王石于8月4日夜间宣布:华大集团董事会批准他成为集团联席董事长。
当晚,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亦向财新记者确认上述消息。
2017年6月,王石卸任万科( 000002.SZ/02202.HK)董事会主席职务。此次加盟华大集团,王石视为人生旅途又一站。8月4日晚间,在个人微博上,67岁的王石以“无限风光在险峰”形容此次任命。
事实上,王石从万科卸任后“退而不休”。2018年4月,他还宣布出任远大科技集团联席董事长。
华大集团为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300676.SZ ,下称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华大集团在上市公司持股37.18%。华大集团和华大基因的董事长皆由汪建担任。汪建和王石是多年好友。
公开资料显示,王石曾任华大基因独立董事,任期始于2015年6月。2018年1月19日,华大基因公告,董事会近日收到王石的辞任报告。
卸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是王石加盟华大集团的序曲。根据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在上市公司前五名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
无论是在远大集团,还是在华大集团,王石都有实际分工。2018年6月,王石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透露上述信息。他还说,自己并不喜欢“挂虚名”。
王石表示,过去他习惯了在万科当“灵魂人物”,未来自己需要适应从“主角”到“配角”的转换。“在远大和华大,我只是一个协助,不是主角。”王石说。
延伸阅读:王石:离开万科的日子
即便举办个人摄影展,67岁的王石也采用了一种新方式——直接将朋友圈截图放大,连带文字和评论一起展示。
6月21日下午,在广东深圳中心书城,王石为自己的《窗外》摄影展站台,台下拥挤得水泄不通。摄影展主办单位是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持人介绍王石的头衔是“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主席”。王石则将自己定位为“摄影爱好者”,并表示对自己的摄影技术“有自知之明”。
“我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王石在致辞时开玩笑,“看到99%的来宾们都有主席或会长头衔时,我就放心了。”
这是一个王石面对公众展示个人爱好的场合。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去年的6月21日,正是王石从万科集团董事长位置上宣布退休之日。他当时在朋友圈中称:“我在万科34年,当了17年的甩手掌柜;现在将开始自己新的17年。再过17年,我也才83岁啊!”(万科成立于1984年,但王石于1983年赴深圳创业,他将这一年视为创建万科的铺垫)
作为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在万科依然保留着自己的办公室。它位于万科办公楼顶层,面积大致相当于一个中学教室,阳台正对着大海。
6月21日10时,在接受财新专访前,王石在万科集团的小会议室里匆匆开会。当财新记者问及他是否在参加万科的会议时,他自嘲道:“我现在只是万科董事会名誉主席,哪里还有资格参加万科的会议。”
“如果你不提我退休一周年的事,我已经忘了。”他补充说,“上午会议的内容是我告诉我的团队,以后我不拍广告了。”
王石并不纠结于过去。他身上有十分多元的个性,既有安于职业经理人的本分,又有不断折腾自己的不安分;有商业头脑、强烈的胜利渴求,但又并不追求个人财富的高峰;崇尚自由竞争和市场化,但又对国有体制相当程度地信赖和依赖。在他身上,骄傲、张扬和自省、识时务并存。他既有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业企业家的传统共性,又时常跳脱于那个群体,呈现反叛、率性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六十几岁的人了,还是不成熟”。
他在67岁的当下,选择的未来仍是折腾——再创业。
从摄影到内心
摄影是王石在公众场合展示不多的侧面——此前,公众不但早已习惯把他和万科联系在一起;也早已习惯他登山、赛艇、游学、做公益,甚至是做“红烧肉”。
“做房地产行业是非常艰辛的,但你在王石身上根本体会不到这种辛苦。”大约两年前,同在深圳的一家房企老板曾对财新记者说,“哪有企业家像他这样活着的?”
这正是王石特有的生活方式,他也乐于向公众展示他眼中的世界。为此他不惜重金买全套莱卡相机,但最终还是习惯了用更便捷的手机拍照。
“手机拍照可以即刻分享,这是一种社交方式。”王石在摄影展上说。他指着一幅拍摄于2013年4月16日的图片介绍,“看到这个美国国旗了吗?这就是记录历史事件。”这幅图是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现场,王石拍摄的这张照片,第二天被用于《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上。
从严格意义上说,王石并非要展示摄影技术,而是试图用这一方式展示其内心。“我也想成为艺术家,但没那个基因。”在摄影展后的媒体沟通会上,王石说,“摄影是我的爱好,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语言。”
王石向来宾解读他的《窗外》系列作品——“窗户就像是一个框,我从这个框里去看窗外的海阔天空。”他说,这一系列作品的拍摄灵感来自2011年在哈佛游学期间,生活枯燥得只剩下“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单人宿舍。“最大的乐趣就是休息时,从教室的窗口看看窗外,拍摄下来。”
王石的目光从财新记者身上转向落地窗,缓缓情绪,“我现在依然拍窗户,但状态和以前大不一样。我从高铁窗户上拍、从飞机窗户上拍、从各地酒店窗户拍⋯⋯世界真的很丰富多彩。”
这样的解读,更像是向公众隐晦而含蓄地展示他的内心——当天上午,他对财新记者说,“过去几十年,我对万科全力以赴;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多多少少被万科董事长这个职务束缚着;现在我退休了,这一年我已经没有那么多顾忌了。”
即便举办个人摄影展,67岁的王石也采用了一种新方式——直接将朋友圈截图放大,连带文字和评论一起展示。
6月21日下午,在广东深圳中心书城,王石为自己的《窗外》摄影展站台,台下拥挤得水泄不通。摄影展主办单位是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持人介绍王石的头衔是“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主席”。王石则将自己定位为“摄影爱好者”,并表示对自己的摄影技术“有自知之明”。
“我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王石在致辞时开玩笑,“看到99%的来宾们都有主席或会长头衔时,我就放心了。”
这是一个王石面对公众展示个人爱好的场合。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去年的6月21日,正是王石从万科集团董事长位置上宣布退休之日。他当时在朋友圈中称:“我在万科34年,当了17年的甩手掌柜;现在将开始自己新的17年。再过17年,我也才83岁啊!”(万科成立于1984年,但王石于1983年赴深圳创业,他将这一年视为创建万科的铺垫)
作为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在万科依然保留着自己的办公室。它位于万科办公楼顶层,面积大致相当于一个中学教室,阳台正对着大海。
6月21日10时,在接受财新专访前,王石在万科集团的小会议室里匆匆开会。当财新记者问及他是否在参加万科的会议时,他自嘲道:“我现在只是万科董事会名誉主席,哪里还有资格参加万科的会议。”
“如果你不提我退休一周年的事,我已经忘了。”他补充说,“上午会议的内容是我告诉我的团队,以后我不拍广告了。”
王石并不纠结于过去。他身上有十分多元的个性,既有安于职业经理人的本分,又有不断折腾自己的不安分;有商业头脑、强烈的胜利渴求,但又并不追求个人财富的高峰;崇尚自由竞争和市场化,但又对国有体制相当程度地信赖和依赖。在他身上,骄傲、张扬和自省、识时务并存。他既有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业企业家的传统共性,又时常跳脱于那个群体,呈现反叛、率性的一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六十几岁的人了,还是不成熟”。
他在67岁的当下,选择的未来仍是折腾——再创业。
从摄影到内心
摄影是王石在公众场合展示不多的侧面——此前,公众不但早已习惯把他和万科联系在一起;也早已习惯他登山、赛艇、游学、做公益,甚至是做“红烧肉”。
“做房地产行业是非常艰辛的,但你在王石身上根本体会不到这种辛苦。”大约两年前,同在深圳的一家房企老板曾对财新记者说,“哪有企业家像他这样活着的?”
这正是王石特有的生活方式,他也乐于向公众展示他眼中的世界。为此他不惜重金买全套莱卡相机,但最终还是习惯了用更便捷的手机拍照。
“手机拍照可以即刻分享,这是一种社交方式。”王石在摄影展上说。他指着一幅拍摄于2013年4月16日的图片介绍,“看到这个美国国旗了吗?这就是记录历史事件。”这幅图是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现场,王石拍摄的这张照片,第二天被用于《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上。
从严格意义上说,王石并非要展示摄影技术,而是试图用这一方式展示其内心。“我也想成为艺术家,但没那个基因。”在摄影展后的媒体沟通会上,王石说,“摄影是我的爱好,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语言。”
王石向来宾解读他的《窗外》系列作品——“窗户就像是一个框,我从这个框里去看窗外的海阔天空。”他说,这一系列作品的拍摄灵感来自2011年在哈佛游学期间,生活枯燥得只剩下“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单人宿舍。“最大的乐趣就是休息时,从教室的窗口看看窗外,拍摄下来。”
王石的目光从财新记者身上转向落地窗,缓缓情绪,“我现在依然拍窗户,但状态和以前大不一样。我从高铁窗户上拍、从飞机窗户上拍、从各地酒店窗户拍⋯⋯世界真的很丰富多彩。”
这样的解读,更像是向公众隐晦而含蓄地展示他的内心——当天上午,他对财新记者说,“过去几十年,我对万科全力以赴;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多多少少被万科董事长这个职务束缚着;现在我退休了,这一年我已经没有那么多顾忌了。”
“万科是我的作品”
王石自诩在万科是“精神领袖”般的存在,是万科的“形象代言人”。万科于1984年成立,1988年进军房地产行业,并于次年完成股份制改造,1991年起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并在日后迅速成长为中国领军房企。
“我是为了万科的品牌,才刻意要疏离万科的。”王石对财新记者说,他研究东方和西方著名企业的区别后发现,东方企业多采用“血缘式继承”,在创始人这一代发展得不错,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迅速衰落;而西方诸多著名企业,依赖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其品牌得以传承数百年。
1999年2月,时年仅48岁的王石就辞去了万科总经理,只任董事长,不过那时他仍是公司诸多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到2001年,时年36岁的郁亮接替总经理职务以后,50岁的王石下定决心要当“甩手掌柜”,于是他花更多时间去登山。
对王石来说,“退出”万科,远比创造万科来得艰难。他回忆起刚向郁亮“交权”的时刻——有一天他来公司上班,发现办公室一片静寂,秘书告诉他,其他人都在开会。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一片茫然。几次冲到会议室门口,想推开那扇门,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王石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外说过,他早年拼命登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要强制性远离办公现场。“我不会把万科当成我的儿子,因为万科是一个作品,而我只是完成这件作品的其中一人,其他还有很多团队很多人。所以,如果说我在完成作品的时候,能力尽到了,任务完成了,虽然有感情,还是要走的。”
疏离万科,成就了王石的公众人物形象,他已习惯站在聚光灯下。“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从你周围的人这里,听不到批评的声音,听不到真心话,这是我非常担心的,所以我全力以赴地拥抱互联网,因为这是忠言逆耳的渠道。”王石说。
王石做万科“甩手掌柜”的时光,终结于“宝万之争”。2015年7月,总部同在深圳的宝能集团频频举牌万科,掀起资本市场上令人瞩目的股权之争。在王石看来,“野蛮人”将动摇万科的文化,这是他最不能接受的。
曾誓言“绝不出山”的王石,提前终止了国外游学,举起捍卫万科的大旗。股权大战正酣之际,2016年7月,王石停止更新微博。“那时候我说任何话都被过度解读。”王石对财新记者说,“这会伤害到万科,所以就关了。”即便是在2008年因言论不慎引致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他都没有想过“不玩了”。
万科股权之争于2015年年中孕育、年底爆发,历经“宝万之争”“华万之争”“恒万之争”(分别指宝能和万科、华润和万科、恒大和万科)三个阶段,在这部耗时一年半的“多幕戏”中,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多股势力合纵连横,万科股价也在剧情演进中跌宕起伏,堪称中国公司商战的经典案例。这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杠杆并购风潮,折射出金融分业监管之下种种市场套利之举。(参见2017年第5期《财新周刊》“万科棋局:结束的开始”)
2017年6月21日,王石的万科时代彻底结束,做了16年总经理的郁亮接过万科董事长之位。据财新记者了解,当时的背景就是王石认为那可能是他最合适的“交棒”时机。
2017年1月、6月,华润、恒大“被迫”出局,分别将所持股权转给深圳地铁,结束了和万科的“恩怨情仇”。深圳地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持股29.38%,已临界要约收购红线。市场此时开始将关注点转向——集长期股权分散、国有大股东“佛系”、职业经理人主政、市场化机制灵活、经营业绩优秀等特质为一身的万科A( 000002.SZ ),曾一度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典范。历经股权大战后,地方国有股东强势上位,万科变成新的“混改样本”,公司治理的天平未来将倾向何方?这一点,王石当时恐怕亦无把握。
位列第二大股东的“宝能系”所持25.40%股权如何处置,当时也并没有确切方案。这是万科管理层的“一块心病”。万科始终咬住宝能的收购资金问题不放,从2017年到2018年,双方仍明争暗斗、势如水火。最近数月,宝能在监管压力之下,最终在二级市场陆续退出万科股权。此前宝能通过前海人寿、钜盛华及其作为劣后的九个资管计划,共计持有万科28.04亿股。据港交所披露,截至6月12日,宝能持有万科A股份较4月初已减少4.96亿股,股权占比由25.4%下降到20.9%。其中钜盛华已清盘五个资管计划,另有一个资管计划部分减持,合计减持4.88亿股。此外,前海人寿也从5月21日起陆续减持万科。
在整个万科股权之争中,万科管理层与宝能、华润、恒大甚至安邦等股东展开了复杂的博弈,郁亮始终作为“前锋”率团队和各方正面沟通,王石则运用其能量、渠道和影响力上下奔走。他曾和宝能集团实际控制人姚振华、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对谈,也曾勉力与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修复隔阂、谋求对话。其中颇多冲突与曲折。
时至2017年6月底,拖延了一个季度的万科董事会换届不得不执行,王石在万科管理层其他成员并无明确准备的情况下提出了退休计划。如今一年过去,王石对财新记者简略地回顾说,“退休是没有作好准备的。但当时决定退,就退了。”
在退出万科的这一年里,王石逐步适应在自己和万科之间划清必要界限。“宝万之争,对我个人来说,已经画上句号了。”他对财新记者说,“它对万科的影响,应该是万科团队来说,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来说。我现在不会说,在我可以预期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不会说。”
人生步入第三阶段
针对这次“没有作好准备”的退休,不甘寂寞的王石,给了自己两年过渡期。他的朋友们深知其个性,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王石卸任了万科董事长,却分别出任了华大基因集团和远大集团联席董事长。这一年,他负责的社会组织的个数,也从十多个“膨胀”到四十多个。
2018年1月23日,王石在北京“水立方”发起一场跨年演讲,主题是“回归未来”,他自称为这场演讲“准备了30年”。他在后来的微博中写道:“百战归来,从文明源头回归未来。我,还在路上。”
王石对财新记者说,他想明白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的人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创办万科前,万科时代,以及离开万科后。在人生第三阶段,他将自己的时间如此分配:30%给远大,30%给华大,30%给公益,剩下10%是个人时间。
王石称,自己并不喜欢“挂虚名”,他在远大和华大,甚至在众多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实际工作。只不过,自己习惯了在万科当“灵魂人物”,他需要适应从“主角”到“配角”的转换——“在远大和华大,我只是一个协助,我知道自己不是主角。远大的灵魂人物是张跃,华大的灵魂人物是汪建。”
王石自认在多年公益组织活动中,由于负责人轮值制度,自己已能在“主角”和“配角”之间收放自如。
不过,由于社会公益事务众多,追求效率的王石,似乎并非真能如其所言做好“配角”。他对财新记者说,自己能够在一天之内,在同一个宾馆连续开四个不同社会组织的会,每个两小时,甚至午餐和晚餐都在开会。
“只是我的秘书比较辛苦,需要去协调各个基金会的会议时间。”王石开玩笑说,“做飞机调度工作的人,可能比较适合做我秘书。”
王石依然希望有自己的时间。他即将于秋天动身,前往以色列游学,时间预期为一年,研究的课题是“希伯来人在东亚的迁徙史”。他说,以色列最吸引他的是精准农业,尤其是滴灌技术。而他此前一直有个梦想——在70岁之后,到戈壁滩上去种庄稼。
这将是王石第三次游学。王石的游学计划从2011年开始,他最初的游学计划是三年:一年哈佛、一年剑桥、半年以色列、半年伊斯坦布尔。但最终他在哈佛学习了两年半;在剑桥学习了两年;此后他改变计划转战牛津,原本计划学习一年,但在半年后,因万科股权之争匆匆回国,游学计划被迫中断。
“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人生的第二阶段,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这个阶段是获取;在人生的第三阶段,我应该回报、奉献和感恩。”王石说。
再创业
2016年11月,正是万科股权之争最为焦灼的时刻,当时第一大股东宝能毫不言退;恒大一边和深圳市政府谈借壳上市,一边以隐蔽手法持续增持万科;华润不进不退,不拿具体解决方案。万科管理层无力斡旋各方利益,只得寄望深圳市政府推进和深圳地铁的重组,然而万科股价飙升导致资产重组成本远超预期,前景叵测。
在当时背景下,王石有一次在一个私人场合情绪激昂,他称自己已将万科胜负置之度外,甚至宁可选择以失败为结局,成就“悲情英雄”。“像褚时健那样再创业,那才是凤凰涅槃的辉煌。”他说。
王石视褚时健为自己最尊重的企业家——褚青年从政,中年从商,退休前夕时从巅峰摔落,锒铛入狱;73岁东山再起,花了十年时间,与妻子一起,让“褚橙”从云南红到北京,创造新的传奇,直至90岁生日时宣布退休。
提及褚时健夫妇,王石说,“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是看他的高峰,而是看他由高峰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王石特别喜欢自己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创业形象,他视万科为他的第一个“作品”。现在,他要从自己新的起点打造第二个“作品”。
“品牌名称初步定为‘大运河’。”王石对财新记者说,运河往往承载着历史文化,未来一方面准备将赛艇运动逐步推广到有运河的城市,比如扬州、嘉兴、苏州等地;另一方面会邀请生态摄影师,做大运河沿线的文化摄影展。在王石看来,中国与运河相关的城市有40多座,全世界则有700多座,是文化和体育产业的优秀载体。
王石团队的有关人士则向财新记者称:赛艇和摄影,仅仅是“大运河”品牌的一小部分。“王石再创业方向是:大健康、大体育。”该人士称,“未来可能会逐渐纳入到这个品牌下。”
“在万科时,我是全力以赴的,那时我从没有想过要再创一个品牌。”王石说,“我现在从万科退休了,不受约束了,我当然还可以做企业家,再创一个品牌。”
王石觉得,从自己拥有的资源来看,再创一个品牌并非“白手起家”。惟一要改变的是习惯,“过去习惯了做甩手掌柜;现在必须亲力亲为。既然当年能放弃亲力亲为,现在要捡回来也是容易的事情”。
“王石需要一些时间来创业,所以他决定不拍广告了。”王石团队的人士称,在过去的18年里,王石每年都会接两至三个商业广告,并将广告收入投入到公益事业。“他是一个非常需要自由的人,不但是行动上的自由,也是思想上的自由。”该人士说。
王石不讳言,此次创业是因为他需要挣钱,要把创造利润和回报社会结合起来。“我要说我没有钱,大家都不相信,但我可以动用的资金真的不多。我做公益,不想总是号召别人捐款,我还是要自己做商业,一边挣钱一边做公益。”王石说。■
源地址:联合早报:http://m.uzbzw.com/mon/dapan/20180805/47343_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