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面肯定评价
1.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点评(综评)
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1)增强“四个自信”,落实立德树人
(2)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
(3)提升思维品质,助推素质教育
(4)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热情
2. 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点评全国卷三题
全国I卷作文试题,瞄准今年考生的特点,聚焦这代人“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整体特征,仿年表形式选编材料、创编引导语,通过任务设定,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时空“对话”,从而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力,引导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
全国Ⅱ卷作文题,取材于“二战”期间的真实事件。材料明白晓畅、饶有趣味,又耐人寻思;事理逻辑严密,又有“留白”;含意明确,又有开放性,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深化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本题强化了对考生信息加工、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的考查,素质教育导向显著,也拓展了命题的选择空间,更好地引领教学与备考。
全国III卷作文题,精选三条标语口号创编为一则材料,既借重标语口号言简意赅、反映时代的特点,为四十年改革开放书写了高潮迭起的发展三部曲,又发挥标语口号自身的思想力量和彼此间的思维张力,启发并鼓励考生从所知所闻、所感所想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理性思辨、感性叙说、畅所欲言,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3.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陈维贤点评:
2018年的高考作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引导考生把个人成长、个人奋斗与时代的变迁、祖国发展联系起来,让考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从大时代找到个人意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这些特点,全国1和3卷、北京卷、浙江卷非常明显,上海卷的“被需要”其实就是个人价值,而个人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为他人所需要,更体现为时代、为社会所需要上。这些题内涵一致。天津卷、江苏卷、全国2卷内涵更丰富,尤其天津卷、江苏卷意旨显豁。总体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凸显大时代特色,突出了写作核心能力。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在立德树人和文化自信方面更进一步,在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考查方面更上一层楼。
4.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点评全国1卷作文题
该作文题写作空间广泛,应写出真情实感。考生可以从整体中国梦的追梦、圆梦立意,从影响世界、提振中国精神的方面去组织有关材料,如救灾、农村建设、航天航空方面去表达,也可就某一方面如救灾、网络发展、扶贫等去谈认识。如写中国面对“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巨大灾难,不畏艰难,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可以写新时代中国在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等美好现实和发展前景。
材料作文涉及人人关切的中国梦,话题广泛,人人都有话说,相信很多考生能够写出思想和表达俱佳的作文。当然,考生应该注意大小结合,即大事件与自我成长中的日常生活结合,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时光瓶”的提示,写出这一代人有关梦想、圆梦的精神特征。
(二)负面否定评价
1.山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孙晋诺点评:
拍马式作文命题让语文倍感羞辱
北京: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活脱脱一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标语口号。可以想像成百上千的考生就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会造出多少个“高大全”式的光荣形象来。
全国3卷 ,不论命题者如何解释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逻辑思辨,都脱不掉跟着时代标语口号拍马逢迎的劣迹。
浙江卷,充斥其中的是“浙江精神”“浙江故事”“浙江传奇”,然后让考生跟着喊:浙江伟大、浙江雄奇、浙江全国第一,不,浙江世界第一。
还有 全国1卷,看到这类题目,为温儒敏教授难过。这些日子来,被反复转发的温儒敏先生的讲话,其要义,就是不重视阅读,语文高考就完蛋了,现在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响响亮亮地打温先生一个耳光:写这样的作文题目,还需要读书吗 ?
统观以上几份高考命题,其核心话语是:我有恩于你们,你们要赞扬我。
命题里,我们看不到对人、对人性、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看不到对社会、对现实的思辨性认识,看不到对百姓普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看不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更看不到对未来应该具有危机意识的预判,也看不到富有哲理内涵的引导与召唤!更看不到语文学科的专业水平。只剩下了鼓掌欢迎的权力。还有比被逼着说好话更难过的吗?
2. 广州文化学者、美食家莫狄骁点评全国卷一作文题
这不是高考作文,这是谀辞
三四年前,全国卷要求写交通肇事的信(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漫画作文,是太过简单和窄化的话,从去年关键词选择开始,这两年的作文已经失去了语文考核的意义,而纯粹变为歌功颂德的谀辞!
去年给了一堆关键词,要求在里面选择三个,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自然以讴歌赞美为主,关键词里也有一些直指问题者(如:空气污染),平心而论,这还像是有点作文的样子,可以有解题立意的空间。
然而,今年却要求2018年的考生,给2035年的人写文谈感想。材料列举了系列大事件,显然,是希望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与时代、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乍一看,这并非有问题的题目。然而,仔细一想发现内容和价值观选择(立意)都相当窄。
这在题型上算是材料作文,带有联想意味。然而,给出的内容其实比较虚,虽然扣住了“时光”,当下人给未来人讲过去事,有一些马尔克斯的味道。但在强烈的政治文宣色彩下,早已被掩盖。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又红又专,或者新时代的又红又专,是听不得一点异议的。
仔细看看卷I的适用省份,正是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十个省份之前都有一定的自主命题权,其中不少题目水平远超全国卷。
我向来反对广东的语文纳入全国卷,这是一种退步,是对许多优秀的、坚持理想的一线教师最大的羞辱与打击。
今日稀烂的作文题,正是一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3.晶报首席评论员李跃点评全国1卷
给思想指定了一个跑道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有什么样的青年。作为国家级的人才选拔考试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观察这批刚刚成年的青年学生思考能力、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的重要维度,高考作文被人们寄予了太多期盼,期盼它能承载起引领社会文化走向的更大使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些并不如人意。其特性就是宏大、高亢、预设了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给思想指定了一个跑道,除了重复那些一目了然的公共结论,考生还能做点什么?从那样的题目中,我们难以看到独立的思考、深刻的人性等对真正的写作,不,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这种标准化作文强调的就是主题正确,或中心观点正确,而不是真实,因为真实可能妨碍“正确”。
(河南省特级教师徐国平撰文《认识时代与歌功颂德》反驳孙晋诺等人文章观点,认为“认识时代,思考时代,岂等同于歌功颂德?学习担当,明确使命,岂等同于溜须拍马?”似乎义正言辞。却在文章末尾特别强调:“2018年高考作文北京卷和全国Ⅰ卷的题目,总体印象和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相类似,有着非常清晰的时代气息和思想语境,如果考生平时爱看《厉害了,我的国》等作品,对这个题目肯定有话要说,而且还可以说得有理有据。”似乎在说:语文课不用上,书不要读,看看《厉害了,我的国》之类所谓弘扬正能量的吹牛电视片,就可以写好高考作文了!看看,一个语文特级教师,反驳高考作文题羞辱语文的观点,自己却更肆虐羞辱语文,羞辱语文人,羞辱自己!)
(三)反思与建议
深圳市教科院研究员、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味流派创始人程少堂:
我觉得,有些学者和媒体对高考作文题,讲的都不一定是真话。
我一向主张语文教学、语文试题的命制是一定要有时代感、现实感的。但时代感、现实感是不是一定意味着语文教学、语文试题包括作文题要毫不含糊地明确地和报纸电视的宣传主题直接硬性挂钩,这样做是不是很语文,这就颇值得讨论了。 语文教学、语文试题是要有时代感、现实感,但它和是时代和现实相联系的方式,要语文一点儿,联系的分寸感要把握好,要不离不即,若离若即。高考作文试题和现实政治做直接的硬挂钩,过几十年回头看,这些题目往往成为后人的笑话——我们看看刚恢复高考那些年的有些高考作文题,是不是觉得当时的命题人好幼稚?
我认为,最好的高考作文题,是与时代与现实暗通款曲,而不是明通。明通就不够语文味。语文走好和时代暗通款曲的路,明通的事,让政治课、政治题去做吧。
晶报首席评论员李跃:
高考作文要拒绝让学生学会说正确的假话
高考是指挥棒,高考作文更是。希望我们的高考作文题能更加自觉承担起社会进步的责任,拒绝让学生学会说正确的假话,让他们不再将真实的生命隐藏起来,不再给自己戴一个巨大的语言面具。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孔子使用过的语言,是庄子使用过的语言,是曾经产生了诗经楚辞的语言,是产生了无数策论雄文的语言。今天,希望它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积极地拥抱世界多元价值,从而获得更为澎湃的生命力。
北大中文系教授吴晓东
有人得出“作文题=时政题”的结论。我的看法是,高考作文要有政治显示度,是中国传统也是中国特色。今年的作文题,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有大关怀,不只“小我”而有“大我”也是应当的。注意全国卷的优势,即可以三道题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和布局。舆论普遍对全国卷二“幸存者偏差”评价比较高,因为这道题相当语文(间接承认另两道题相当不语文),素质教育导向显著,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体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可见,考后舆论和命题其实“心有戚戚焉”。上海卷“被需要”强化了对考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这大概也可以看作一个趋势。但这道题如果放进全国卷,可能就要在试题的“易上手”“可写性”上再动点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