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
早在本世纪初,我刚来深圳工作的时候,就认识了邹玲。邹玲是一位女教师,我认识她的时候,当时她在深圳市罗湖区最好的一所中学翠园中学做高中语文教师。
邹玲是武汉人,和我是老乡,也是校友,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我们相识的时候,她三十五六岁的样子。她的长相,无夺目之光,但不俗不庸,典型的特征是端庄,大方,见人时脸上总是带着自然的得体的微笑,贤淑又善解人意。我不知道《红楼梦》中有没有她这样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邹玲比林黛玉开朗一点儿,比薛宝钗个性一点儿,比王熙凤温婉一点儿,言谈举止得体,让人舒服。让我奇怪的是,这样子的一位女教师,讲起语文课来却很激情。邹玲字写的不错。我认为,对于一个现代女性来说,字的好坏很重要。由于工作关系,过去我经常做一些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之类的评委,老实说,我是很不喜欢字写得不好的考生的。经常是,考生一上台我就让他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字写得太差的,我就会把他给刷了。男生的字不好我不喜欢,女生的字不好我更不喜欢。我尤其不喜欢写字写得潦草的人,男生字迹潦草我反感,女生的字迹潦草,我更反感。更反感的原因,我不说。邹玲的字不错,我因此认为她配教语文,也配教好语文。
邹玲是那种让你觉得可以完全放心的人。放心她不会在背后说你的二话。放心只要她在场而有人说你的坏话,她一定会站起来反驳。放心她任何时候都不会和你翻脸。因为她没有二心。
邹玲后来通过民主选举,当上翠园中学学生处主任。后来又通过民主选举,升任罗湖区铁路中学副校长。我以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邹玲是一位有激情,有品位,有鉴赏能力的优秀语文教师。2002年4月11日,我在深圳中学成功主讲了全市性大型公开课、语文味教学的发轫之作《荷花淀》,现场听课的老师都为这堂课强大的创造性、冲击力和启发性而激动而喝彩。邹玲更是激动,课后主动要求承担根据录像光盘整理教学实录的任务。由于不是专业录像,录像的质量不太好,许多地方听不太清楚,邹玲便和她教生物课的先生一道,反复播看录像光盘,有时我说的一句话他们须要看听好几遍才能听清。这样整整花了一个五一黄金周的时间,他们整理好《荷花淀》一课一万多字的教学实录。这个教学实录在语文味网挂出后,中国K12基础教育网在我开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围绕该课展开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主题大讨论,在中国语文界产生巨大影响,由此宣告了一个教学流派——语文味教学流派的诞生。
邹玲还是一个很细心的人。2002年我的《荷花淀》公开课产生巨大影响,得到广泛好评,也有老师好意指出说我讲课中有一句口误,即说了一句“我女儿比你们大,因此也算是你们的长辈”。我坚持说这句话我讲的是“我女儿比你们大,因此我也算是你们的长辈”,没有讲错,要错也错的太离奇了。因为讲课时我真是没有什么紧张,这一句又不是什么难说的话,我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当时拿捏得很清楚。我就问邹玲。整理《荷花淀》教学实录时曾把这堂课的教学录像反复观看很多遍的邹玲说,他们瞎说,你没有说错,你是说的“我女儿比你们大,因此我也算是你们的长辈”,只是后面一句中的“我”你说的语速较快,一带而过。邹玲的话提醒我,以后讲课时不要语速太快。我还记起邹玲另一件事来。有一年,一位喜欢邹玲写的关于语文味的文字的外地名师在深圳讲学,跟我说想见见邹玲。我就招呼邹玲和她先生以及几个语文老师餐叙。餐叙间,邹玲趁我不注意,让她的先生去买了单。
邹玲的课讲得好,文笔也好。我说的文笔好非指流畅之类,那对她是小儿科。邹玲的文笔是层次较高,一般语文教师不太容易形成的那种,就是已具有了个人风格。也让我奇怪的是,个性贤淑很让人喜欢的邹玲,文笔大胆泼辣,奔放有加,又直指人心。2006年8月25日,深圳市教学研究室在市民中心举行全市中学教师新课改培训,海天出版社在会场外同时举行《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首发活动。2006年8月26日,各学科分头培训,我在深圳市福田中学主讲面向全市性中学语文教师的大型公开课《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海天出版社也派人来在场外举行《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宣传活动。对我的公开课《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当时全深圳的语文教师都在傻听,只有邹玲在心领神会。她知道我在自况,在借课言志、抒情。课后邹玲为《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写下标题为《荒原中的舞者》的激情书评(见本文后的附录)。看了这个书评,我心怦然。邹玲深谙语文味三昧。邹玲笔下的“荒原中的舞者”是或仅仅是我的形象吗?如果邹玲内心没有此样的孤独感,如果邹玲在灵魂深处没有成为此样的“荒原中的舞者”的经历甚或渴望,她能看得见眼前的彼“荒原”与彼“舞者”吗?
“荒原中的舞者”准确地形象地刻画了与描绘了我的人生经历与心态,包括学术心态。
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岩近30万字的长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即将在北京正式出版前,我建议张岩把论文标题作为书的副标题,而将邹玲的这个书评的标题作为书的正标题,即用《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作为书名。张岩欣然采纳这个建议。于是,“荒原中的舞者”这个文化形象在更大范围伸枝展叶,顽强生长,摇曳。
是的,在这个世界,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啊,理解一个人就更难。因为要理解一个人,不仅需要“同情”,且需要理解。而理解,须要走到他心灵的深处。
2014年,我离开珠海十五年后重返珠海,给珠海的老师们做了一个《十年语文味,不羡万户侯》的激情演讲。在珠海讲学的最后互动交流环节,一位语文老师站起来提问说,我们知道中国语文界有不少探索者,可程老师为何说语文界是一个荒原?我简洁地客气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我告诉这位老师,“荒原”只是我的个人心态和学术经历的一种形象化、象征性描述。我内心里当时的实际回答是不够客气的。我心中的回答是:以你这样的语文水平,给深圳的邹玲老师当学生都不够格啊。
邹玲和她先生是对语文味有贡献的人。邹玲对语文味的最大贡献,可能还不是花那整整一个五一黄金周的时间,帮我整理出我的也是语文味的最重要的一节课《荷花淀》的教学实录,而是她首次用“荒原中的舞者”这个意象来作为标举我的文化符号或文化形象。她的这个标举,是有胆识有见识的,充满淳朴与激情的,悦目又赏心的歌唱。你听见她的歌唱了吗?——“在人人疲于奔命,诱惑万千的深圳,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当下,有多少人愿意如程少堂老师一般把‘及时读书’当作‘及时行乐’,潜心沉入书斋,去咀嚼品味中国文化、中国语文的真味呢?在这物欲横流的而今,他无疑当属这功利环境中的一个异类,孤独,寂寞,一如《红菱艳》中登上魔力红舞鞋的舞者,痴迷醉舞而无心驻足。他高托起自己理想的痴心,恣意地挥洒着自己的梦想:在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中潇洒地个性化解读,拒绝干瘪枯燥,让课堂洋溢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时间与实践都证明,她唱得真好,因为她是用心灵在歌唱。
几年前,邹玲得了重病。患病后,小我好几岁的邹玲已然提前退休好些年了。在得知邹玲身体不好后,我曾立即给她打过一个电话慰问,并跟她约定,我要找时间去看她。可先是为带工作室成员撰写《语文味教学法》累得我的身体差点出大问题,一个化验指标是正常指标的九倍,头发都快掉光了,以至体检报告出来后,医院都特别地打来电话提醒。接着我家那位1973年就患上风心病的老病号夫人,又到北京做大手术。总之忙这忙那,忙公忙私,日常中真是一般都把邹玲给忘了。
但是我把邹玲放在心灵深处。一个走进心灵的人可能被忘却但不会被忘记。语文味碰上邹玲是一种幸运,邹玲碰上语文味也是一种缘分。应该相信,邹玲的名字会和语文味同在。
2019/01/13
附:
荒原中的舞者
——《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读后
深圳 邹 玲
程少堂这个名字,是与语文味连在一起的。如今,他提出的语文味,如一阵轻风,由深圳走向全国,直至港澳,在语文界激起阵阵涟漪,形成不小影响。
几年前,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提出了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的观点,应者寥寥。2002年4月,他在深圳中学为全市高中语文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荷花淀——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这节课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讲法,讲出了小说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之美,他以娴熟的技巧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中的诗意及和谐的韵味,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激情与智慧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这节课征服了所有的在场师生,大家切切实实地感受了什么是语文味,什么是语文之美。之后他又上了不少公开课,如《咏雪》《你是我的同类》等,还应邀到香港上了《诗经·子衿》和《听陈蕾士的琴筝》等示范课,节节课都受到学生热烈欢迎,在语文老师中也产生很大的反响。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在为程老师喝彩的同时,也先后积极投入到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和理论探索行列,语文味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可是,语文味的探索和实践之路却是曲折而艰难的。语文味观点及程少堂老师的课堂实践的部分甚至全部,同时也受到好些老师的质疑,他们似乎没有体会他为什么会那样设计课堂,那样发掘课文内涵,那样启迪学生。他们中赞誉欣赏以至极力效仿者有之,不以为然者亦有之,反对者更有之。有模仿者,仅得其皮毛,未得其强调个性化解读的精髓,终落“画虎画皮难画骨”之窠臼;亦有谦卑者抑或不以为然者,视它若阳春白雪,高不可及;还有反对者,他们无心或有心的太多误读和曲解(如在一些网站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对语文味之说的争论,对《咏雪》一课中的幽默色彩的异议);更有恶搞者,归纳出程少堂的课堂搞笑技巧等等。现在,有了《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也许很多疑问可以解开了。
这本洋洋六十万字的著述,如实记录了程少堂二十多年来在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深刻思考和不懈实践,限于时间关系我虽只大致浏览了一遍书稿,但也被作者的厚重的理论积淀、横溢的才华学识和执着的探索勇气所震撼,我似乎从中窥见了那灵动的课堂和充满诗意美感的语文味的源头。程少堂之所以能让每节课都那么富有独创性,那么出人意料之外,是因为十几年前他就在《教学风格论》中提出了教学的独创性之说,而他教学中的幽默风格和独特的设计、鲜明的节奏,也可以在《教学艺术论》《教学控制论》《教学传播论》《教学节奏论》等篇章中找到理论根据。数学家华罗庚,以其深厚的基础数学功底,在应用数学上通过统筹法等造福于民;同样,程老师有了本书上编“少堂教育视野” 的开阔厚实,才有了中编 “少堂论课改” 的别样视角,率直话语,才有了下编的“少堂与语文味”的举重若轻,笑傲江湖。
作为市教研室唯一的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日常面临着诸多事务性工作,处理好这些工作殊为不易,更何况去做课题,上公开课?这不仅要才情,还要勇气,更要信念和执着。上《咏雪》一课,他把自己的课题定为《千古文人世说梦》,我揣想,“世说梦”也许更是他自己的心中之梦。因为,他告诉学生,魏晋时期的中国土地上,有些人曾经是独立自尊、率真任性、超凡脱俗、才情并茂地生活着,世人所看重的所谓功名事业、节操学问全都让位给了精神的追求;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在“学而优则仕”的千年正统的济世情怀的氛围中真可谓是“千古一梦”!读毕《咏雪》的课堂实录,感到程老师的为人为文,魏晋风骨浸润其中,率直,敢于说真话,大胆展示自己的心扉,甚至于直言批评时下一些已成滥觞之势的形式主义,尤其是充斥于其间的一些不学无术、装腔作势的人。遗憾的是,程老师的如斯情怀往往在一些评议中被或多或少的误读。
在人人疲于奔命,诱惑万千的深圳,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当下,有多少人愿意如程少堂老师一般把“及时读书”当作“及时行乐”,潜心沉入书斋,去咀嚼品味中国文化、中国语文的真味呢?在这物欲横流的而今,他无疑当属这功利环境中的一个异类,孤独,寂寞,一如《红菱艳》中登上魔力红舞鞋的舞者,痴迷醉舞而无心驻足。他高托起自己理想的痴心,恣意地挥洒着自己的梦想:在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中潇洒地个性化解读,拒绝干瘪枯燥,让课堂洋溢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流淌着真情和美感的《画意绵绵》《你是一条河》《今夜星光灿烂》,是他为深圳读书月现场作文大赛初中组拟定的题目;《做人的底线》《学会怀念》《孤独之美》《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谦卑》,是他给高三出的高考模拟作文题,这些题目每每让人不解,但他坚持让语文唤醒沉睡的心灵,呈现生命的灵动和对文化的感悟,让学生作文更加实在地指向人的精神的层面,更加真诚地抒发心灵和人生。也许巧合,也许必然,《做人的底线》和《学会怀念》正好接近当年高考作文命题,这种接近又岂仅是幸运两个字能解释的。
一次期中考试后,我问一个高二的学生考得怎样,他很沮丧的告诉我:“不好,整套试卷太没有语文味了!”看样子,“语文味”也已深入学生心中,开始成为他们评判语文试卷的标准之一了。
厚厚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终于出版了,诚然它是程少堂老师数年来不倦思考和不断践行的记载,可我更愿它是我们了解语文味,感受语文味的一条捷径,一块跳板,踏着它,我们一齐通向大海,腾向蓝天。
写到这里,我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白茫茫雪原上,一个小小的红点旋转着,越来越近,越来越大——一个红衣舞者!灿烂的笑容,曼妙的舞姿震撼了每一个观众,美丽无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56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