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179)】你知道中国尊吗?——把酒迎欢姚攀峰教授漫笔》
     阅读次数:123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179)】你知道中国尊吗?——把酒迎欢姚攀峰教授漫笔

你知道中国尊吗?——把酒迎欢姚攀峰教授漫笔

 2019-7-21 13:38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图一:北京地标中国尊






图二:姚攀峰教授和他的朋友们





图三:姚攀峰教授和他的朋友们






图四:逸兴遄飞的姚攀峰教授





图五:是手机镜头摇晃造成的客观镜头,还是姚攀峰教授酒到状态时的主观镜头?






【少堂志林(1179)】你知道中国尊吗?

——把酒迎欢姚攀峰教授漫笔


 

我和姚攀峰先生以前并不相识。我和他专业大不同,他又在高端的北京建筑设计界工作,因此本来按一般情形来说,我和他认识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我们的相识缘于科学网。 

 

我和姚攀峰先生都是科学网博客的博主,且互为好友。我的科学网博客平均每天有一千人以上的访问量,但多数读者都未用登陆科学网的形式来访,而是以游客的身份来浏览我的博客,来无影去无踪,并未留下痕迹。姚攀峰先生看我的博客,通常都会用登陆的形式来访问,因此总是留下痕迹。而且他过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渐渐地,我也开始注意起他来。如果过一段时间不见他,我会想,姚攀峰先生又该忙什么去了呢? 

 

姚攀峰是建筑结构设计专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亲历了北京国贸三期、天津地标117和北京地标中国尊等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重大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与团队共同创造综合效益8亿元以上。作为主设计师,姚攀峰教授有效解决了天津117(约600m高)面临的多项难题。作为中国尊(高528m)项目结构设计总监(中国尊设计前期,姚攀峰为结构设计副总工程师,后改任中国尊结构设计总监),姚攀峰教授全程对中国尊结构进行质量和进度管控,提出了巨型支撑框架+高延性双连梁结构体系等。他多次在全国结构大会和岩土大会作学术报告,并应邀到清华大学等高校讲学,其部分研究成果被国家标准接受。姚攀峰教授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项,专著3部,在结构和岩土领域有多项专有技术。

 

我国建筑结构界一些著名专家对姚攀峰的专著《从117到中国尊——姚攀峰工程实践及前沿研究》作了高度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先生评点指出:“他在天津117设计过程中,针对世界上首个超过30平方米巨柱,突破了采用钢骨混凝土柱的传统做法,提出了多边多腔钢管钢筋混凝土巨柱技术,在天津117得到了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推广到中国尊等项目中,目前多边多腔钢管钢筋混凝土巨柱已经成为超高层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竖向结构形式之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范重评点姚著时认为:“他亲历了国贸三期、天津117和中国尊等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他涉猎广泛,视角独特,对新技术兴趣浓厚……”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吕大刚教授指出:姚攀峰“详细展示了作者提出的非饱和土摩尔-库伦破坏准则、砌体-钢筋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多边多腔钢管混凝土巨柱(‘姚氏巨柱’)等新理论和新技术,也首次系统描述了作者在防震减灾领域提出的‘设防巨震’‘避难单元’‘四水准、多阶段’‘综合逃生法’等抗震新理念。”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赵世春教授指出:《从117到中国尊——姚攀峰工程实践及前沿研究》“形成了多边多腔钢管混凝土巨柱的思想和具体概念并推广应用到中国尊等多个项目,是我国结构工程界为数不多的重大原创之一,推动了我国复杂超高层结构设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此外,作者在结构抗倒塌设计理论、地震逃生科学等领域多有创新建树,特别是在完善‘四水准设防理论’、提出‘抗震综合逃生法’、构建‘砌体-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并在相关规程得到了体现。”

 

2019年6月26日早上,姚攀峰教授在科学网我的博客给我留下私信:“程老师:经常拜读您的博客文章,我7月10号广州开会,届时计划去一趟深圳。如果时间允许,我去拜访您,不知是否合适?姚攀峰。”当天晚上,我看到姚攀峰教授的留言,很高兴,当即给他回复“欢迎欢迎”,然后和他交换了手机号码。

 

十来天后,我从网上看到姚攀峰教授来广州参加的这个会议的报道。姚攀峰教授这次来广州参加“《巨震应对技术规程》牵头编委扩大会议”,该会议2019年7月10日在广州市卡丽皇家金熙酒店会议厅举行,本次会议由规程主编单位广州大学和副主编单位北京峰筑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上午会议由主编周福霖院士主持,周院士指出本次会议重点工作是规程章节内容协调、重大问题研讨等,广州大学黄襄云教授代表编委会汇报了规程初稿完成情况,规程“1、3、5、6、7、8章”的牵头编委代表本章编制组汇报了该章编制内容,副主编姚攀峰同志做了”《巨震应对技术规程》初稿的若干思考”汇报,参会编委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坦诚而热烈的讨论。下午会议由副主编姚攀峰同志主持,参会编委对上午遗留问题和9~15章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确定了近期工作计划。本次会议对规程初稿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若干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工作重点和近期计划,为规程下一步编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姚攀峰教授告诉我,他7月7日来深圳和我见面。我就和姚攀峰教授约定,7月7日(周日)晚餐我在深圳请他吃饭。开始他客气说不吃饭。我说,您到深圳来看我,岂有不餐叙的道理,边喝酒边聊天啊。我就和姚攀峰老总约好,7月7日下午五点,我在饭店大门口迎接他。

 

 

7月6日上午,我打电话订好第二天吃饭的房间。下午,携夫人一起去看看房间环境如何。看了觉得不错,便提前把菜点好。晚上我告诉在国内念本科、十年前在悉尼大学念硕士时都是学建筑的女儿,7月7日周日晚上我要接待一个网友,是建筑设计界著名教授,天津地标117主设计师,北京地标中国尊结构设计总监,来不来见一下?女儿道,你怎么认识这么重量级网友啊?我跟女儿说,是科学网博客网友,他经常看我的博客,比较喜欢,在广州开会,联系来看我。我和女儿玩笑道,我虽然没有姚总的成就大,但我在我的专业领域里的学术层次也不低嘛。女儿说,这几天他们小家三口都流感。我说流感就不勉强了,可惜你失去认识一一位名人的机会。女儿道,你们两个重量级人物好好聊,合个影给我发朋友圈。 

 

7月7日下午五点,我还要几分钟到饭店大门口,姚攀峰老总就到了,我一眼就认出他来。姚攀峰先生面善,儒雅,帅气。见面我和他握手。他给我带来一支中信集团的红酒。我说你的人比照片更年轻更帅气啊。我问姚总哪里人,哪年出生。他说河南人,1976年出生。我大为惊讶。我说你真年轻啊,我一直以为你该是五十开外,1976年我都做民办初中语文教师了呢,你比我女儿大八岁。我说你这么年轻就主持或参与设计那么多摩天大厦了,真了不起。姚攀峰教授说,业务上我运气好,发展蛮顺利。 

 

我和夫人就陪姚攀峰教授走到楼上吃饭的房间。

 

我不是官员,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就是一个在红尘滚滚的深圳21年,同事都炒有几套房,而唯我一人只有政府分的一套福利房的“蠢”学者,就是一个工薪阶层。直白点说,我家里不可能有多少茅台,也没有可能去商店买2000多元一瓶的茅台招待客人。但中国尊结构总监姚攀峰老总从北京来看我,我当然要用珍藏近20年的茅台来招待他的。我跟姚攀峰教授说,我今天拿了家里收藏多年的好酒三瓶来招待贵客,一瓶是飞天茅台,一瓶马爹利蓝带,一瓶人头马XO,今晚我们四位男士要把它们消灭掉。姚攀峰教授云淡风轻地一笑。我判断他酒量蛮大。等到他的两个朋友到了,我问姚总,先来哪一瓶?姚总说,随程老师。我说那就先喝茅台吧。喝茅台期间,姚总就夸我的科学网博客文章,还指名夸了科学网几个他喜欢的作者的博客文章。我说我知道你喜欢看我的博客,我的科学网博客每天有超过一千人次的访问量,但绝大部分看我的博客的人都用的是不登录的形式,因此没有留下痕迹,你每次来都是用登陆的形式,我都看到了你的痕迹。我说我不懂自然科学,只是学文科的喜欢写点东西,习惯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而且我提倡“博客学术化,学术博客化”,我的科学网博客文章是和我的语文味研究一体化的,因此我能坚持写下来。我又问姚攀峰教授,你研究生是清华建筑系毕业,您怎么会喜欢看我这个文科男写的这些生活学术随笔?我也不写哗众取宠博眼球的东西,我在科博网很边缘的。姚攀峰教授说,科学网有不少好作者,但也有一些作者的文章情感不够真实,表达不够用心,写作艺术上不够讲究,程老师的文章率性真实,有独到之处,且有趣,自信。餐叙中,姚攀峰教授还告诉我,他父亲早年曾是语文教师,民办教师高考时曾考过全县第一名,后来担任老家河南周口市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等职务,是作家,散文上过《散文百家》,一些文章曾入选一些地方的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姚攀峰教授边说边用手机搜索有他父亲文章的试卷给我看。我注意到,姚攀峰教授对他父亲的勤奋和坚持,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我道,难怪你喜欢我的博客,因为你们家有一位文人。

 

把酒言欢中,我忽然想起,十多年前,我刚到深圳工作不久的一次喝酒。老一代语文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武汉市洪镇涛先生来深,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教研中心的几位语文教研员,请洪镇涛先生和退休后在深圳市宝安区居住的湖北大学邹贤敏教授等人吃饭,请我作陪。洪镇涛先生和我是湖北省新洲县(现武汉市新洲区)小老乡,1979年我念大学中文系不久,大约是1980年代初,就到武汉市第六中学听过洪镇涛老师讲的语文公开课《天上的街市》。邹贤敏教授是我大学的任课老师。我1979年在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中文系读书,邹贤敏先生当时是讲师、副系主任,担任我们马列文论课程主讲。酒过若干巡,当时的宝安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唐宝成(后改任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借着酒劲跟我玩笑道,程老师,你虽然是邹老师的学生,但可能你还没有我们跟邹老师接触多呢。我说从接触的数量说有可能,不过你们接触邹老师再多,也赶不上我这个嫡亲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呢。唐宝成问此话怎讲。我道,我们俩把手机里的邹老师电话都调出来比一下。唐宝成在手机里调出邹贤敏先生的电话。我让唐宝成念一下。唐宝成念道:“邹贤敏,手机号×××××××××××。”我把我的手机给唐宝成,我说你把我的手机里存的邹老师电话、姓名念一下。唐宝成念道:“邹贤敏老师,电话×××××××××××。”我收回手机,对唐宝成笑曰:“现在知道你这个假学生和我这个真学生的区别了吧?”唐宝成恍然大悟,笑。

 

和姚攀峰教授喝酒,发现他不仅对自己的父亲很尊重很崇拜,而且在酒桌上,提起某某院士,他都是称某院士;提起某著名专家,姚攀峰都是某教授、某老师,从未直呼其名。我问姚攀峰教授,深圳本土第二位院士孟建民教授也是建筑设计师,我和孟院士有过间接交往,是好几年前,当时还不是院士的孟建民教授报评国家人事部一个重要奖项的时候,广东省只有一个名额报国家人事部,深圳市报广东省也只有一个名额,我当时是深圳市的评委之一,看到孟建民先生的申报材料中有一个重要证件,就是他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我们评委认为孟建民先生最有竞争力,因此深圳就往广东省报了孟建民先生。事后我和孟建民先生有过短信往返。2015年12月7日,我从科学网上获知“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给当选院士的孟建民先生发过一个祝贺短信,他也很客气地回复了感谢。我问姚攀峰教授,孟建民院士想必你认识吧?姚攀峰教授道,孟老师,孟老师,有幸见过几次孟大师,也听过几次孟大师的演讲,他属于建筑学专业,我属于建筑结构专业。我注意到,姚攀峰教授称呼没有直接交往的孟建民院士,也是一口一声孟老师,孟老师。  

 

茅台喝完,我请餐厅服务员打开马爹利蓝带。马爹利蓝带喝到一大半光景,姚攀峰教授眼睛开始明显迷糊起来。他拿出手机,跟他喜欢且敬重的科学网知名博主、美国的李兆良教授打电话。这个时候姚攀峰教授基本上已然醉了。 

 

马爹利蓝带喝完,我按既定方针,要把第三瓶酒人头马XO打开。滴酒不沾的夫人知道我有时血压偏高,坚决反对开第三瓶。姚攀峰教授的两位朋友也一致反对开第三瓶。醉意朦胧的姚攀峰教授自然没有吭声。我则坚持让服务员打开了人头马XO。我说先打开,能喝多少喝多少,不一定喝完。

 

喝这瓶人头马XO时,姚攀峰教授醉意渐深,因此这瓶XO我们基本没有让他喝。这时就是我和他的两位朋友在继续喝。据姚攀峰教授的两位朋友说,当晚我喝的最多(因为我主动敬酒最多)。我自然是也喝高了的,但还未醉。 

 

不久前,我在某网博客上,曾批评一位自然科学教授写的某篇文学博客文章。这位自称“不说重话”的教授,不仅对自己在博客文章中说的专业领域之外的外行话缺乏科学态度,反而讽刺说我“读书少”,还要我“吸取教训”。我不知这位教授是哪里来的这种说别人读书少的信心的——我1976年做初中语文教师的时候,这个1970年代初期出生的教授还刚刚断奶;我1983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这个教授还在偏远地区念小学;我大学念的是中文系,大学时代中外文学史课程要求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就相当多,而且我对哲学、美学、历史、文化学等有特殊、持久的爱好,研究生学的是教育学、心理学。显然,自然科学的书我肯定比这位教授读得少,但就读书的总体数量而言,这个自然科学教授绝对是比不过我的。该教授嘲笑我“读书少”,他的底气大约的确来自于他读了博士,我只读了硕士。我确实只读了硕士,而且实际上当年这个硕士我差一点还读不上呢——我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不及格,最后是导师在学校招生会议上拍桌子声称“程少堂这个人我还不认识,但这个学生不招进来,我一个也不招!”如此这般我才被“破格”特招进去的。我1990年以后的研究生同门,除了我,其他人凡在高校工作的都念了博士,多人已是博士生导师。可无论是导师八十大寿还是九十大寿庆典上,1990年以后毕业的研究生同门,我不说话,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是我在文章中说过的,教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写书的教授”,一种是“被别人写成书的教授”。在研究生同门中只有我一人属于后一种教授,因此主持庆典的老师最后总是点我的名让我代表1990年代以后毕业的研究生同学发言。我确实没有读博士,“书读得少”也是事实,但研究我的文章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篇。我在2008年左右就被四川师范大学选入该校《中国当代十大名师研究课程》。全国高校研究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已有数十篇,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北师大研究生研究我的30万字长篇硕士学位论文《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013年在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请问你这个在大学教课程的自然科学博士、教授,你的领域有哪篇文章是研究你的?你的名字和学问进入了中国哪所大学开设的课程?读了博士,那三年是要比只念硕士的多读几本书,可博士是不是就一定比硕士念的书多呢?不一定,这要看你在哪里念的博士,你是怎样念的博士,你读的是什么层次的书,读书的效果又如何。就算念了博士就等于读书比硕士的多,但博士除了多读几年书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在你的专业领域,哪篇文章是你写的?哪句话是你说的?你的贡献是什么?学位重要,还是贡献重要?我确实只读了硕士。我的导师也是本专业的博导,我的导师却说,程少堂要读什么博士,程少堂不需要读什么博士。(有关阅读: 程少堂:迎导师师母小记)。总之成就与学历无必然关系,博士可以出大成绩,如杨振宁等,非博士也可出大成绩,例如法拉第、曹雪芹等。见到姚攀峰教授,我又找到了同道——中国建筑设计界博士甚多,姚攀峰虽然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也只是清华大学的一个硕士,但他是天津地标117的主设计师之一,是北京地标中国尊的结构设计总监(前期是中国尊的结构设计副总工程师),你说中国建筑设计界有几个博士有姚攀峰这个硕士的业绩?

 

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我和姚攀峰这样的人,都是那种不需要读什么博士的人。 

 

1990年,四十一岁的路易斯•昆克二世在美国科学院的名册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那天起,第一个三代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家族诞生了。杭州西湖的钱氏家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族,繁华了千年名人辈出,近代出现二十多个院士。梁启超的子女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分别是1948年中研院院士和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的院士。地质泰斗李四光一门两代三院士: 李四光院士,他的女儿李林院士和女婿邹承鲁院士。喝酒的过程中我得知,姚攀峰教授三兄弟都先后考入清华大学念研究生。这除了说明他们三兄弟聪明,也说明他们家的文化环境好,甚至可以说,姚攀峰一家仨亲兄弟有好的遗传基因。

 

我四十岁以前滴酒不沾。1999年底四十岁来深圳工作后才在被迫中学会了喝酒。刚来深圳时年轻气盛,与朋友餐叙较多,曾有多次一人独喝一瓶茅台还外加几瓶啤酒的经历。我也不是酒量大,而是高兴时敢于喝。但我不高兴时滴酒不沾。我喝酒有个缺点,就是一般人不喝,一般酒不喝,喝起来不一般。高兴了,喝到一定程度时,那时想要我不喝是很难的。随着年岁的增长,近年血压偏高,我早就公开宣布在外就餐戒白酒了。比我年轻不少的姚攀峰教授喝酒很儒雅,但他也有个缺点,就是酒量不够大啊。我带三瓶酒,茅台喝完喝蓝带,两瓶一共约2.5斤。这两瓶酒接近喝完时,姚攀峰先生就基本醉了,拿起手机,给科学网知名网友、美国李兆良教授打了好久的电话。当我和姚攀峰教授的另外两位朋友将第三瓶人头马XO喝到一大半的时候,基本没有喝这瓶XO的姚攀峰教授,就进入醉不胜醉的境界了。姚攀峰教授醉得深,但言谈举止依旧儒且雅。于是我对醉眼朦胧的姚攀峰教授说,你要把中国尊建到800米高,你就要酒量再大些,那时中国尊就是世界第一高楼,中国梦就实现了哈哈!

 

 

2019/07/06构思,

2019/07/18 初稿,

2019/07/19-21 修订

 


本文同时发布在 新浪网语文味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c243840102yrn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90478.html 

最后更新[2019-7-2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