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1195)】世间九品读书人》
     阅读次数:123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1195)】世间九品读书人

【少堂志林(1195)】世间九品读书人

已有 295 次阅读 2019-9-13 21:39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十多年前,我在贵阳讲学时作过一个题目为《师有九品:教师层次新论》的讲座。听讲座的人中,有一位是《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傅国亮先生。总编辑要我回去后把讲座的内容整理成文发给他。我照办。我整理好讲座的文章发给他后不久,《人民教育》理论部主任打来电话跟我商定,发表拙作时,把我的原稿第七至第九品删掉,标题改为《师有六品》。这篇小文章在我国教育界影响非常之大,不信你在网上搜一下。今天中秋节,晚上散步、溜语文味时,想,要写一篇《世间九品读书人》的随笔。散完步遛完语文味回到家,赶紧在手机有道云笔记上,把散步时关于《世间九品读书人》的一些初步想法记下来,以防遗忘:


我认为,按照读书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大约可以把读书人分为九个品级,第一品为最高等级:


(九)第九品读书人:学习知识。(老子确是主张“绝圣弃智”。庄子也确实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但老子和庄子并非真正反对知识与智慧,而是看不起流行的知识与智慧。事实上老子和庄子在所谓“反智”之前,都曾有一个相当长的学习知识的过程)

(八)第八品读书人:记诵知识。(记诵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读书人都善于记诵知识的)

(七)第七品读书人:传播知识。(不是每个能记诵知识的读书人都有意愿、有能力并善于传播知识的。韩愈说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其中相当部分处在这个层次,所谓教书匠是也

(六)第六品读书人:解释知识。(用中国古代学问方法术语说就是“我注六经”,即冯友兰先生说的所谓“照着讲”。解释知识或“照着讲”,要做好非易事。韩愈说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包括大学教师,其中只有一部分优秀者处在这个层次)

(五)第五品读书人:丰富知识。(这个层次即从数量上增加了知识的总量。这个层次距离中国古代学问方法术语说的“六经注我”的境界还比较远,顶多只能算是接近“六经注我”的初级形态。学问真正做到了“六经注我”,即冯友兰先生说的所谓“接着讲”,那是很高的境界。由于职业特点和学术训练的局限中小学教师达到或接近这个层次的凤毛麟角。在中国当下,大学教师达到或接近这个层次的也不是太多。

(四)第四品读书人:发掘新材料。(发掘出新材料对知识的贡献有时会很大,甚至可以是划时代的,但它通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三)第三品读书人:发现新方法(包括新工具)。(发现新方法、新工具,往往比发现新材料对知识的发展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因而其贡献更具革命性

(二)第二品读书人:提出新观点。(相比发掘新材料、发现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对知识的发展贡献,往往属于一种颠覆性创新、颠覆性贡献,因此对一个学者的要求也更高

(一)第一品读书人:无中生有创造新的知识。(香港中文大学周保松教授2012年4月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走进生命的学问》一书中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问走进生命,同时让生命启迪学问。周保松教授所说的这种最高境界,不仅是现代教育的主要价值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志学者的最高的学术理想。我认为,可以把这一品级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层次:一是将生命体验渗透进学问,和学问融为一体,即“学问生命化”或“生命学问化”者。这种学者做的学问,按孔子的说法不是“为人之学”,而是“为己之学”。二是在此基础上,创构出新的知识体系和流派,用库恩的话说就是建立了某种科学“范式”者。这种学者,臻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钱学森之问”,大约的确问的是为何缺少第一品读书人的问题。)


很显然,这九个层次的读书人,在知识发展史中都有各自的价值和意义。

也很显然,这九个层次的读书人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九)(八)(七)(六)(五)等五个品级的读书人增加了知识的数量,那么,(四)(三)(二)(一)这四个层次的读书人,不仅增加了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知识的质量。可以说,(四)(三)(二)(一)这四个层次的读书人,才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之真正或主要的动力。


不管你是否毕业于所谓一流名校,不管你是在什么层次的高校、研究院等知识单位工作,不管你的知识与专业领域是什么,也不管你是不是博士、博士后或博导等等,学术史都不相信这些学历、学位、学衔,更不相信学者个人的自我感觉。学术史相信的,或者说最后要看的,是你给你的知识与专业领域,究竟贡献了什么包括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观点在内的新的知识。当然,学术史更关注与欢迎的是,作为学者你创造了什么新的知识体系和流派,因为学术史的主体是由这些东西所构成的。

2019/09/1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97862.html 

最后更新[2019-9-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