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李兆忠研究指出,1900年至1937年在日本院校注册的中国学生的人数为136000人;1854年至1953年的一个世纪内,中国留美学生达21000人;再如1945年《联大八年》的纪念册统计:西南联大179位教授中,留学生背景的156名,占总数的87%。纵观中国现代思潮史,“留日派”与“欧美派”之争占了相当篇幅。
对于鲁迅胡适那一代留学生,李兆忠做了细致的梳理:留学国的不同环境背景,对于年轻的中国学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所谓“留日派”“留俄派”“留欧派”“留美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当然,中国学子的家庭出身,固有的知识教养,乃至个人的性格气质,都潜在地影响着中国学子对异域文化的选择与认同,比如胡适之于美国,丁文江之于英国,瞿秋白之于俄国,周作人之于日本。单独地看,他们自成体系,合到一起,便不免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到后来,在客观的态势上,形成了以胡适为首的留欧美派和以鲁迅、郭沫若为首的留日俄派壁垒分明的两大阵营。(文献来源:李兆忠著《喧闹的骡子: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化》,以及《广东社会科学》 2010年第3期发表的李兆忠《“留日派”与“欧美派”的恩恩怨怨》一文)
最近本人在凤凰卫视上看过一个对陈丹青的访谈,其中谈到鲁迅对“留日派”与“留欧派”“留美派“等的看法问题。主持人说好像鲁迅看不起“留欧派”“留美派“等等。陈丹青说,鲁迅是哪一派也看不上,“留日派”他看不上,“留俄派”“留欧派”“留美派”他都看不上。
毋庸置疑,鲁迅确有对同时代的人谁也看不上的实力。
鲁迅的这种大境界,一般人当然是达不到的,但又很让人神往。退而求其次,即使在一个小领域,如果一个学者一骑绝尘对业内同时代的人谁也看不上,这种实力须要付出多少努力与汗水,经过多少淬厉与艰辛,才能锤炼而成?
20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