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出处:少堂编辑    作者:刘仕坚   阅读次数:444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古代诗歌的陌生化特点及其解读

宝安高级中学  刘仕坚

一.“陌生”的诗

读诗必然是一场阅读的历险。诗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它为我们的阅读过程设置了重重障碍。我们理解的时候,不得不费一番思索。当我们恍然大悟、明白诗中神秘的意味时,就会为之着迷。

这种由日常语言向诗歌语言的转化,可称之为“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吃饭,就开始吃饭,说睡觉,就开始睡觉,在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一种“常备反应”去接受信息。这种简单思维方式不断重演,使我们变得迟钝与麻木起来。相反地,诗的语言却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这种陌生的剌激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理定势,努力去感受语言的生动性丰富性。于是,在跨越了语言陌生化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苦尽甘来,我们开始真正体会到读诗的乐趣。

二.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

古诗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地方?我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平时我们要描述某个对象,往往停留于对象的本身。如果我们写山,那就是山,写水,那就是水。可是在古诗里,却有可能“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么,如果山不是山,山是什么?山可以是“千山鸟飞绝”、“空山不见人”中的荒凉、静寂,山也可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迈、出世,山还可以是“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的崇高、永恒。如果水不是水,水是什么?水可以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温柔缱绻,也可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愁绪满怀,还可以是“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的一片冰心。这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现象,源自于诗歌形象由“实”向“虚”的转化。所谓“实”,是指形象的本身,它实实在在,指向我们的眼、鼻、耳、口等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所谓“虚”,是指形象(或形象的组合)所传达出来的大于形象本身的意义,它无形无踪,依赖我们的领悟、品味、思考,实属得之不易。

再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平时我们要表现某个对象,一般采用的是有话直说的办法。例如,要写某个女子漂亮,就会直接写其长相打扮气质。别人也很容易知晓其意,不存在理解的障碍。而诗歌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并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还适当地设置了理解的障碍,让人在苦思不得之余豁然开朗,从而更能感受到读诗的趣味。同样是写女子的美貌,《诗经·桃夭》写的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交相辉映,少女花样的年华和花样的容颜,便可以想见;《清平调》(李白)中写的是“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专写其神秘之美,佳人耶?仙子耶?令人恍惚迷离不可分辨。《美女篇》(曹植)只用一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就足够了——她的美与万物相感应,万物因她的美而变得温柔多情。以上例子,无一“美”字,又无一字不写“美”。只不过诗人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罢了。这个过程,就是诗歌的语言由“直”到“曲”的转化。诗的语言是日常语言的一种变形。

我们理出诗歌陌生化的两条主线——

内容:(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实——虚

形式:(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直——曲

以下,我们就分而述之。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诗歌的实与虚,前人已有详述。我们对常见的情况加以概括,可以表述为以下四个关系:

1.景与情关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如果再细分,情与景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所谓正衬,是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以次体衬托主体。这时,以乐景对应乐情,以哀景对应哀情,情与景在格调上是一致的,故而相得益彰。如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憔悴的黄花写的是心中的凄凉;又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轻快之舟来写得赦后的快意。

所谓反衬,恰好与正衬相反,是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以反面事物衬托正面事物。此时,写乐景更见其哀,而写哀景反见其喜了,情与景在格调上是相悖的,故而此消彼长。

以乐景写哀情,如南朝的民歌《子夜四时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在春光烂漫的时节里,少女心中的幽怨却无人能解。这种愁绪很自然地让我们联想到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的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在快乐的光景底下,掩饰不住的,是更深一层的哀怨。李白的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也有相似的味道。黄鹤楼,烟花三月——迎来的却是一场离别。

以哀景写乐情,也不少见。能从哀景能体会到乐趣的诗人,多数有洒脱豁达的胸襟。我们首推苏轼。苏轼写冷雨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他又是这样写冬天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赠刘景文》)。诗人一扫哀景的忧怨感伤,表现了自己不屈不挠、乐观豁达的胸怀。

2.行与心的关系。

现代作家孙犁在《荷花淀》中,借助人物的动作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已成为心理描写的光辉典范。我们追溯这种描写手法的源头,就会发现在古诗里它的足迹随处可见。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写的是女子的寂寞无聊,“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李白《怨情》)传达出女子的幽愁怨恨,“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南朝民歌《子夜歌》),写尽了少女的相思挂念,而“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表现了少女的羞涩天真,等等。在古诗中,诗人常常借助人物的动作细节来传达人物曲折微妙的心理,从而使诗歌达到穷形尽相、细腻入微的效果。

3.物与志的关系。

托物言志是古诗的传统技法。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是:通过表现之物的象征意味,来指向人的精神品格。这也暗中切合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

屈原喜欢借“奇服”、“鸾鸟凤皇”“芳草”等喻自己高洁的志向。《汉乐府》中有一首《古怨歌》:“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作者借白免的彷徨失路来抒写内心迷茫苦闷;建安时代的伟大诗人曹植在《野田黄雀行》中则借“黄雀得飞飞”的意象来倾诉自己渴望大展鸿图的心情。唐代张九龄的《感遇》诗也十分有名,“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江南有丹橘,经冬复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等佳句,都用了托物咏志的手法。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也是一首有名的咏物诗: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写梅便是在写自己。联系诗人力排众议、推行变法的历史事实,这种“凌寒独自开”的傲然不屈的气势就更加难得了。

4.事与理的关系。

在诗中说理,古已有之。只不过,唐诗更重情趣,而宋诗更重理趣,诗至宋代,理学色彩渐浓,借事说理更为常见。借事说理诗的特点是:借助事与理之间的对应关系,把读者的思维由实(具体的事物)引向虚(玄妙的哲理),从而给人以无穷的启迪。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可看作此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最后一句已成为千古名句,因为它向世人传达了一个永恒的哲理:境界决定了眼界。

宋代的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告诉我们:方塘要有源头活水才能涵养天光云影,学习也要不断吸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苏轼的《题西林壁》也是非常有名的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借看山的心得巧妙道出了“当局者迷”这样一个哲理。

四.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

如果说由实到虚的转化,是古诗实现内容陌生化的主要途径,那么,由直到曲的变形,则是古诗实现形式陌生化的常用手法。我们也把这些常见的手法作简单的概括,可以从以下八个关系来看:

1.               意与韵的关系——妙在顺与不顺之间

我们读古诗时,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有些理解起来困难的诗句,细细吟咏,反而觉得妙不可言。古人写诗,要表意顺畅,更要气韵流转,如果要在两者间取舍,他们就会适当地牺牲前者而更注重后者。 为了从“不顺”(意)中得到 “顺”(韵),古人就要对文字加以调整:

一是换字。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诗句:“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桂叶香”实际上应是“桂花香”才通,但从平仄上来讲,又只有“桂叶香”读起来才顺。有时诗人也用借代的手法来换字,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冻死骨”就是一种借代。类似的还有:用“帆”“樯”来借代船,用“蛾眉”“红妆”来借代女子,用“管弦”“丝竹”指代音乐等等。

二是省略。可省略的有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等。如: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省略了谓语动词,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是省略了介词,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是省略了主语与宾语。

三是倒装。苏轼《浪淘沙》中的句子“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杜甫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梧桐枝”的倒装,而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实际上就是“竹喧浣女归, 莲动渔舟下”。

四是活用。常建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是“使……高兴”意思,“空”是“使……变空”的意思,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做动词写出了春风的无限生机,堪称活用的经典。

2.               形与神的关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对于世间万象,诗人既要摹绘情状(形似),但更追求生动传神(神似),妙就妙在似(神似)与不似(形似)之间。常用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动静转化等。

同是写愁怀,李白写的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写愁的乱与长;杜甫写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拟人写愁的易生难销;李清照写的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愁的沉重。贺铸用的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通感写愁的无边无际。愁本是无形之物,摹其形状是十分困难的,诗人追求其神似的效果,从而写出愁的神韵。

诗人还常常利用动静转化的手法创制出妙句。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也是神似的一种。李白写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杜甫写明月——“月涌大江流”,王安石写青山——“两山排闼送青来”,都是把静转化为动,赋静止之物以灵性。动转化为静,如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表面的几声喧哗,却使气氛静到了极点。

3.               客与主的关系——妙在出与不出之间

诗人要说某个意思,有时并不急于和盘托出,而喜欢先做埋伏,做足了铺垫、衬托等功夫后,再让主角出场。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片写元宵夜的繁华喧嚣,下片的开始写丽人佳艳,而这些都只是配角而已,真正的主角在最后一句才登场——诗人真正要说的意思是:当繁华喧嚣褪去,当丽人佳艳散尽,终于找到我至爱。前面的铺垫,只为了衬托出诗人找到至爱时的惊喜。

类似的还有黄庭坚的《鄂州南楼书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前三句写尽怡人的美景,看似快活、洒脱,而末句却急转直下,一种沧桑悲凉之感油然而生。结合诗人当时老而遭贬的情况,便可知,前三句不过是故作洒脱,都是伏笔,最终难抑心中的凄凉。

4.               明与暗的关系——妙在说与不说之间

我们常说明人不说暗话,诗人却刚好相反——明人也要说暗话。诗人常常把真正要说的话隐藏起来,而采用寄托、侧面描写、反语等曲笔把意思表达出来,从而造成一种深邃委婉、曲折迷离的情趣。诗人表面上要说的东西是明,而真正要表达的意义是暗。读时要用心听其弦外之音,品其言外之意。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就写得很有意思: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妇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人借此来向考官打听对自己文章的评价,一来避了嫌,二来表现了自己的才智,言辞十分巧妙。

这种别有寄托的写法,应溯源到《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屈原喜欢借奇服、大鸟、香草、美人来喻洁身自好之志;曹植有名的诗篇《美女篇》也同样是借一个“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美女形象,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惆怅。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对昭君命运的描写,其中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是心念故主而不得不远离宫室)、借美人以自喻之意。李白的《越中览古》借古讽今,以越王勾践因奢致败的教训,来讽喻当朝君王。

侧面描写也很常见。杜甫写《月夜》,开篇“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尤为人称道,妙就妙在其一石二鸟,明写妻子想自己,而暗写自己想念妻儿。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是侧面描写,借轻舟之快来写自己心中的快意。

反语也是明人说暗话的一种。杜甫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比起“我怀才不遇”的直陈,更为抑郁沉痛。辛弃疾的“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别有一番的味道,就好比百年陈窖,侍到入肚之后,方知其后劲十足。

5.               点与面的关系——妙在全与不全之间

诗人写场景,不求全而求精,尤其善于精选典型的情景或细节,通过特定的“点”来表现整个“面”,寥寥几笔中,竟能包含无限丰富的意味,这也充分显现了诗歌的张力。这好比画家作景时所谓的“皮毛去尽,精神独存”。

我很喜欢王维的一首《杂诗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人只是不经意问一句“寒梅着花未”,细腻而不显做作,空灵而不着痕迹,却写出了故乡的无尽思念,

叶绍翁写春色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往,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就像一个特写镜头,胜过了万紫千红,以点带面,境界全出。

又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句子:“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双双金鹧鸪”,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映衬出少妇内心的孤独凄凉。这一句是四两拨千斤,胜过了千言万语。

诗人对诗眼的提炼,其实也是一个着力表现的“点”,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海上生明月”的“生”,“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它们都有特写的性质,都能以有限之字表现无限之义。

6.               幻与真的关系——妙在似幻非幻之间

诗人凭借着想象的翅膀,穿梭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诗人艾青也曾经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想象使诗歌表现的空间成为多维度的——不仅仅限于现实世界,还包括虚幻世界。这个虚幻世界,其实又是现实世界在另一个维度的的影像。以想象入诗,妙就妙在似幻非幻之间:让人如坠梦境,如入仙乡——明明看得真切,偏偏又遥不可及,明明觉得缥缈,偏偏又如在眼前。

我们来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诗中,诗人穿梭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里,一个是“真”——此时大雨滂沱的巴山,一个是“幻”——来日相逢时剪烛夜话的西窗。在“真”与“幻”之间搭起桥梁的是,是巴山夜雨的这一话题。全诗写得回环往复而又恍惚迷离,让人得到无穷的审美享受。

苏轼在《江城子》这样写对亡妻的思念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思念)与“幻”(梦境)在这里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诗人在思念的极致中出现的幻觉,反而显得无比的真实,因此打动了每个读者的心。

7.               正与反的关系——妙在一正一反之间

我们平时说话,要自圆其说,而不可自相抵触。诗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常常把一正一反两种意思联结起来,表面看似荒谬,看似矛盾, 偏偏“柳暗花明又一村”,反而得其“无理之妙”。这种“无理之妙”,妙就妙在它既表现了强烈的反差,而又体现了内有的和谐,使人体会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审美剌激。

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倍受人们推崇,这句诗道出了一个有趣的真理,看似矛盾的东西(如诗中的动与静),实质上却和谐为一体。也许是受了这句诗的启发,王维也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妙句。如果说这些显性的矛盾比较容易理解,那么隐性的矛盾,即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全诗最妙是一个“怯”字。乍一看,“近乡情更怯”,不应是“怯”,而应是“喜”——是高兴是激动才对。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喜”的成分或许会有,但更多的是音书久断、此去经年带来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凝结于一个“怯”字上,正是诗人思之至爱之极的写照。“怯”和思念之间的反差与和谐,便是这首诗让人难忘的原因。

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表现得更为精彩: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阴森恐怖的白骨,一边是温柔香软的春闺,惊心动魄的反差如同黑与白的对抗、天与地的颠履、日与月的碰撞,偏偏又统一于一个事实中,那就是:战争为百姓带来的是惨痛的悲剧。

8.               断与连的关系——妙在似断非断之间

古人写诗精于构思,讲究布局,善于对比、映衬、呼应,一首诗,便是一个气脉相连的整体。表面看一字一顿,却又字字相通;一句一意,却又句句勾连。

南朝诗人范云的《别诗》便是一首构思精巧的好诗: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这首诗中,“雪如花”,“花似雪”之间的呼应非常自然贴切,当初分别时,大雪纷纷恰似春暧花开,而今再相见,花开朵朵又如冬日雪飞——一“雪”和“花”,是一冷一暖的对照,暗中又与“昔”和“今”、 “去”(分别)和“来”(相逢)相勾连,从昔到今,从去到来,经历的是怎样的一个冷暖变化啊,别去时如雪落般惨淡凄寒,聚来时似花开般热烈璀璨,这不正是知已真情的写照吗。这首诗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意象之间的丝丝相扣,恰似两个相好之间的心有灵犀,眉目传情。这首诗与《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也要把“断”字连起来才能读出真味:

移舟泊烟绪,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首先,“烟”“暮”“旷”“低”三字相互映照,整首诗的布景是氤氲昏昧而又荒凉压逼,与诗人彷徨失路、孤苦流浪的心境何其吻合,而一个“清”字,则是一个对比,表面看似是一道亮色,其实照见的恰恰是孤单的月相伴孤单的人而已。

再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与今天相对照,物是人非,更惹一番愁恨;乐极生悲,更见悲之可悲。

五.爱上“陌生”的诗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读诗的心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你能用心品味到读诗的真味,就已经足够了。我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最后只想表达自己一个美好的心愿:但愿每个人都能在读诗这场审美历险中,穿越千山万水,最终抵达诗歌的乐土——到那时,你就会发现,你已不知不觉爱上了“陌生”的诗。

 

邮编:518128

通讯地址:深圳市宝安高级中学  刘仕坚


最后更新[2004-6-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