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楼旁有一家有好几个放映厅的电影院,离我们家只有几十米远,从家里出来只要几分钟就可以走到。今年是特殊时期,我和老伴决定多看几场电影来支援国家的文化建设。昨天下午六点前,我和老伴去这家电影院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下午六点十分开始放映)。这个电影由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我喜欢其中葛优主演的围绕冒用社保卡发生的故事,和范伟主演的患老年痴呆症的乡村教师的故事《最后一课》。看完《我和我的家乡》,顺便就买了今天下午六点十分开演的写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的票两张。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女排有特殊感情。看完《我和我的家乡》回到家,在手机头条台湾著名美学家蒋勋教授的公众号上,看了记者对蒋勋先生的一个访谈。记者问蒋勋先生一个很浪漫又很俗套的老问题:“想象有一天在孤岛上,只能带一本书,您会带哪一本?"蒋勋先生答,带《红楼梦》。
我在百度、知网、豆瓣网查了一下,对这个问题,基本上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中国社科院学者、著名散文家周国平教授的回答是:“我可能会带《圣经》。其实这是真实的经历,有一年我参加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的乔治王岛上生活了两个多月,只带了一本书,就是《圣经》,在那里读得有滋有味,和在闹市里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1995年电台的记者采访王小波:“你想带一本什么样的书去孤岛?”王小波答:“我理解你的孤岛,是要熬时间,所以,我想带一本能熬人的书——比方说带一本习题集,比方说基米诺维奇编的高等数学习题集,或者是一本几何学大辞典?这些都是最能熬人的书了。要不就带本棋谱吧。我想也可以。”
还有许多读者作了不同回答。以下是我从中挑选出来的答案:
《辞海》
《易经》
《野外求生手册》
《毛主席语录》
《资治通鉴》
《全唐诗》
《说文解字》
《新华字典》
《英汉字典》
《康熙字典》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四库全书》
《本草纲目》
《莎士比亚全集》
《圣经》或《金刚经》或《古兰经》
《百年孤独》
《中国植物志》或《海岛植物志》
《野外生存手册》
《如何自杀》
有个叫张卫健的,竟说要带老婆写真集。
……
总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和爱好,因此带到孤岛的那一本书大都各不相同。这很正常(当然回答的人一多,自然也会出现相同的选择)。不过,除了带老婆写真集的答案之外,我能见到的其他所有回答有一点完全相同,就是带到孤岛的那本书都是名人写的名著。
我是“书读得少”也没有什么大成就的小人物,没有人采访我这个问题。若是有人采访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就会和迄今为止其他所有人的回答都不相同(干吗要相同?)——
为什么一定要带一本名人写的名著到孤岛呢?如果我不得不到孤岛长期生活,只能带一本书去,在家里书架上万册书籍中只能带上一本,我会毫不犹豫地抽出其中的一本,然后把家里的上万册书籍或者当废品卖了,或者搬到一个空地浇上一桶汽油,一把火把它们全给烧了。
我偏不带名人写的名著,就带上非名人梁青撰写的非名人传记《程少堂传》上路,哈!
在孤岛,我每天从早到晚读《程少堂传 》,然后在《程少堂传》的天头地脚空白处,写《程少堂自传》,写一章,就用手机在科学网博客挂一章。孤岛没有电,我把手机的电用完就不能挂网了,那写完《程少堂自传》,在临死之前,我就把这本写满《程少堂自传》的《程少堂传 》,用防潮布包好,藏在荒岛上的山顶洞里,然后再告别人世,哈哈!
老伴已换好衣服,在门口说快六点电影要开演了,催我快点。我说我的博客已经写完挂在科学网上,再花一两分钟看有没有错别字 看完就跟你走。
2020/10/06
晚上八点在手机修改于电影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25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