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语文味与传统文化】程少堂: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工作室谈王阳明》
     阅读次数:95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味与传统文化】程少堂: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工作室谈王阳明



少堂志林(94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工作室谈王阳明

 2017-12-28 17:4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了解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十数年历史的人,都知道语文味和王阳明心学的关系。

    书上说,王阳明的理论前辈朱熹、陆九渊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

    书上说,王阳明的理论导师陆九渊解说“宇宙”二字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书上说,王守仁主张“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书上说,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徐阶,张居正,唐顺之。

    王阳明认为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我的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紫阳书院集序》)。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传习录》下)。“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他说:“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中)“知行如何分得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事,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实质是恪守儒家伦理,成为圣人。

    书上说,王阳明认为每个人一旦良知觉醒,人生就是一片光明,所有的困难挫折都挡不住他。当然,这种觉醒一定自困难、挫折中来。如果每个人内心良知觉醒了,人生的价值自然就会体现,人类社会就有希望了。那么,这种良知只是良心或者道德自律吗?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本质可能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这种内心的光明指引是什么呢?应该是人类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拥有这种自觉,才可以像马克思、恩格斯说的那样,走向人类的所谓“必然王国”。这种自觉是内在的光明,可以指引我们的一切,可以指引我们人生的成长。

    书上说,1489 年,结婚一年的王阳明带妻子回老家余姚,途径广信时,他去拜访理学家娄谅,问:“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答:“朱圣人(朱熹)的书中有答案。”在那个年代,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他的《四书集注》是科科举考试指定的教材,他的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之后,王阳明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两人坐在院中一棵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时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格”了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吐血病倒。从此,他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课本上说王阳明是“唯心主义”。但这些年发现“唯心主义”的影响一点不比“唯物主义”小,有的领域之内可能唯心主义还占绝对的上风,至少是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

     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十数年来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征程,就是一条“格”自己即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中寻找“理”的道路,是 语文味理论与 语文味实践相濡并进之路。这和王阳明心学之“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等,均有某种意义上的契合。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即“认识你自己!”这句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可作多种理解。有一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在希腊哲学家中,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

    语文味教学理论的诞生、成长过程,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的过程。语文味教学理论就是研究自己、向自己学习的产物。

    王阳明的一生,有两次重大转折。一次是“龙场悟道”,悟出心为一切的主宰;一次是创立“致良知”,悟出良知为心的主宰。如果把龙场之悟称为王阳明的悟道,良知之悟就是王阳明的“得道”。“龙场悟道”是在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34岁;始提致良知是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正式提出致良知是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49岁。“悟道”与“得道”,中间隔了十五年的时间。

    六祖慧能得祖师衣钵后遁入山林再出山弘法的时间,也是十五年。

   语文味教学法的诞生与成熟,也用了十五年。撰文正式提出语文味学术概念虽是2001年,但正式思考语文味是从我1999年来深圳做语文教研员开始的。我正式发表论文提出语文味教学法,是2014年,
    中间隔了也是十五年。
    书上说,王阳明活了57岁,“龙场悟道”那年他34岁,提出“致良知”是在49岁,至此不渝。
两大事件,一个标志着心学的正式诞生,一个标志着心学的真正成熟。
    2001年听课后,基于长期思考冒出的灵感
正式提出语文味概念,此标志着语文味理念的正式诞生;发表论文构建一种新的教学语言——语文味教学法,标志着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的真正成熟。

    王阳明的忠实信徒曾国藩学习阳明心学之后有两句名言,一句叫“重开天地,另起炉灶”,另一句叫“内断于心,自为主持”。就是说,听从内在的心声,而不是听从外在的。

    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不能提升为教学法吗?

    那要看是什么人。

    孔子、苏格拉底的教学法不是基于一个人的教学经验吗?

    或者你先搞出一个基于或十万或百万或千万人的教学经验的教学法来,比试比试嘛! 

    别人通过一二十年心无旁骛执著专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搞出一个教学法来,碍着你们什么事呢?

    你们这地方一大帮人自己搞不出名堂,是你们自己那班人没有用嘛,羡慕嫉妒恨什么?

    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法,就是“内断于心,自为主持”,就是“重开天地,另起炉灶”。

    书上说,1529 年,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动身上路。1 月 8 日,尚在船上的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
    “到哪里了?”
    “青龙铺。”
    “船好像停了?”
    “是,在章江河畔。”
    “到南康还有多远?”
    “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一笑,说“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周积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17/12/27 


最后更新[2021-4-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