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科学网热博)【少堂志林(1339)】“一流”不是一个层次概念,而是一个水平概念》
     阅读次数:57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科学网热博)【少堂志林(1339)】“一流”不是一个层次概念,而是一个水平概念

 

【少堂志林(1339)】“一流”不是一个层次概念,而是一个水平概念

已有 1272 次阅读 2021-9-14 20:43 |个人分类:少堂志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晚,在手机上刷《今日头条》,无意间看到一段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教育理论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接受记者采访的一段视频。谢维和教授在谈到“中国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多远”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他2017年5月1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题目为《双一流”政策的关键词分析》的文章及其主要观点。谢维和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一流”不是一个层次概念,而是一个水平概念,层次低也可以水平高,高层次也可以低水平;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可以达到一流,学科也是如此。据此谢维和教授认为,“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不能仅仅是高层次的大学,而应该选拔和支持高水平的大学。这样,才能真正引导高等学校提高水平,而不是追求层次。


谢维和教授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很深刻。


不仅仅是大学学校、学科如此。谢维和教授的这个观点,还逻辑地包含着以下内涵:大学教师也是这样,教师的层次高(比如毕业的学校、学历层次高,工作单位的层次高),不一定就是高水平;反之,教师的层次低(比如毕业的学校、学历层次低,工作单位的层次低),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


现实中,我们在各种场合常常能见到,某些从“一线”名校(包括海外名校)毕业、学历层次高,或工作单位层次高的学者专家,自我感觉不是一般地好,他们在日常言谈中自负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学者专家中确有贡献大的“牛人”,有资本自负。也有一些自认为“毕业于一线名校”,具有“高层次学历”,或“工作的单位一流”,所以“我也一流”,但实际上在本领域的创新性贡献很少,甚或根本没有什么创新性贡献的庸人。


毕业的学校、学历与工作单位的层次高,自有让世俗羡慕的理由。但真正令人长远羡慕甚至敬慕的,是一个学者业内的“一流”贡献。


基础教育也有同样问题。包括深圳在内的一些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教育界,近年来引入国内顶尖的“高层次”大学北大、清华的博士与博士后越来越多。但这些“高层次”的毕业生离高水平还有一定距离。“高层次”只能代表一个出身,而高水平代表的是后来的工作成就。这些“高层次”人才能否做出如引进单位所期望的相应的工作成就,让我们走着瞧。



2021/09/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304198.html

最后更新[2021-1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