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若干思考》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陈宗德   阅读次数:23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若干思考

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若干思考

陈宗德

  一、阅读课,首先要姓“语文”

   市级优质课展评,执教者都是一路过关斩将后脱颖而出的高手。执教课文“林希先生的散文名作《石缝间的生命》。

一执教者手托着由石子和青草凑而成的缩微假山,笑容可掬地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在得到了满意答复后,他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共写了石缝间的几种生命存在(这是学生一节课里唯一和文字“亲近”的机会,计3分钟,因为教者的提示是“搜索”)。 在这种低级的搜索完成之后,他便将学生分为若小姐,每组负责研讨一个问题:你愿做石缝间的这几种生命存在——野草、山花、松柏中的哪一种。经过一番嘈杂喧闹(这位执教者此时不断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指点迷津,面授机宜)后,各小组推选代表轮流登台,或慷慨激昂,傲然宣誓愿做“雄伟苍颈、巍峨挺拔”的松柏;或不卑不亢,冷峻出语愿做“春绿秋黄,岁岁枯荣”的小草;或含羞带娇,嚅嚅表明愿做“小小的山花”。其间,执教者的赞叹之声、鼓掌之声不断发出,那种煽情的表演不时撩拔起学生的阵阵哄笑。各小组代表根据“演讲”完毕。他又让各组代表根据“演讲”内容登台作画,于是小小黑板之上,一时间松柏挺立,小草丛生,野花绽放。课,当然也就在热烈的掌声中火爆收场。

    接下来的几节课,教学设计间或有异,然则皆不与书本、与文字“相亲相爱”则大同。

语文,你姓什么?你的能力培养的目标到底何在?面对这样的阅读课,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解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旨,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已之学也。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朱子语类》卷十一)朱熹的话又在我的耳边震响,透过近千年的时空,我似乎看到了这位前辈语文教育家嗔怒的目光和殷殷的优容。

凡不从语言文字的感知、领会、运用入手去进行教学的阅读课决不是好的阅读课。这种课有概念,无体验;有热闹,无收获;徒益表演,无助提高。遗憾的是,这种课不仅大奖赛里寻常见,连平常教学也是日日闻了。

二、分析课文必须有宏观把握

我应邀担任国家级示范高中招聘语文教师的评委,听闻了几位经笔试后遴选出来的应聘者的课。上课用的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沙田山居》。

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一天八节课听下来,只有一位教师给课文划分了段落层次,对课文内容既全面涉及又重点突破。其余七位似乎都在刻意回避段落层次的划分和逐层内容的梳理。这七位中,多数直接从文中切出一二个段落,大谈特谈余光中先生是如何擅长写景,如何擅长抒情,如何抒发他的缕缕乡愁和亟盼祖国统一的赤子深情,文章是如何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然后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及艺术特色。至于其他段落,皆弃置而不顾。更有甚者,在解题之后迅速出示教学目标,捕捉应试必考的知识点,有的抓住“苏月”和“陶菊”大肆连类而及苏轼和陶渊明的身世、诗文名句,谆谆告诫学生要记牢以备考;有的反复强调此文中妙用叠词以达意,然后将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运用叠词例证一一罗列,进行对比欣赏。

我殊有感焉:文章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生命体,其中的每一层、每一句都是这一生命肌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细胞,只有放在这个生命有机体中,它才有生命的活力。截断了每一层、每一句与整篇文章的联系而去感知它,必然是孤立、片面、难以深入的。钱钟书先生于《管锥篇》中曾云:“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解释),而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只初桄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解全句止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其言谆谆,犹在耳旁。至于在文章中寻找应试知识点的阅读教学更是等而下之,永远也难扪到一篇文章的律动的命脉。这样的阅读课搞得再多,学生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从中养德、益智、获美。

三、要给学生亲身感知课文的时间

  只有你进入阅读课的课堂,便不难见到这样的景观:教者问题一经抛出,但见手臂林立,提而问之,必将侃侃而谈,谈必中的——这是精心设计、反复排练的公开课;教者问题刚一抛出,便急令学生回答,但见一个个学生脸呈迷惘之态,不幸被提作答者言语嗫嚅,答非所问——这是日常阅读课。二者现象随迥异、实质则相同,没有学自身的切实感受的阅读课(公开展示课),不给学生一定感知、领悟时间的阅读课(日常阅读课),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课。试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是如何把握教材的吧。先读课文,将各自然节——标出,生字新词一一圈划出,疑难处打上各种符号一一 拈出,然后翻阅工具书,正音释词,查阅教参,释疑解惑。甚至于苦思冥想才终于彻悟,遍稽群书始豁然开朗。那种查阅资料的艰苦和尽心揣摩的辛劳,我想是每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有的日常经历吧。也正缘于此,我们才在一次有一次的苦苦求索中摸索出一条读解课文的路径,在一次又一次的切磋琢磨中练就了一双诠释课文的慧眼。我们为什么要苛求一个知识储备、阅读积淀远远逊于我们的学生在你抛出自己“蓄谋已久”的问题时,就能口若悬河、语语破的呢?

给孩子们一点阅读感知的时间吧!不要为炫示、为进度、或为什么乌七八糟的目的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

四、阅读技能不会凭空产生

前几年对语文教学的责难之声绝于耳,说语文教学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有人甚至张大其辞,疾呼:“误尽苍生是语文。”这场由《北京文学》发起的对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大讨伐的战争硝烟尚未散尽,研究性学习又擂响战鼓、旗幡招摇地闪亮登场。创新,几乎成为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言必及之的一个名词。

笔者绝无贬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的意思,恰恰相反,早在1997,笔者就参与了省级教研课题“语文活动课程方案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工作。但当笔者领略了下面这样的一些阅读课的创新时,就不禁茫然:知识和能力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难道只要讲授知识就必然损害能力的培养?能力可以不凭借知识这一载体而凭空培养?

这样的阅读课可以不识字解词,可以不分章析句,可以不必讲析一般的文体常识……总之,由教者设计几个大而无当的问题,让学生信马由缰,胡吹乱讲。一位老师执教一篇小说,他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上课时每组推一代表登台讲析。只见学生代表手持讲稿,天花乱坠。滔滔不绝,至精彩处,台下掌声雷动。笔者置身课堂,几疑在聆听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对课文的人物形象的研讨。然而,这些形象特征的理性概括到底从何而来,学生是否掌握了人物形象分析的常见方法,那就只有执教者和学生心知肚明了。当笔者课后指着文中的几句话问,这所指何意时,那些刚才还慷慨激昂、口若悬河者,竟或答得不着边际,或面露窘态,口中嚅嚅。一位学生倒直爽:“我们那些分析,都是从教辅资料上抄来的,老师也不讲分析方法,不抄咋办?”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进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河南教育出版社《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149页)“如果词句不甚了解,课文内容不大清楚,那就谈不到什么文和道了。”(同上书150页)“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对这句话享有知识广权的叶老就是这样看待“知”和“能”的关系的。看来,阅读课还是不要玮言“教”。过去所强调的“双基”,仍是构筑阅读课文大厦的基础。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可算是善于调动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专家了吧!他不是也在耳提面命地让学生大画特画“知识树”吗?在知识传授中渗进能力培养,永远不会过时,必要的知识必须讲,决不能省。切不可谈“知”色变而架空养“能”,那样做,只能使阅读教学在空疏无学的氛围中徒耗时日,永无长进。

五、关键还是教师素养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教授曾说过:有论者认为,就语文教学质量而言,“五四”后不如“五四”前,解放后不如解放前,文革后不如文革前。当时闻之,刻心铭骨;今日思之,不寒而栗。

笔者的思绪不禁飞越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真是语文教育史上群星璀璨、万花竞妍的年代呀:二十年代初,仅上海的中国公学中学部就集中了叶圣陶、朱自清、周予同、舒新城等后来在中国文学史、教育史上堪称大师的人物。


最后更新[2004-7-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