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说语论文
文章标题: 《诗歌的语感、语境和语义场(2)》
出处:钱冰山 编辑      阅读次数:183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诗歌的语感、语境和语义场(2)

 

诗歌的语感、语境和语义场(2)

    诗需要表现性的艺术语言,但光有这种语言的并不等于诗,它们只是构成诗的材料,还必须组成一定的结构,进入一个有机系统。孤零零的一个词是毫无疑义的,说明不了什么,只有进入一种结构和系统,才能意味无穷,发挥神奇的效能,这种结构和系统,就是语境。
  所谓语境,就是一首是得全部语言构成。既包括一首诗词句展开所形成的词与词关系的“横组合”(上下文、前后语等),又包括词语形成过程中受到时代、社会、历史、文化、习俗等影响所留遗迹的“纵组合”(语义的审美和历史积淀)。正是这种纵横网络,构成了一首诗独特的语境,词语一旦进入语境,就失去了它自身的独立意义,它的选义,是由特殊的具体语境决定的,选中的意义,可以是距离主要意义很远的暗示意义或联想意义。我国古代有“炼字”的传统,但是“炼字”,不是就字论字,争一字之奇,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看它的整体效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并不奇特,都是寻常字,它们之所以粲然生辉,传为美谈,正是语境使然。
  这里,我们可以一首诗为例,对其语境做一个简要地分析:
  
  你喜欢这黛绿的橘叶把!
  一片一片是我给你的信,
  就是严冬也不会凋零。
  
  你接住这黛绿的橘叶吧!
  一片一片,是我心树上的鸟,
  年年春天,将羽毛更新。
  
  你珍藏这黛绿的橘叶吧!
  一片一片,是我无限的爱,
  我老了,这爱还年轻……
  
  这里的橘叶,如果不进入诗歌,那便不过就是一片一片普通的橘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进入诗歌之后,就大不相同了:它变成了一封封信,而后羽化成一只鸟。变为信,形象还比较近,化为鸟,这距离就远了,但仍然能在想象中联系,最后竟然化作一片无限的深情。这首三节的诗,每节的头一局从不同的角度重复“黛绿的橘叶”,由于承受了一层强似一层的语境压力,它就从一般生物性的橘叶,转化成丰富复杂的爱情象征了。若是进一步联系到诗人长期生活在橘园,热爱自己的青春,进而连像刀古代红叶题诗的故事,其意味或许就更浓郁和丰富了。诗中“橘叶”的多义性,恰恰是这种语境的多重压力造成的。离开了语境,一切便毫无意义。李清照有这样两句诗:“不知蕴籍几多时,但见饱含无限意”,这是吟咏梅花花蕾的,正可做我们艺术上的启示:诗中的词语也如小小的花蕾,承受着层层语境的包围,剥开花瓣,就可以展现无尽的情意。诗的语言,就是这样在一定的语境中生成的语言。
  由是,可以约略地看出,语境的功能和机制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对词的限义功能,即把词限定在特定的意义中。如“橘叶”脱离原意成为爱情的象征;有人把这种机制比喻成“警察行动”;一是对词的扩意功能一个词从其他雌组成的系统中获得巨大力量,“橘叶”之所以具有了丰富的蕴涵,正是语境所赋予的,有人把这种机制比喻为“人体运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海瑞两千编写)


最后更新[2004-7-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