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阅读》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陈树金 吴振华   阅读次数:185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阅读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阅读

                                                                                     陈树金  吴振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直到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阅读。为落实纲要精神,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阅读。

一、营造氛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同教师自己交流的风气,切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领会课文的原汁原味,注意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机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向往。多用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理解的商讨式、征询式话语,如:“你能书出……吗?”“你觉得还像什么吗?”教《春》一课时,提问:“你还能用别的语言来赞美春天吗?”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出属于自己的赞美春天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天地,从而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总之,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课,要注重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注重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接轨。从学生的接受、发展角度出发,注重情感的激励,注重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注重学生能动地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获得属于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理解。

二、尊重选择

 尊重选择是体现一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生活阅历、个人爱好、学业基础的不同,即使很精彩的文章也不可能处处都能打动学生的心,与学生发生共鸣。因此我在教学时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以使学生对作品作更好的主观审视,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的理解,从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如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我问学生:你最讨厌剧中的哪个人物?结果大多数学生不约而同的回答最讨厌夏洛克,因为他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上午恶汉。但偏有学生认为做讨厌的是鲍西娅,因为她虚伪,过于精明,爱作弄人,冒充法官,歧视犹太人。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独到的见解,表扬他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事实上阅读本身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何必要给学生以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言之有理,均予认可。

-三、鼓励创新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1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中存在的空间和多义性,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高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张扬个性,放手让学生争鸣,与作者作倾心的精神对话,从而形成开创性的见解。对于《皇帝的新装》中的两个骗子,读者一般都持憎恶的态度。上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大胆思考,以“我眼中的两个骗子”为题写一段话,对角度、多侧面来评价这两个骗子。有同学说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也有同学说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希望能引起疗救的效果;更有同学别出心裁地说安徒生童话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如果铁板一块,一定要学生与预设好的传统观点和拍的话,那实在是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浇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使课堂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

四、改革评价

要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必须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开放性,少一点约束性。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以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绝对不能对学生别出心裁的见解置之不理,认为是“异端”,从而一棍子打死。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包括教师都认为菲利普夫妇惟利是图、冷酷无情、六亲不认。但有同学却不苟同这个观点,认为菲利普夫妇之所以不认亲弟弟,是因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不得忍受生活的艰辛。由于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最后千盼万盼,希望“发财”的于勒归来,可结果等到了一个穷光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菲利普夫妇抛弃于勒,那是人之常情、明智选择。这个观点无疑是可取的,体现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多元理解。我当众予以充分肯定,称赞这位同学善动脑筋,富有创新精神。

事实证明: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语文教师硬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这无异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让学生富有个性地阅读,是时代的召唤,是新课标指导下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


最后更新[2004-7-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