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让新课程新到实处》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王文海   阅读次数:178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让新课程新到实处

让新课程新到实处

王文海

 新课程的“新”不应只是形式,它更是对内容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限定和要求。对此,我有几点看法:

一、让合作不仅止于形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叙述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小组讨论:第一次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任选一个片断或一件事来进行复述,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等到要陈述观点时,整个课堂 却静悄悄的;第二次让学生采用表演的形式表现文章中他认为快乐的事情或场景,这一次学生踊跃了,但实际上却没什么效果,表面看起来,学生活动十分活跃:上面表演得热闹非凡,下面看得捧腹大笑,本应该也很高兴的我却觉得疑惑了——学生的表演只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不是像所想的对基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加工。这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这促使我们必须尽快思考:小组合作到底怎样进行才能到达最好的效果?怎样才能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效率。

为解决这种光热闹而无实质效果的问题,在另一个班上,我有意识地引入了“换位”教学方式,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事先让全班同学推荐一名“主讲老师”,我在课前给予适当的辅导,然后在课撒谎能够再穿插上全班的讨论环节,这次由于讲课的是同班同学,学生不仅敢于发言,而且还会为某一个问题的解决和别的小组以及“老师”进行争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发散得很开,对问题的研究趋向深入、广博,同时小组内容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全班同学有时甚至紧紧团结成一个整体,共同来和讲台上的“老师”一争高下。说实话,学生想法有时并不高明,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通过激励的争论,自己一次次把问题圆满地解决。整节课都跳动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每个学生都

乐于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活跃、最团结的课堂,我的“换位”无疑

是成功的。

二、及时把握课堂突发事件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出发性事件:在我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投影仪上展示了一张百草园的图片,问:这个园子漂亮吗?我原本的设计是学生肯定会说不漂亮,那么我再就势导入,分析百草园的“乐”。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漂亮。我一下子愣住了。又重复了一遍问题,学生仍然“启而不发”,我不禁大声责问“难道它真的漂亮吗?也许感觉到了我的怒气,没有一个学生再敢说话了,课堂气氛随即降到冰点,接下来的课我和学生都上得很沉闷,效果一点也不好。下课后,我对课上的举动进行了深刻反思。课改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时的课堂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主要是“体验课程”,使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说新课程下的学生不仅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他们必将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可我恰恰忘记了这一点,我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文本抓住不放,处处站在鲁迅的立场看问题,却忽略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忽然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我也忘记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有限。在他们的字典里“有趣”就是美,这是他们美育的一个盲点。课上我完全可以给他们补上“园林美”这一课,毕竟这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发展,但教条、急噪、专制让我失去了与孩子们共同进步的机会。对词我们认识了问题的所在后,在另一个班授课时,我有意重提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反应是“英雄所见略同”。这次我学乖了。反将了他们一军——请你们描述一下你们眼中这个漂亮的园子。学生面面相觑,绞尽脑汁地用了许多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个其实他们认为并不漂亮的百草园。而我展示出园林美之标准,让他们与文章中的描写进行对比,再问:鲁迅所描写的百草园与你们描写的百草园有是吗不同?请你们找出来,结合具体细节来谈。这一次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深入理解了百草园的魅力,在于“乐”,而不在于“美”,让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对比探讨,挖掘总结,真正有效的利用起课堂的有限时间,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旧知引发新知深入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知识面上,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充实,不断的去否定。否定才会进步,尤其是对自我的否定。由于年龄关系,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有阶段性,这样在知识上就势必有一个层次性,认识上有一个深化过程,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对本文主题的把握,我一开始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两个地方生活的初步印象,学生很是活跃,因为我从学生的回答中获悉,有不少学生理解得是比较深刻的。如有同学说,这篇课文是反映作者自己童年成长历程、追求知识和亲近大自然的一篇课文,不是有意识去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况且往年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还是充满感情的,过了这么多年,作者还能一清二楚地接的当时三味书屋的摆设就是一个明证,再加上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小小的园子,从中他们也获得了以前在百草园中不能得到的乐趣。整个课堂就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深入,打破旧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不断地产生新的理解,而且新的理解更多的是带动了大批学生去思考,去挖掘,充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理性思维,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


最后更新[2004-7-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