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放》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赵振民   阅读次数:291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放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放

赵振民

   语文新课标重申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强调语文课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和 ,这就决定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语文教学原本就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开放性耗散结构系统。对于语文教学大系统来说,就必须实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开放:

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取有用的知识、能量和信息。这就是要按新课标的规定,拓展学习空间,跨领域学习,在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学语文用语文,从宏观上开放。

  1.从生活和其他学科中引入学习内容,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例如:从生活中引入若干友谊破裂、家庭破裂的现象,让学生丰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从物理课引入力的平衡后原理、圆周运动的知识,从中体验科学的崇高美。

 2.把生活和其他学科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实践场所。例如让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对某种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现象发表见解,或作即兴演讲,从而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历史课上运用文言文知识去研读史料,锻炼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3.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引进学习方法。比如,从数学课上引入归纳法、反证法写议论文;从物理课引入推理——假说——实验——总结的研究思路,去解决文言文阅读理解中的某些语言问题。

二、正确认识大系统发展中有序和无序的辨证关系,掌握其时序的不可逆性和各个发展阶段的流程性特征,处理好各子系统、各层次、各单元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正确预测和控制引起涨落振动的诸因素。从微观上(语文课本身)开放。即:

 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开放。新课标从教学理念上阐述了设计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多重目标和功能的复杂大系统。因此,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即要有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最佳目标,要有多功能,以求得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充分协调。例如:在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课堂上,我们训练学生,先整体把握全文主题、写作意图;再理清思路,掌握各部分的层次关系及内容要点;然后根据试题要求或阅读需要,研读局部,解决重点难点.而掌握这样一套阅读思路和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阅读现代文和鉴赏诗歌。这就等于说,以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再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题时,注意研读标题,抓住标题与主旨的关系,这就等于教学生在写作文如何拟制标题,那么这种古文阅读课也就包含了作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就构成了语文教学的最佳目标。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必须设计出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多功能的开放性内容和目标。

 2.教学结构的开放。由于语文课目标要求的多重性,语文教学又是一个内部结构复杂、边界大而模糊、难于确定的系统、每个单元内部的边界也往往不易确定(因为每一系统的内部都具有各自的主要目标,又包含有多个目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结构也必须是开放性的.这种结构的开放可能使我们某些语文教师感到茫然与混乱,但实践上它却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1)只要我们从整体最佳目标出发,正确认识有序与无序的辨证关系,就可以寻求最有效的方法,解决某一结构确定与不确定的矛盾,构筑出大系统与各子系统、次子系统的最佳结构。

2)我们可以抓住语文教学多层次、多信息、对因果关系、多路反馈的特点去寻求开放性结构的最优化设计。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多层次,每个层次、每个教学点都含有许多信息,一个信息可以有多个反馈,因此可以从多角度控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系统也是一层管理一层的,层次之间有着明显的有序性和因果性。例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广阔的阅读面,才能有更高的写作水平;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又制约着阅读。正因为存在这种链条关系,我们教学中的某一点失误,就必然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多路反馈,从而使我们找到很多补救的机会。因此,担心这种开放会引起教学的混乱是没必要的。

 3.教学方法的开放。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列入了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中,相当于把我们过去认为的教学手段,提到了教学目的的地位,这必然给新的语文教学带来巨大变化,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再是由老师预先设定的方法,而必须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责任只是对这些方法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也必须是开放性的。新课标强调要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变传统性课型为应用性、活动性、随机性课型,给学生创设实践场所,正是这种开放性的体现。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

 


最后更新[2004-7-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