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增强语感
范明明
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内涵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如小孩学说话,就是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完全靠听话、说话的语言实践形成的。但是,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并且是不可靠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也离不开有意识的语感训练,离不开理性地指导。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找到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品味语言,增强语感。
品味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义、情感、色彩、分寸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味”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一词一句的认知,更重要的在于养成语感——一种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说“感受力”,似乎不是“理智”活动,其实,它正是通过理智的训练而达到理智活动的自动化。当然不排除情感的参与,人的任何理智活动都不可能完全排除感情的因素,听、说、读、写的活动更是如此。具体地说,我们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而养成语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意义感。这是对语句意义“不假思索”的感知能力。比如读《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前9段“荔枝”一词指荔枝果,像“没有见过鲜荔枝”、“成熟的荔枝”、“荔枝不耐贮藏”等等,至第10段。开头一句说:“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这里“荔枝”一词意义就变了,一读之下,应该就能觉察到。前面9段讲荔枝果,从这里离开“果”而讲“花” ,再下去是讲“树”,这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层次脉络。再比如读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文章开头一段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涑声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前面说“悲愤”,后面说“悲哀”,一读之下,应即刻觉察到它们的不同。“摆脱”的是“悲哀”,而把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留在心里。
2.情态感。这是对语句情感态度的感知能力。比如,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一段有句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读之下,就要注意到这两个“忽然”的情态感意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直未能摆脱,直熬到今晚,才“忽”有所悟,想到一个大概可以平心静气的去处,煎熬之苦,解脱之切,有所悟之喜,都由“忽然”二字传达出来。第二个“忽然”是在树上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打破了他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心的宁静和喜悦之后出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说,连刚刚获得的那一点独处的快乐也失去了。心又回到了“不宁静”。于是又是一番寻索。在排除了多少本不愿意而又偏偏涌上心头的事情之后,才又“忽然”想到了一点聊以安抚心灵的事。这种心灵挣扎之苦,再一次由“忽然”一词传达出来。
3.正误感。这是对语句正误的一种感知能力。用词句是否合乎规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是靠分析来“发现”,而是靠感觉、感知。比如读《雄关赋》,文中有这样的语句:“万里长城,像一条活蹦乱跳的长龙”。这“活蹦乱跳”,未必妥当吧?“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小伙子”还有不是“青年”的吗?一读之下,心中自然就有了这样的念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
4.优劣感。同样一个意思,这样表达和那样表达虽无正误之别,但却会有优劣之分。比如夏珩的《包身工》,文中说:“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从句法看,不说“几个……的‘懒虫’冲下来了”,而用现在的形式,把“蓬头”等特征提到句首,一项一项加以强调,这样好在它把包身工的紧张、忙乱、劳顿、穷苦等,用特写镜头的方式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极深的印象。从用词看,这里用了一个“冲”字,也好。因为这个词充分表现了包身工被人驱赶的情状,也表现了她们生活得紧张的窘迫:她们得去挤水龙头的洗脸,之后还要去挤碗粥也盛不到了。如果抹去这个“冲”字,而只说“下来了”,味道就很不同了。一读书,对于其中的佳妙之处,要如鸭入春江,水暖自知。优与劣是相对的,佳妙之处体会得多了,对于拙劣的文句,自能辨识。
5.意蕴感。语句是表情达意的符号,说、写的人把自己的情意寄寓其中,听、读的人再从其中把情意解译出来。而寄寓者与解释者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特别是文学作品,更是如此。比如,读一首诗,诗人即兴命笔,有所寄托,但读者读这诗时,一方面要体会诗人的情意,另一方面又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自由。况且,由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征,由给读者提供了发挥这种“自由”的可能。我们所说的意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给读者提供的那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意蕴感,是一种一触即发的联想力。这是“语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夏丐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能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这一段话就把意蕴感讲得很明白了。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