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习法在运用中的若干问题
刘为忠 张建平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过程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学习法来展开教学,的确是一条较好的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问题学习法来学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这种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问题学习法
问题学习法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是一种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以知识为材料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认知操作过程。这种认知操作过程引发于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中所产生的主客观认知冲突。以此定向,问题学习法则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含:第一:个性目标意识;第二:个性矛盾需求意识;第三:个性自主探究意识。
二、要让学生学会向知识提问
这是构建问题系统的核心理念,也是问题学习法的核心理念,它体现了“知识——问题——技能”的认知逻辑转化线索,学生遵从这条逻辑线索,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进而也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两个层次。基础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接受、理解和记忆,但是,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具有一定的机械性、静止性和孤立性,它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显然,学生仅仅学了这些入门性知识还不能发现问题,更谈不上灵活地解决问题,因此知识的运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就应指导学生通过运用知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广泛迁移知识,推导新知识的目的。
三、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
学生提问一般都采用机械问法,这是一种最传统的提问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容易设置问题、易于操作。在起步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但不能长期使用。因为它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无法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开拓教学的新境界。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下列提问方法。
1.对比提问法。就是需要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命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认识的一种提问方法。这种方法,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提问的概念或命题有清晰的理解,准确把握每个概念或命题的内涵,这虽然增加了难度,但是它更利于学生深入把握相关概念或命题,并且可提高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选择提问法。即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命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作出选择的一种译文方法。这种提问方法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又容易融入不可知论。因此,教师在指导时要精心设计,让学生不失时机地使用。
3.层递提问法:这是一种为学生整体把握讲授内容而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所设计问题有全局观念,前后问题有坡度,既相关联又逻辑层次分明。同时,设计的问题又必须抓住内容的精髓,让学生能够准确鲜明地理解相关内容,因此教师指导设计时,一定要科学、合理。
四、切实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问题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所提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而不是教师闭门造车“造出”的一些自以为佳的问题。。学生如何能发现问题,首先必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在问题学习中有的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个人所能提出的,这时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讨论共同提出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运用问题学习法,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就有必要对叙述进行训练,主要是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做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等几个方面,还要监控和反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五、要摆正教师在问题教学中的位置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教学是教学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二是双向型:教学为师生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视教学为师生指甲、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视教师为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问题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间的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的互动过程和模式。反观教学实践,我们目前的教学所提倡和采用的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往往是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惟一的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多向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复合的活动。问题学习法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学生则要当好“演员”和“伙伴”。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