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水”与“一杯水"
张达年 张芝龙
常言道:教师须有一桶水,学生才有一杯水。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教师知识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但是,细细想来,它却又似乎没有道理。因为好学生不一定就是知识水平高的教师教出来的。这样说是不无道理的。如果有一位资力颇深的“老学究”,满肚子货,一遇到学生,就像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师,能否教出好学生?
当然,真正的语文教育家。比如叶老先生,学问高深,教艺精湛,又特别善于教育思想的改革,好学生必定会教出来的。这种情况,在教育上是不多见的,倒是应该换一种思维才行。
元代散曲大家白朴有这么一首小令:“不觉的冰撕结,彤云布朔风凛冽,乱扑吟窗,谢女堪题,柳絮飞。”《对景(套数)》,一读起来,不免疑惑,冰天雪地,朔风凛冽,哪来的柳絮飞呢?其实,这里有个典故,“谢女堪题,柳絮飞”是指谢道韫咏雪的故事。晋人谢安为培养侄儿侄女的想象能力,在天下雪时,先问他的侄儿谢郎说:“何所似也?”谢郎答道:“散盐空中差可拟。”在一旁的侄女谢道韫,才思敏捷,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连声叫好。将满天飞舞的雪花比喻成柳絮飞,已成千古绝唱。三十年前,我曾听过孟鸣老师亲口讲过,现在仍然咀嚼有味。引用这样的故事,不为别的,倒是应让我们想一想,学生不必不如师。好学生不一定就是才学高的老师教出来的。这里恰恰验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了。
前些时,听了不少青年教师的课,简直使我耳目一新,觉得自己步入了教育改革的春风已拂过琴弦的美好境地。高邮市南海初中语文教师臧芳,在我校上了《蜘蛛》一课。课后,与课者是这样评价她的:“她简直是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这评价是中肯的。她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的思维。她的笑容和话语好比春风化雨。慢慢滋润着学生心田。高邮市城北初中语文教师王晓青,是位青年女教师。她上课就像是在当导游,领着学生漫过一道道山溪。记得在我校上的是初一课文《端午日》,步入高潮时,她巧妙安排了一首《众人划浆开大船》的MTV,随着铿锵优美的旋律.学生的情绪沸腾了。像这些充满着才气和朝气的青年人,在现在的教育岗位上还有很多。她们的课为什么上得这么好?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观念新、方法活、手段巧。
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祖国大地。时代要求我们贴近学生,亲近学生,树立以学生为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观念。笔者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应做到“四忌”:
一、忌生面孔。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的老师往往喜欢板着一副面孔,端着架子上课,而学生既敬之,又畏之,相互之间心灵得不到沟通,更谈不上碰撞了。那种“下帏讲诵”、“垂拱听学”的现象不再重现了。(汉代董仲舒“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能让那种师生和谐的现象再次蔚然成风呢?
二、忌深教材。教材一定贴近学生生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题材年代久远,文字艰深晦涩,怎能让学生去感悟呢?
三、忌“死”教法。教法应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调动学生的情绪不能每堂课都采用讲授法,这样会使学生厌学。
四、忌“死”课堂。目前,光是利用45分钟教学已经不适适宜了,要有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以至创造生活。学校应编写适合本校实际的《社会实践教科书》,来填补本教材的空缺。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