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韩军在线热烈讨论语文味》
出处:韩军在线    作者:小应编辑   阅读次数:607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韩军在线热烈讨论语文味

编者按:6月上旬k12“韩军在线”展开对语文味的讨论。6月21日,语文味掌门人少堂先生在韩军在线上的一个回帖掀起的“程少堂论语文味及各位网友议论”专题已进行整一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同仁对此课题给予了极大关注,近一月内,该帖点击率和回帖数一直位居“韩军在线”首位。这既表明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新生课题的热情关注和爱护,也证明了语文味课题组敢于面对质疑、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圳市中语界对语文味进行研究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两年来,全国中语界的许多专家给了该课题很多的鼓励和支持,对此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也有个别人攻击语文味研究是“语文教育科研中的赝品”。这种攻击既有误解,更有曲解。为了让大家真正了解语文味的研究,对语文味研究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育改革逐渐深化,“语文味”与同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样,正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其价值与影响。我们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倾听到改革的隆隆的脚步声,也都能感受到致力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我们深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洋溢着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的语文课一定越来越多,原汁的浓郁的“语文味”充满课堂一定为期不远。现摘编部分网友对“语文味”的讨论发言,更多内容请关注:http://sq.k12.com.cn/bbs/index.php?t=msg&th=97771&prevloaded=1&rid=0&start=0

 

 

程少堂致关注语文味同仁书
嗨!各位好!我是程少堂。我来迟了!k12韩军在线在讨论我们提出的语文味,我今天才知道。抱歉!我觉得批评语文味的人太少了,我都有些寂寞。
欢迎大家浏览语文味网站,网址为:www.yuwenwei.net。
对语文味我是有一个初步的定义的,请有兴趣的朋友看看《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发表的《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一文。语文味课题已被批准为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只要我不死,再过几年,以语文味为核心的、有汉语文教学个性的新的《中国语文教学美学》体系(专著)将诞生(专著的框架见《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发表的《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一文)。
有同志骂我不谦虚,骂的对啊!我现在特“自恋”,每天必上语文味网多次,不过每天上语文味网前,先用百度搜索键搜索“语文味”三字,发现用“语文味”的人每天都在增多,我那个高兴啊!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大约肯定有一天“语文味”是可以进辞典的——像我们这样的小知识分子,能把一个词最终弄到辞典中去,容易吗?

少堂先生好潇洒,语文味儿真不差。反璞归真是正道,创门立派一大家! -------方觉

我所理解的“语文味”,决不是“大语文”改头换面的大杂烩!

我对“语文味”的理解,是建筑在这样两点基础上的:
a、语文,从100多年前作为中国人眼中“有学问”的标志到只是人们必需学习的众多学科中的一门;
b、语文,从一个可以决定人们升迁的、“包罗万象”“不可一世”的“大地主”,沦落为必需重新认识自己的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必需用耕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来确立自己地位的“课程”(注意:这里对“课程”的理解,应该与“课改”文件所确立的“课程”理念一致!)

现在之所以程少堂论“语文味”及各位网友议论



为此,我改动了楼主的帖子的标题,并且作了“置项”处理,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它!
----------admin

 

我认为语文味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不必说清的东西。 ---布衣秀才

有点“玄学”的味道!
我以为,说还是可以说的,只是“个性化”、“情境性”更强而已

------------admin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这是一个无须证明的论断(如同数学课要教出数学味一样)。问题是什麽才叫“语文味”。从程先生的诠释看,似乎与“味”沾不上边,只是将新课改理念作了一些组装。窃以为,硬要将一个模糊概念(模糊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直感)加以界定(无论是“规范性定义”还是“描述性定义”),这本身就违背了语文的特点,也不符合逻辑。“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作为泛化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但作为科研课题推出未免大而无当,有些勉强。

一己之见,供参考
   ----杨先武

呵呵,程先生终于亲自来了!
首先请求原谅,未经先生允可,我就将从google上搜到的大作《上出语文味》冒昧地在这里帖出来了,实在抱歉。本来我同时还根据先生留下的邮箱去了一个说明,没想到系统说投送失败。至于为什么要转帖先生的大作,也是有个原因的。我曾报名参加了先生的课题,结果没有下文,我就想还是先了解一下“语文味”的内涵吧。读过之后,觉得很有新意,于是便有了在k12上的转帖之举。
从“语文味”在这里面众至今的反应来看,疑惑多于认同。原因主要是老师们对这个主张的朴素外观与其繁复的形而上表述之间的落差还很隔膜,尤其是对这个充满传统学理意味的概念,一旦进入到现代话语系统之后会是什么结果不抱乐观态度。当然,语文界饱受“性”骚扰之苦带来的后遗症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
在山人转来的内容更全面的“语文味”的叙述里面,我们了解到了关于“语文味”的许多新情况。特别是一些成名人物的表态,可以鼓舞“语文味”研究的信心。但是如实地说,这些人物已经老相了,他们对于课题立项是重要的,对于研究的进展可能只是普通观众。这样说确实很不中道,但却不难理解。
例如中医,很老的一个话题,早已集聚了不少中外的专家进行破解,结果是人所尽知的,照样连“气”是怎么回事都没有办法说清楚,仍然只能袭蹈古人的认知。“语文味”的“味”恐怕也不是靠表态就可以济事的。
语文味的研究,我感觉——当然是不可证明的——可能需要一种新的视角:从概念到的建立到研究的展开,直至最后的成果形式,都应该是描述性的;尤其是对具体课堂的描述,而且也不囿于文字一种方式。当然,这一研究的结果是否是成功,完全依赖一个事实——学生的发展情况——也只能由这个事实来检验和解释。否则,依循规范的科研路子,亦步亦趋地操作,最后将只有在汗牛充栋的“二维成果”里面再增加一些字节。其实,撇开一种规范并不必然就是错误的。以教育为例,如果固守研究范式,爱德华。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就不能问世;自然科学界也不乏这样的事例,爱因斯坦、普里高津等,都是极好的例子。
事实上,程先生已经注意了研究方式的选择(如对语文味的定义)和依据的收集(深圳学生高考语文平均分等),只是作得还不是很明显和足够。
谨以这点臆测来表达我对“语文味”的肤浅体会,程先生见谅。

[更新: 2004-06-22 00:49]------SUNNY虎头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这是一个无须证明的论断(如同数学课要教出数学味一样)。问题是什麽才叫‘语文味’。从程先生的诠释看,似乎与“味”沾不上边,只是将新课改理念作了一些组装。……‘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作为泛化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但作为科研课题推出未免大而无当,有些勉强。”
--我比较赞同这一说法。“语文味”一说,要能真正站住脚,形成共识,首先应该在这方面多努力,而不是泛泛地喊口号!

“……我们了解到了关于‘语文味’的许多新情况。特别是一些成名人物的表态,可以鼓舞‘语文味’研究的信心。但是如实地说,这些人物已经老相了,他们对于课题立项是重要的,对于研究的进展可能只是普通观众。”
--我也比较赞同。因为,任何一个学说,是不是站得住脚,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自然需要“权威们”托一把,但是,被“托”过的学说多得很,能站住的又有几个?--前不久的“大语文”不也是这样么?所以我以为,还是要打造自身,使“语文味学说”(或者叫“语文味假说”)自身能立的起来才是正途。但是,程老师给我们提供的,确实有点令人失望。
-----ADMIN

今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祝程先生及所有朋友们节日快乐!


也说语文味
----与程少堂先生商榷
看了论坛里这么多关于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儿”帖子,忍不住也来凑个热闹!

什么是“语文味儿”呢?程少堂先生说:“语文味儿”也是这样一个概念。具体说,它是中国语文哲学或中国语文美学中的一个理论范畴。它也是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说它具体,是因为在教学审美过程中,一讲到“语文味儿”,要讲的对象(某位教师的教学或某堂语文课。下同)一定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一般的语文教师或语文课是够不上用“语文味儿”来谈论的。说它抽象,是因为在教学审美过程中,一讲到“语文味儿”,那么要谈的对象的优点就有许多,但又不易说得清楚。在教学审美过程中,一讲到“语文味儿”,便说明所谈论的对象进入了一种模糊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比较高的境界。

“语文味儿”真的这么高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么?我不妨先来个类比:

今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使不禁联想到春节,还是先说春节吧。

有人说,春节要在农村过,因为在农村过春节才最有“年味儿”。那么什么是“年味儿”?“年味儿”就是吃团圆饭?“年味儿”就是贴春联?“年味儿”就是走亲访友拜年?“年味儿”就是压岁钱、穿新衣、放鞭炮?“年味儿”就是年夜饺子、熬更守岁?都不是!如果分开来看这些活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得到的。然而正是吃团圆饭、贴春联、拜年、压岁钱、穿新衣、放鞭炮等过年的这一系列活动,放在春节这个特定的节日里,才让我们感受到“年味儿”。所以,我们姑且称“年味儿”为“年文化”。

同样,端午节的“端午味儿”也不能简单看作是吃粽子、薰艾香、喝雄黄酒、赛龙舟等。“端午味儿”应是包涵了吃粽子、薰艾香、喝雄黄酒、赛龙舟等一系列特定的活动在一个特定的节日里才有的“端午文化”。

由此可见,所谓“味儿”就是“文化”。“上出语文味儿”就是“上出语文课所特有的‘文化味儿’”,而“文化味儿”又可以看作是语文课的人文性。这样看来就容易理解多了。

怎样上出“语文味儿”呢?程先生说“最有‘语文味儿’的语文课,是不容易说清楚好在哪里的,甚至不需要说清楚。这正如世界上有些属于心灵属于美的东西,往往与诗有关,是说不清或不需要说请的。因为诗与美往往是‘无达诂’的,也不需要‘达诂’。”我看未必。如果说吃团圆饭、贴春联、拜年是“年味儿”的一部分,那么,语文课上的听、说、读、写就是“语文味儿”的一部分。语文课正是通过读读、写写、议议、练练这些具体活动来上出“语文味儿”的。

至于程先生所说的“语文味儿”说不清或不需要说清,我想再用老子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来理解吧。“语文味儿”在“道”,语文之“道”。什么是语文之“道”?“道”是规律。语文之道就是告诉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抓住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开展教学,就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这就是“道”,也就是“语文味”。

绕了一大圈,还是回来了!不知程先生怎么看!敬请指教! -----长弓

长弓此贴所表达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特别是最后又回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点我颇不以为然。其实仔细读程君对“语文味”的解读,本质上依然是这个似是而非的“两统一”的定性!--孙悟空并没能跳出如来佛之手!

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长弓在提到“人文性”时,加了一个很重要的限制词:“语文课的”!这可大有讲究!

不知长弓能否扣住这个“语文课的人文性”再展开一些,“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其他课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是不是仅仅是内容上的?还有没有其他方面?

这个迷的破解,或许,我们真的能找到对“语文味”的真实而又准确的定义!!

[更新: 2004-06-22 21:34]---ADMIN

长弓说“上出语文味儿”就是“上出语文课所特有的‘文化味儿’”,我赞同。因为语文就是一种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但又说“文化味儿”就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则我不赞同,因为“文化”与“人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科学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语文”的问题绝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讨论了多年都没有结果就足以证明。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把它简单化,明了化。而程先生则是把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模糊化了,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向!
-----七大山人

七大山人 于 2004-06-22 22:03 在大作中提到:

科学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语文”的问题绝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讨论了多年都没有结果就足以证明。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把它简单化,明了化。而程先生则是把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模糊化了,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向!


山人兄言之有据。科学的成功确实是把问题简单化,我们接触到的所有定理公式以及物质产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常常是极其复杂的,而且需要复杂得足够和充分,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的软件和硬件,否则,就不能期望它取得成功。所以,山人兄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欠公允了。“语文味”的研究在它处于“过程”中时,是没法不复杂的,甚至惟有足够的复杂,才可能取得成果——走向明确而简单。--------SUNNY虎头

 

程少堂:语文味理论的诞生有她自身的逻辑
先谢谢各位对语文味研究的关注。
一个人文、社科学术观点、理念的提出,可能面临四种命运:(1)大家都说好。这种情况少见,而且遇见了对学术研究也不一定是好事。(2)大家都说不好。这种情况也少见,但遇见了对学术研究不一定是坏事。(3)学术界没有任何反馈的声音。(4)引起争鸣。第三种情形最可悲,第四中情形最激动人心,激动人心的不是这个观点的对错,而是它激活了人们的思维。

因此,大家关注语文味研究,无论是支持还是批评,本人一律真诚感谢,尤其要感谢从学术角度对语文味研究提出批评的朋友,因为他们的批评,有益于语文味研究的推进。

我们把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提出,是在2001年,距今不到三年。因此,我们对语文味的认识,还很浮浅。我要是能一下子把语文味说清楚,我早就说清楚了。

语文味很重要,但是不容易说清楚,的确有时也不需要说清楚(这在我的文章中有论述)。但由于它的重要性,要研究它,总要尽可能说清楚一些。谁能说清楚“意境”、“诗味”呢?但学术界研究意境、诗味的论文著作还少吗?我就搜集了好多本了(其中有一本《诗味论》)。

有一些批评有道理,但有一些批评是对语文味研究缺乏系统了解。比如有朋友针对语文味的定义说,教散文可以“情感激发”,教说明文也“情感激发”?批评者似乎发现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但非常遗憾,它说明批评者没有看到我们发在2003年7月16日《中华读书报》上的有重要论文《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语文味网站“少堂文存” 中有)。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披露了我们的语文教育美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其中有一章是“语文味味类研究”。我们认为,语文味有不同的层次(这个层次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之分)和类别——依目前的认识,我们把语文味大致分为三类:情趣、意趣、理趣。对一节课而言,语文味可以主要表现为有情趣,可以主要表现为有意趣,可以主要表现为有理趣,当然也可以表现为三者统一。不同类别的语文味,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搞清它们之间的规律性的对应关系,这正是我们研究语文味的目的之一。语文味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表现,一般说来主要表现为理趣(但也并不排斥情趣和意趣),因此一般当然不是采用情感激发的手段。

语文味概念当然是我们语文教育美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但定义只能是抽象、简约的,因此,要批评一种理论的定义,不能只就定义论定义,而要系统研究(至少是大致了解)该体系,同时总要有些“先验”的预设:敢提出语文味理念的人,他可能会很蠢,但会蠢到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连教说明文一般不以情感激发为主这点常识都不懂的地步吗?

还有批评者说,我们关于语文味的定义,“最后又回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此,这位朋友“颇不以为然。其实仔细读程君对‘语文味’的解读,本质上依然是这个似是而非的‘两统一’的定性!--孙悟空并没能跳出如来佛之手!”——这一批评与我们文章中对语文味的认识也不一致。

我们对语文味的定义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这个定义里面当然有和新课标一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的思想——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们研究语文味从来不是为了反对新课标。

但是,我们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过,语文味课题研究的意义之一在于:在落实新课标的同时(尽管正式提出语文味理念时新课标还未诞生),创造性地发展新课标。

我们认为,对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不能只作纯客观的理解。

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的统一——新课标没有这样定义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即语文味,换言之,一切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都是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的,而一切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都是与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背道而驰的。因此,语文味课题研究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感问题,亦即语文教学如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这一根本性问题。

我们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洋溢着一种特别的美感——语文味。这种美感是基于但又不仅仅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言之,语文教学只有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才可能具有语文味;但是,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教学,不一定具有语文味(迄今为止,我没有听见有人提出个这个观点——但我自己在深圳市语文教师大会上多次讲过这一观点)——不是有不少的语文课,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但就是没有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美感——即我们所说的语文味吗?为什么没有语文味呢?因为没有教学个性。

总之,语文味理论既不是为反对新课标而诞生的,也不是为印证新课标而诞生的——前文已经说过:正式提出语文味理论第一篇文章(现在看很幼稚)发表时,新课标连草稿都未出来哩。

语文味理论的诞生,有她自身的逻辑。


[更新: 2004-06-23 01:29]

“语文味”——从泛化到窄化


语文教学应用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小语文”与“大语文”两个阶段。“小语文”的特征是“三中心”——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重在落实语文的“工具论”。“大语文”的特征则是跳出“三中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或“课内外衔接”,鼓吹联系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而实现“工具论”与“人文论”的统一!

“大语文”相对“小语文”是一个巨大的理论进步。当前的语文新课标,其灵魂就是“大语文”。但由于“大语文”的倡导者没有解答“语文是什么”的根本问题,存在关键性的理论欠缺;加上基层语文工作者的理解偏差,使语文教育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泛化。其具体表现在:一、教育目标的泛化;二、教学行为的泛化;三、教学评价的泛化。(详情见《泛语文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出现的泛化倾向,深圳的专家程少堂先生率先提出了“语文味”的新概念,旨在纠偏,其动机是好的。但程先生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以汉语言文学为主要内容,因此,中国语文教育美学体系最好是以反映汉语言文学特点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也就是说,程先生理解的“语文”就是一直存在争议的“语言+文学”。因此,程先生提出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实质上就是把非语言文学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而这又是语文教学出“语文味”的“前提”!请看程先生给“语文味”下的定义: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程先生将“语文味”归属于“审美快感”,实质上是把语文归入了艺术一类。我们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也追求艺术化,但语文不是艺术,或者说不仅仅是艺术。

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意识形态的总和。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详情见《语文是什么》)语文不仅包含美,还包含真,包含善。艺术是美,哲学是真,宗教道德是善。当然,真善美常常是交叉融合的。艺术里面有美,也有真和善;但主要还是美,这一点应该没有疑义。

将“语文味”归属于“审美快感”,实质上是突出了艺术,而将宗教、哲学、道德等排斥在语文之外。语文的空间因此变得逼仄,只剩下文学了(而且只有美文才够资格)。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齐走进美文的象牙塔!
[更新: 2004-06-24 21:21]--------七大山人

程少堂:语文味不等于文化味,语文味与文本关系不大
有一些意见是未仔细看我们语文味研究论文引起的。
我们的观点是:
(1)语文味包含文化味、文学味,但我们坚决反对把文化味、文学味等同于语文味。文化味、文学味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是客观的,但我们所说的语文味不是课文本身所具有的,而是文本、教师、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因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2)我们认为所有课文都可能教出语文味,也都可能教不出语文味来。把教不出语文味的责任推到教材上,我认为是语文教师无能的表现。
(3)语文味课题主要研究语文教学过程面对现有教材如何教出语文味,基本不考虑所谓“课文是否有语文味”的问题。因为我们心目中的语文味与教材本身有关,但关系不很大。语文味课题既研究文学作品如何教出语文味,更研究非文学作品如何教出语文味,并以此为重点。
(4)众所周知,就语文教学的内容而言,既有真的问题,也有善的问题,更有美的问题,但语文课要教成语文课,就既要把真教成真,又要把善教成善,更要把真(知识或所谓哲学)和善(伦理或所谓宗教)教出美来。把教学过程中的真、善统一于美,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否则就不是语文课。
因此,说“将‘语文味’归属于‘审美快感’,实质上是突出了艺术,而将宗教、哲学、道德等排斥在语文之外。语文的空间因此变得逼仄,只剩下文学了(而且只有美文才够资格)。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齐走进美文的象牙塔!”——是不大了解我们的语文味课题在研究什么的无的放矢。
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宣传也不够。我们的努力。-----少堂

 

其实,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是不是暂时摆脱这样纯思辨的方式,我们一起来剖析几节语文课,看看这些语文课上究竟有哪些与一般的没有“语文味”语文课不同?它们的“性”特征是什么?又有什么独到的地方?……从这里面归纳、提升出来的“味”不是更有意义?

我想,程君多年潜心此道,请他提供若干节最能体现他所理解的“充满‘语文味’的课”供讨论,岂不更妙?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那么,所谓“语文味”是建筑在“建立中国的语文教育美学体系”的基点上的思考,主要是针对“文学教育”而言的。但是,我想:语文不仅仅是“文学”——尽管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但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文学”,还有其他。生活对语文的需求,除了文学,还有许多!它们的“语文味”呢?
请问:“语文味假说”对此有什么见解?
 
---------ADMIN

十分赞同斑竹的意见!这可以说是研究方法上的变革!


——我理解的“语文味”,应该是要抹去加在语文课上面不属于语文的东西,而不是其他。这只有在分析具体的“课例”时才会被人认识。思辨是需要的,但“空对空”的,是辨不出什么来的。----LLAAMM

换个角度谈谈“语文味”吧。

社会需要语文,为什么?首先就是要让人们掌握与人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怎样才算满足了社会的这种需要?我想,不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衡量:
1、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
2、 掌握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规则。
3、 养成了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
4、 学会了美化该语言的基本技巧。

如果这几个目标没有达到,我们怎么能说“语文”已经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由此,我觉得衡量一节语文课的“语文味”浓不浓,首先应该从这几方面考量。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语文课少了“语文味”,首先就是在这些基本的方面注意不够,而把相当的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去耕别人的田,结果教者吃力不讨好,学者一头雾水。语文自然没有多大成效,有人批评“误尽苍生”,话虽重,但是仔细想想:读了十几年语文,结果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还过不了关,“尽”或许夸张,但“误”是无可辩驳的呀!

我之所以“为‘语文味’说几句”,就是想提醒大家:如果还是沉迷在“大语文”之中,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不去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有一天,“苍生睁眼”,开除语文的“课程籍”,到时候可不是你所想的了。其实现在学生们越来越讨厌“语文课”不就是一个信号么?

至于体现在语文的文学性中的“语文味”,我一再强调:这是必要的,但不是语文课的全部!发扬这种“语文味”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真正实现全语文的“语文味”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这方面?

更多相关内容请参看:http://sq.k12.com.cn/bbs/index.php?t=msg&th=97771&start=0&rid=0

 



 


最后更新[2004-7-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