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中考试题
文章标题: 《福建省宁德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出处:李伦琰 转贴      阅读次数:202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福建省宁德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宁德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1、按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kuì 不成军 雅俗共shǎng 以身殉 职 深恶 痛疾
   2、默写填空。(10分)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西江月》)
   ②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④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⑤而现在/乡愁是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⑥光光鴡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诗经》)
   ⑦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请你写出两句描写乡村生活(或乡村景色)的古诗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符号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4分)
   备选符号:换位号 删除号
   替换号 增补号
   ①杨家溪山青水秀,虽然开发不久,但已经远近闻名,闻名遐迩。
   ②闽东经济能否腾飞,关键在于有没有良好的一个投资环境。
   4、根据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写出一个含有这个加点字,且意义一致的成语。(3分)(任选三题做答)
   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奔走相告
   ①益习其声(更加)→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③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倚仗)→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空闲)→
   5、仔细观察右边这幅课本插图(见人教版第六册彩页插图《古隆中》——上传者注),根据提示写出你所读到(或想到)的信息。(5分)
   ①这幅图可做课文《___________》的插图。
   ②图中有副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联讲的是_____________的故事,下联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
   ③宋代诗人陆游非常推崇诸葛亮的文章及为人,他用诗句称赞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一个与划波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2分)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森林的兴利除害》一文,完成7-11题。(15分)
   在一个流域内,森林能起其它植被及工程措施代替不了的保护作用。它通过树冠、树干、树叶截留相当比例的天然降水,缓和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减少砂土流失;又因森林植被的残落物以及林内植物根系和动物的活动,使森林土壤的结构形成涵水能力很强的孔隙,落在林地的水分能迅速下渗沉贮起来。据观测,森林土壤的根系空间达到一公尺深时,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2000立方公尺。以500立方计算,则每2000公顷森林的贮水量,便相当一个百万立方的小型水库。人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称森林为“绿色水库”的。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森林在特大暴雨下还能起抑制洪峰、削弱洪峰从而消除险情的作用。1975年河南大水灾,驻马店地区的洪汝河、沙颖河、唐白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三天内降水达800-1000毫米,使板桥和石漫滩两座水库大坝决口,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而同一条件下的薄山、东风两水库,却经受住了洪峰的冲击,安然度险。据河南有关单位事后调查,认为水库的失事与否,与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密切相关。原来那两座失事水库的周围及其上游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0%;而安然无恙的两座水库的周围及其上游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经历这场浩劫的对比,很能说明森林在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重要作用。
   7、“人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称森林为‘绿色水库’的”,这里的“这个意义”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从“1975年河南大水灾”至“而安然无恙的水库的周围及其上游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0%”,这里同时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说明方法。(3分)
   9、文段末尾横线上应填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只能填四个字)。(2分)
   10、“据河南有关单位事后调查,认为水库的失事与否,与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密切相关。”这里的“密切”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1、近来我宁德市许多地方频发森林火灾,请你就“预防森林火灾”这一主题拟一条宣传标语。(8-20个字)(3分)
   二、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2—14题。(1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材料,主旨就没有了表达的凭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没有了文章;没有主旨,只有一大堆材料,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统帅”的一批乌合之众,依然不能称为文章。
   ②文章的主旨从哪里来呢?是从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感悟中来。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和事,得到了大量的实际材料,获得了多方面的切身 A 。然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仔细的进行分析 B ,就会逐渐形成一些初步 C ,这样在进一步分析材料的过程中若能强化并明晰起来,就会形成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
   ③中心思想一旦确定,就对材料起统率作用。它指导写作中对材料的取舍以及详略的安排:跟文章主旨无关的,弃置不取;跟主旨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重要、典型、生动的材料详细展开。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主旨表达得鲜明、突出,达到写作目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在文中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环境,写到的人有“我”、长妈妈、闰土的父亲、书塾里的先生和同学等,写到的事有园中捕鸟、拔何首乌、长妈妈讲故事、入学、读书、逃学、画画等,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许多方面。作者选择的材料虽多,却都是为一个目的服务的――真实地记写自己童年生活的一个“转折”(由学前到入学),展现“我”挚爱自由、探求新知的生动个性。因此,文中写到的材料虽多,却并不散漫芜杂。
   12、第①段的横线上应填的句子是( )(3分)
   A.文章要有具体的材料。 B.文章要有明确的主旨。
   C.文章的材料和主旨是密不可分的。 D.文章要有好的材料和明确的主旨。
   13、请在第②段的三条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3分)
   (备选词:研究 认识 体验)
   A处应填的词是____________ B处应填的词是_____________
   C处应填的词是____________
   14、第③段末尾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用的材料虽多,却并不散漫芜杂。其原因是作者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15字)。(3分)
   又如《社戏》一文,作者详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节,是为了表现“我”对江南水乡迷人景色和淳朴民风的留恋、以及对农家少年的天真烂漫和聪明能干的赞美这一主旨。(2分)
   又如《背影》一文,作者对“南京勾留”一事写得很简略,是因为它同文章所要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旨关系不大。(2分)
   四、阅读《幸福铃声》一文,完成15-18题。(16分)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⑾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⑿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15、文中第②段详细写了“我”家境贫寒,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6、除了文章第③段的加横线处外,⑦⑩⑾三段还多次写见到了家乡的白桦林,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7、从文章⑦⑩段加点的语句,可以看出父亲的心理。父亲到底是怎样的心理呢?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18、为什么文章将电话铃声说成是“幸福铃声”?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3题。(18分)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9、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
   20、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
   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2分)
   23、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六、作文(60分)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成功,每一次的进步,都是生命的闪光。这些成功与进步是与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的夸奖分不开的。现在请你以“___________________跨我__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前要在横线上填写下恰当的词,构成一个完整的题目。当然,你也可以以“夸奖”为话题,自拟题目,畅所欲言,但自拟的题目中必须含有“夸奖”两字。
   注意:1、要求字迹工整易认,卷面清楚;字数不少于600。
   2、文中不得写学校的名称和相关人物的真实姓名。老师可称“陈老师”“林老师”等;自己的名字用“新华”代替;同学朋友可称“小敏”“小军”等。


  
        宁德市2004年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1、溃 赏 xùn wù (4分,每处1分,书写正确,规范方可得分。)
   2、①听取蛙声一片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逝者如斯夫 ⑤一湾浅浅的海峡 ⑥君子好逑
   ⑦如: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等(两句不相连亦可)
   ⑧如: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等(两句不相连亦可)(10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3、①“远近扬名”与“闻名遐迩”任去其一。 ②“良好的”与“一个”互换。(4分,每改对一处得2分)
   4、如:①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②如释重负 前嫌尽释 ③有恃无恐 恃强凌弱 ④目不暇接 无暇顾及 等(3分,每写对一处得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5、①《隆中对》或《出师表》②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刘氏父子两代。(此两代文意正确即可)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5分,每空1分)
   6、如: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共2分,能说出事物特点,句式相近即可)
   二、(15分)
   7、森林具备保水作用。(3分,意思相同即可)
   8、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3分,每处各1分)
   9、“消除水患”、“战胜洪灾”、“消洪除险”、“抑洪除险”、“消除险情”(2分,其它意思相近的表达亦可)
   10、不能。(1分)因为四座水库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是四座水库是否失事的主要原因。(2分)如果删去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共4分,具体原因的说明意思正确即可)
   11、如: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一时疏忽,可毁百年森林。 等(3分,能扣住主题,有宣传作用即可)
   三、(13分)
   12、C(3分)
   13、A.体验B.研究C.认识(3分,每处各1分)
   14、作者能用中心思想来统率(取舍、安排)材料(3分)
   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任答其中一点。若答其它内容但符合要求也可给2分)
   父子相爱相怜(语意相同即给2分)
   四、(13分)
   15、更能表现出父女的亲情,为下文做了铺垫,使人觉得“我”给父亲“打”电话这一做法真实可信。(4分,三点中只需答到其中两点即可。)
   16、营造氛围,提高文学品味。(3分,若答“创设情境”、“增强文学色彩”、“以景物描写烘托亲情”等均可。)
   17、愉快,为女儿的进步感到自豪。(3分,语意正确即可)
   18、那铃声不再是普通的电话铃声,那铃声饱含亲情,饱含思念,凝聚着父亲和女儿的千言万语,女儿通过电话铃声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祝福,父亲从电话铃声中听出女儿的平安与牵挂。(6分,大意相近即可)
   五、(18分)
   19、C(3分)
   20、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共4分,每个1分)
   21、(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6分,每处3分,大意相近即可)
   22、年纪大;事务多。(2分,每处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23、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3分,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六、作文(60分)
   评分标准略。


最后更新[2004-7-3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