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 扩展语句
“扩展语句”是辐射写作的语言能力考查题型,是语言运用题,又是写作题,它的功用相当于“小作文”,能力层级为D级。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特点主要有:1.着力于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重视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3.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5.答案丰富多彩,有较大的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扩展语句要求将一句话的意思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扩展语句基本的题型有两种:一种是把一组词语(主题词)扩展成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另一种是把一句话的意思加以充实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
一般说来,扩展语句有简单单句扩展为复杂单句,如 “梅花开放了”一句,要求扩展成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的复杂单句(示例:“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棱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谢凋零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有单句扩展成复句等。但现在高考题却是采用话题(情境)式扩展,即提供话题或核心词,有时是设置某个情境,按要求扩展。题目的要求往往是以什么为重点。在表达方式上也有要求,如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
这种高考式的扩展语句,从表面形式看,是在考查发散性思维,实质仍然是在某些严格限制下的写作。即如2002年北京卷第25题,题干包含着如下限制:①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②以“路”为中心,③分别写一段话,④每段续写不少于50字。给出的开头文字分别是:①北京的路平直而宽阔;②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前者限定写实,带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后者限定象征,想像人生的缤纷色彩。
答题的主要误区:1.考生对命题意图、角度不理解;2.抓不住“扩展点”及情境要求,扩展部分与情境不协调;3.文字粗疏、凑字数。
扩句的思路与作文相近,主要有以下操作程序:1.审题———掌握情境、中心内容、文字式样、字数,与其他条项的关系等要求;2.立意———以扩展点为中心,展开联想想像,确定选取的材料;3.整合语序,确定表述层次;修饰语言,写出文采。
例1 2003年高考北京题 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含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字。道路 身影 足迹①描绘一种情景②表达一种感悟
【解析】这是一道扩写题,扩写的两段话都用上“道路”、“身影”、“足迹”这3个词语并不困难,难的是“描绘一种情景”、“表达一种感悟”。描绘一种情景,道路、身影、足迹应是实的,构成一种“情景”,要用描写的手法;表达一种“感悟”,则“身影”是实的,道路、足迹应是虚的,这种感悟可以是人生方面的,也可以是社会方面的。使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写出感悟,比较适合用议论抒情来表达。
【答案】略例2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情景一: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情景二:考试前夕/我/歌声。
【解析】首先,区别“情景”。就是找出题干中“两种情景”的异同。相同点一个:扩展的“重点”都是“歌声”。不同点两个:一是时间不同,“情景一”是“毕业典礼上”,“情景二”是“考试前夕”。二是人物不同,“情景一”是“同学们”,是个“群体”,是个场面;“情景二”是“我”,是“个人”,不一定是场面。就是说,“两种情景”氛围不同,“人物”的行为、情感也应有所差别。其次,紧扣“歌声”。这是根据题干要求———“以‘歌声’为重点”,在内容上对“歌声”的描写要浓墨重彩,不能轻描淡写。此外,字数也不可忽略,写好后,一定要查一下“每段”是否“不少于30个字”。
【答案】情景一:①隆重的毕业典礼大会上,同学们展开了赛歌活动。一会儿齐唱,铿锵有力;一会儿独唱,甜美动人。歌声阵阵,笑语串串。②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不断,流派纷呈。有学刘欢的,有学孙悦的,也有学韦唯的,更多的是自成一体的。情景二:①考试前夕,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歌儿,那歌声伴着春风在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野外飘荡。②期中考试前夕,我唱的歌少了,歌声的韵味也变了,节奏缓慢,像小溪潺潺地流,像白云悠悠地飘。
第9节 压缩语段
“压缩语段”主要考查对信息要点的提炼筛选、压缩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压缩语段”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压缩语段”在近年高考中出现的题型有:写一句话新闻、拟定标题、拟导语、给语段中的
概念下定义等。“压缩语段”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限字作答,规定不超过多少个字;一种是限句作答,要求只一句话表达。但不管形式如何,解答信息概括题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压缩语段首先要看语段采用的表达方式。①记叙性语段要看它写了什么事情,有几个情节,关系是什么,哪些情节对刻画人物紧要,哪些是体现中心思想的关键之处,哪些是附带东西。②议论性语段,首先要把握论点和论据。其次要特别注意弄清原文的论证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和必要的过渡句。③说明性语 段,首先要把握被说明事物的要点,即事物的性质、特点及成因等,压缩时应重点保留。其次,要适当注意原文段说明方法的使用。
解语段压缩题时要抓内核,分层次,明限度,懂方法。抓核:每个语段都有一个中心,即核,压缩语段首先要确认语段内聚的核,这是关键;分层:将语段分成若干个层次,概括出层意;明度:把语段压缩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字数的限制;懂法:懂得留、删、简、改,留即保留或摘录能标明中心内容的词句,以保留主要的信息;删即删除冗余信息;简即简化句子或句意;改即改换简洁说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加减乘除”进行合理表述。
“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例1 概括下面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5字)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报道,中科院徐星等博士在我国辽宁发现了有四只翅膀的恐龙化石。这种初步具有飞行能力的恐龙被命名为“顾氏小盗龙”,其形态在任何其他脊椎动物中还未曾有过。这一发现被认为是鸟类起源研究方面最为重要的成果,它为鸟类起源于树栖动物且经历过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将迫使古生物学家重新审视鸟类的恐龙祖先是在地面奔跑过程中学会飞行的这一经典性结论。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不是拟新闻标题,也不是写新闻导语,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从内容看,报道的首句概括交待了主要事件,结句指出其意义,概括应包括这两方面的信息。第一句可用摘取法,主干是“……博士……发现了……恐龙化石”,作为新闻,外国报道的,人物应该为“中国科学家”,发现地是这则新闻的重要信息,要交待,“有4只翅膀”是这则新闻最重要的信息,千万要写出来,这样第一句就概括出来了。第二句是讲意义,意义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后,句以也就概括出来了。另外,要注意不超过45字。
【答案】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了有四只翅膀的恐龙化石,有关鸟类起源的结论可能因此改写。
例2 2001年全国高考题 下面是发掘杭州雷锋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中主要信息的概括,属压缩语段的一种形式。此题是一段消息,题干标明不要出现时间词语。作答时可排除这些干扰。通过整体阅读,把握文段的主要信息而整合成一句突出信息的话语。压缩时,先明了题干要求有三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题要求压缩“地宫开启的过程”,压缩的时候,需寻找选择有关的动词和最能体现过程的语句,如:“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等四个要点。
【答案】(1)先移开地宫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2)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第10节 选用句式
“选用句式”是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其能力层级为应用(D)。历年高考虽然较少单独命题,但结合辨析和修改病句、表达连贯、仿用句式等几乎年年都要涉及到。
从考查的内容看,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四个方面:①根据上下文陈述对象的需要选用句式;②根据表现形式的需要选用句式;③根据表意的需要选用句式;④根据表达手段或场合的需要选用句式。从命题形式看,主要有两种题型:①复位填充题(一般为“定位选句”);②句式评析题。
题型特点:①材料选取的广泛性;②讲究思维的条理性和形象性;③解答结果的惟一性;④一般为选择题型。 句式即通常所说的句型,也就是句子的格式或格局。
我们在中学阶段接触过的句式很多。①根据表达语气分:有陈述句(“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的一生。”是一般性叙述,没着重强调)、疑问句(“谁说不是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一生?”强调毒品危害的肯定性)、祈使句、感叹句(“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的一生啊!”着重于抒发感叹语气)。②根据主语的性质分:有主动句、被动句(“讲师范可同的一生被毒品毁掉了。”强调重点是受事主语)。③根据判断的性质分:有肯定句、否定句(“毒品不是没有毁掉讲师范可同的一生。”强调事实的存在。)④根据句子成分的位置分:有常式句、变式句、“把”字句(“毒品把讲师范可同的一生毁掉了。”强调重点是动词谓语)。⑤根据结构的繁简分:有长句、短句。⑥根据语体风格分:有口语句、书面语句。⑦根据句式整齐分:有整句、散句。⑧根据句子数量分:有单句、复句。⑨根据修辞方法分:有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复句、对偶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只要不是病句,句式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要符合语境的需要。选用句式还是一个修辞问题,与“简明、连贯、得体”的修辞要求存在着交叉关系。不同句式,有时虽然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有差异。孰优孰劣,要看需要和语言环境。
选用句式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语言操作技能,是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的基本条件。例如四字句是整句的一种,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具有简练和平稳的功能。请看下面这句话,“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既充满了智慧,又十分幽默有趣,让人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又受到教育的漫画作品。”虽然通顺,但显得拖沓,水分太多,用四字句来改写一下就变成了“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智趣兼备、寓教于乐的漫画作 品。”这样不仅浓缩了语意,也显出一种整饬之美。对偶句比四字句有更严格的要求,但在散句中嵌入一些对偶句,则会令文句大大增色。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中画线部分的不同。(1)9月,天气不冷不热,气候宜人,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来临了。人们纷纷出游,有的到郊外去观赏红叶,有的到公园去参观菊展。这正是人和自然的“对话”最亲密最热烈的季节。(2)9月,暑气渐退,凉风徐来,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来临了。人们或漫游于霜叶渐染的郊野,或沉醉于菊花正艳的园林。这正是人和自然的“对话”最亲密最热烈的季节。
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第二段文字的语言显然要高出一筹,它犹如精美的对称图案,令人赏心悦目。
在高考试题中选用句式一般为选择题。选用句式题解题的一般过程:(1)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是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2)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供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的位置上去分析。(3)比较各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 例1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全部赃物和赃款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全部赃物和赃款
【解析】这是以衔接形式出现的选用句式题,特点是提供语境,根据语境进行选择。所以答题时,要根据陈述对象的需要,选用能使上下文文意连贯,语气贯通的句式。
语境中陈述对象为“公安干警”,A项的后一个分句主语是“赃物和赃款”与语境的陈述对象不一致。B项的后一个分句与A项有相同的毛病。C项的第一分句的主语是“犯罪嫌疑人”,与语境的陈述对象也不一致。D项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公安干警”,与所给的语境衔接,所以选D项。
【答案】D例2 要想表达“我们能赶上前人,创造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这个意思,下面四句中语气最强烈的一句是( )
A.不管怎样,我们会超过前人,创造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B.难道我们还不如前人,创造不出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吗?C.我们创造的业绩将是前人无法比拟的,谁不认为我们比前人强?D.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比前人逊色,要创造比前人更辉煌的业绩!
【解析】这是根据表意需要选用句式。B项正确,A、D项虽然用了复句形式,但始终只是陈述句,语气不够强烈;C项用了反问,是一个分句用;B项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并且用“难道……吗?”加以反问,有气势,语气强烈。
【答案】B例3 下面两个句子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 )
①车前草生长在古代的路上。那时,无论路上行走的是官车、私车,马车、人力车,婚车、刑车、战车,车前,都有你,碧绿的,柔韧的,打着春天的手势。
②车前草生长在古代的路上。那时,无论路上行走的是官车、私车,马车、人力车,婚车、战车、刑车,车前,都有碧绿的、柔韧的你,打着春天的手势。
③每逢深秋时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④每逢深秋时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是从语句的形式来设的。解答本题,先找出①句与②句,③句与④句之间的区别,然后紧密结合全句的句式特点和上下句话题、句式来判断。①②句间,①句用倒装句,更突出“碧绿的、柔软的”的意思,且短句句式与全句更协调。③句间,④句两个6字句相对,接下来是4个四字句,不仅句式对称,而且“瞰”和“览”均押“an”韵,音节协调,显得琅琅上口。所以①④句表达效果更好。据以上分析,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第11节 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指按照要求,仿照列举的句子形式,以规定的内容造句,能力层级为D级。这是一道综合能力考查题。
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近年的高考情况来看,仿
用句式是采用主观题形式考试。
仿用句式从1998年开始每年必考,且不断出现新的题型,所占分值都在3—6分,已经成了语文高考的热点,应该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认识。 仿用句式涉及句子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照应和字数等多方面的要求,其核心是句子内容、句式特点和修辞方法。仿用句式的常见形式是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起来考查。如1994年出现了反问,1998年是比喻,1999年出现了排比,2000年也是比喻,2001年春季高考同样是比喻,2001年全国题仿写的句子要求用比喻和比拟。2002年要求仿写一首诗歌,其中有四个比喻句和一组排比句。
2003年北京高考试题则要求按照例句句式,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可见,造比喻句和排比句在高考仿写题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解题时要注意: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
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弄清原句在以下各方面的特点:(1)把握话题,即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还应把握文句所给定的中心主旨,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保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句义的一致。(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正符合《考试说明》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和感情基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色彩要和谐,包括语境色彩和感情色彩。如原句词语的褒贬雅俗,感情的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此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 例1 2003年北京高考题 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若只因为……就……,无异于……)仿写,用另一比方评论另一事物。
一本书,若只因为是由大出版社印行的就去买它,无异于买一套由好裁缝缝制的却并不一定合身的衣服。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运用句式和修辞的能力。这种题有三个突出特点:①没有规定话题,可以任意选择,但应注意“一本书”三字,暗示话题应选择某一人或事物。
②给出了句式要求,要按照 “若只因为……就……,无异于……”的句式仿写。从句式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第一个分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紧缩复句,第二分句还存在转折关系,仿写的句子应该符合这个要求。③从内容上看,是对人们某种思想认识或行为的批评否定,这种思想认识或行为具体表现在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仿写的句子也要与这个意思吻合。④针对这种思想认识或行为进行评价时,要运用一个比喻来类比,比喻也应该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这样,答题自然就比较准确了。
【答案】1.一个人,若只因为是经常出入于某高等学府就对他崇拜,无异于见庙中泥胎就跪拜但并不一定是叩拜真神。2.对某人,若只因为有著名学府的文凭就认定他是才俊,无异于见鱼目是圆的就珍视却并不一定是珍珠。
例2 2002年全国高考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但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仿写题,而相当于诗歌写作题。仿写格局已从句子内部走向外部,从部分走向整体,从单句的简单重复走向语境的全面营造。例子本身是一首精致隽永的诗,仿写的句子也应该追求诗味,尤其是诗的意境。答题时,要借鉴所给句子的写法,重新选择另一事物,通过比喻的形式,再造一个形象。因此,必须对自己所选择的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要有自己新的创意。此题对仿写的内容没有做任何限制,但从例子来看,本体和喻体各系统中都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领属关系。本体中,“海”是层次较高的本体事物(总体意象),“浪花”、“涛声”、“鱼虾、海鸥”是层次低的或领属于海的本体事物(具体意象);喻体中,“字典”是高一层次的喻体事物(总体意象),“部首”“音序”“文字”领属于字典的喻体事物(具体意象)。四个本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意境),四个比喻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意境)。选择形象必须符合这个条件,这是此题的难点。另外,仿写时还要组成排比的形式。
【答案】(1)山是大地的一首乐曲:\岩石是基调,\树涛是旋律,溪流是大山的节拍。(2)天空是一篇美妙诗章:\晨曦是开头,\晚霞是结尾,\飞鸿、归雁是它的标点。
例3 2001年全国高考题 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的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 , , 。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 , 。
【解析】本题考查在一定的语境中仿写句式,要求比较明确。它提示考生从“内容、句式、修辞方法”上去考虑对应问题。从内容上看,“悲观者”与“乐观者”相对,悲观者认为希望渺茫,那么,乐观者也应该认为希望隔得不远;乐观者认为风有益于你,那么,悲观者就应该是认为风有害于你。从句式上看,句①的分号前是一个假设复句,那么,后面所造句子,就应该是一个假设复句;句②中,分号前一个“是字句”加一个“把字句”,那么,分号后所造的句子也应该是一个“是字句”加一个“把字句”。句式的要求除在题干中有“使分号前后句式对应”的提示外,还在留出的横线上用标点给以限制和暗示。从修辞方面看,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那么,所造的句都应该运用比喻。
【答案】①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②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第12节 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是高考《考试说明》中一个重要考点,能力层级为D级。变换句式指的是各种句式间的互变。高考中是指按题目要求,对表达特定情景的语句进行重新组合、改写的考题。句式变换的题目在高考试卷中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也时有出现。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句式变换的题目有从单纯的变换句式到以句式为主综合考查多种能力的趋势。如2003年
高考语文第24题将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单句的考查,就综合了“提取要点”,进行“整合”,“下定义”等的考查。所以,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题。变换句式在高考试题中曾以选择题和主观题题型出现过。近年来以主观题为主。 变换句式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我们进行句式变换,有时是为了增加文采,例如排比;有时是为了强调,例如句子成分的移位;有时是为了连贯,例如为了话题的衔接而进行的主语、宾语的调整;有时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清晰度。
在高考中,句式变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1.语法方面的变换。从语法讲,句子形式多样,我们在“选用句式”一节中作了简要的介绍。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如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即一般次序与特殊次序的变换。常式句是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指语序特殊的句子,也称之为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和修饰语与中心语倒装。主谓倒装是为了强调谓语,修饰语与中心语倒装主要有状语后置、状语提前、定语后置三种,也是为了强调。偏正复句中,有时为了强调某个语言成分,也把正句提到偏句之前。例如:①多么委婉清丽啊,这琴声!(谓语提前)②给英雄的慰问信不断地飞来,从厂矿,从农村,从祖国各个地方。(状语后置)③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④等会儿我!(宾语倒装)⑤怎么不快走呀,我说你!(部分宾语提前)⑥我不想去了,雨这么大。(因果倒装)⑦代我问他好,你看到他。(条件倒装)采用变式句,一定要在某种特定语境中,为了某种需要———突出或 强调某个成分,或者为了构成某种语言风格。句式变换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就是句子原来的基本意思不变。
2.重组句子。重组句子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原意的条件下,打乱句子的结构,改变陈述的对象,重造一个新句子。这种方式比单纯语法方面的变换,变化要大一些,难度也要大一些,但却是近年高考常见的题型。例如:2002年全国题第24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答案】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不断衰退的经济,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③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此题包括短语内部的调整和短语之间的排序。其中又含有三个因素:1.各短语内部格式应该彼此一致;2.各短语之间的排序要考虑其内容方面的联系;3.短语的排序还应该考虑音节数。诸多方面结合,真正体现了变换句式考题的综合性。 例1 2003年全国高考题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②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
③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答: 。
【解析】本题考查短句变长句。从句式变换角度看,它要求运用长短句变换的知识来解答,将几个被打散的简单短句组合成一个复杂的长单句。长句组成的各种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把相关的内容有次序地依附在一个中心词上,成为一个有着长附加成份的偏正结构。题目要求是为“遗传”下定义,我们知道,定义的常见语句表现形式是以“是”字组成的判断句。对照题目中的四个短句,可以发现句①是判断句,其他都不是,因此可以断定句①是这个句子的主干。在此基础上,接下来就要将②③④句组合起来,作句①宾语部分的定语。我们已经知道,“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那么,“生物”是怎样自身繁殖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第②③④句,就找到了答案:“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把这句话放到句①中作宾语的定语,就是正确答案了。
【答案】①遗传是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②(定义变式)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遗传。
例2 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解析】此题考查长句变短句。原句读起来比较难,就在于修饰成分太长,“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三个短语都作“机器人”的定语,让动词和它的宾语“机器人”隔得太远。
像这样的长句变为短句,表达会显得更为清晰。处理长定语,可以把它分离出来,独立成复句里的分句;也可以利用复指的办法,使句子主干突出,条理清楚;还可以重新组句,重新排序。所以评分标准里说:“短句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句子数量不限。”把一个含有长定语的长句化为短句,有时候需要添加语法中的填充成分,如主语;有时候需要添加一些上下文之间的衔接性语言;有时候需要重复某些词语或添加代词使语句前后呼应,如参考答案里的“这样”、“它们”。所以题里说“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
【答案】①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②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例3 1999年全国高考题 用“儒、道、佛”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 。
【解析】此题考查重组句子的能力。这道题的解答,先要分析“不得改变”的“原意”究竟有几点?这句话,从逻辑关系的顺序看,依次有三层意思:其一,苏轼受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其二,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其三,思想比较复杂。在重组句子时,必须反映这三层意思。接下来分析一下句子结构重组的要求。题目从陈述对象的改变上提出重组的要求。原句是以“苏轼”“他”作主语的,按答题要求,重组必须以“儒、道、佛”作主语。考试时,有的考生没有牢记“保留原意”的要求。答成“由于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的思 路非常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这个答案,把原句的“思想比较复杂”改成了“思想非常复杂”,在程度上有差异,不合要求。对原意的表达有影响的词语不能随意改动。对重组的形式的规定,不能改变。在“儒、道、佛”前面擅自加上“由于”,是不当的。
【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的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