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师生对谈:今天怎样做学生》
   作者:程少堂   阅读次数:537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师生对谈:今天怎样做学生

师生对谈:今天怎样做学生

深圳市教学研究室     程少

       (笔者应约从2004年第九期开始,在《深圳教育》杂志开辟专栏“程老师说”,本文是为该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的第一篇。《深圳特区报》2004年8月28日也发表了本文,并加发编者按)

        一、正确对待学习

学生(以下简称“ 生”):程老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已进行了3年,高中阶段的课改实验也即将在今年秋季实施,但是,作为学生,我们觉得这次课改只重视了对教师的培训,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宣传、发动。

程老师(以下简称“师”):你说得很好。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持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从课改实施情况看,比较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比较忽视或基本忽视对学生的宣传发动工作,而没有学生的配合,课改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

:对学生而言,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课改呢?

:主要是了解在课改背景下,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学生。

:程老师今天能和我们谈谈这个问题吗?

:可以。在课改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呢?我以为要注意以下5点:首先,要正确对待学习;其次,要正确对待老师;第三,要正确对待教材;第四,要正确对待学习策略;第五,要正确对待课改。

生:我们同学只知道读书、上课是学习,还不大清楚学习的准确涵义。

:按我国的教育传统,我们一般把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看成是学习,但是在课改条件下,这样理解不行了。

:在课改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学习呢?

:我国这次课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世界发达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所代替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的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这种学习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生:这种对学习实质的认识与以前是不一样。

:有很大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课本知识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比较可靠的假设,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可能更正确的解释,而绝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知识在进入个体的经验系统被接受之前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不是像镜子那样去“反映”呈现,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

:所以学习才要从过去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转变为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从基于“定论”、“事实”的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主,转变为以批判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为主。

师:你概括得很好!这两个转变,正是新旧学习理念的分水岭。

生:那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要敢于张扬自己的学习个性,珍视自己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把语文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过程。

:你说得太好了!你一定是一个语文学习很好的学生。

正确对待老师

:请程老师谈谈如何正确对待老师。

师:在新课程条件下,要做好学生,有一个正确对待老师的问题。要正确对待老师,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学术界一批著名专家组织编写了一套12卷本《教育大辞典》,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它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权威的《教育大辞典》。这部《教育大辞典》把教育(狭义)定义为:“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种对教育的定义,其主要方面是正确的,但显然有落后时代发展的一面。比如,不能再把教育看成只是教师单向影  响、发展学生的过程,这种影响,发展实际上是双向的。

什么是教师呢?韩愈认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大辞典》把“教师”定义为:学校中传递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这种定义与韩愈对教师基本职责的看法并没有多大区别。这种对教师的定义,其局限与上述对“教育”的定义的局限是一致的,甚至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只是根据这个定义来理解教师,那就与课改的精神相悖。如果是这样理解教师就不能正确对待教师。

生:究竟怎样理解教师才是正确的呢?

:学生要正确理解教师,主要应认识到以下几点。

1)从一般的情形来看,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知识的不平等,但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2)教学相长。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也需要而且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发展,因此对教师要尊重而不迷信。认识到这两点,才有可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带来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凭我们做学生的感觉,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影响似乎是很大的。

:是这样的。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常识,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亦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结合,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在教育领域,如果把教学质量比作生产力,师生关系就类似于生产关系。根据政治经济学观点,任何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都必然带来一次生产力的解放,那么,师生关系的改善,就必然十分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科学(主要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早已证明: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把师生关系看成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师生关系是一对矛盾,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因此就有一个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教师的问题。

三、如何看待教材

:那我们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教材呢?

:课程改革既是一次系统的变革,当然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改革。但是,改革教材尽管重要,改变教师学生对教材的认识更重要。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但绝不是不容怀疑的“圣经”,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还应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介。

正确对待教材,还要正确对待师生与教材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文本(课文)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为了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是文本解读的独特性和结论的多样性,使阅读活动变得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四、正确看待学习策略

生:很多同学对新课程条件下的语文学习策略缺乏了解,请程老师多谈谈这个问题。

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策略的转变,其要点是将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改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主,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语文学习而言,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感悟。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入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这是说认识论,不能套用到语文学习上来。阅读文章和学习语言,还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最本色:“‘感’比较‘知’深入一层,‘知’是我与事物对立,从我 ‘知’彼;‘感’是我与事物融合,彼我不分。”这话非常符合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的实际。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理解的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可以“不求甚解”。

(二)重积累。积累包括词语积累、篇章积累,也包括语感积累。理解了的知识可以积累,暂不理解的知识也可以积累。因为随着年龄、知识、精力、阅历的增长,为某种理解和表达的需要,沉睡的“积累”就会苏醒。古人讲的“后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意思。

(三)、重读书。既要重视朗读,也要重视默读;既要重视精读,又要重视略读。要敢于并善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课文的感受。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因此,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是中小学阶段,同学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其他经典作品。中外文学名著和其他经典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这些作品,对人的精神成长能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四)、重情感。语文学习是培养同学们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最有效手段。因为语文课文大都蕴涵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叙述性议论性的课文也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情感含量丰富的课文,同学们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并力求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在这个过程中涵养自己的情感世界。

(五)、重探究。语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因此同学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六)、重合作。在合作中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具有合作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敏锐地发现自身和别人的问题,同时在合作中使自己得到启发和提高。

(七)、重方法。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亦即迁移的能力。要获得迁移的能力,就必须选择切合自身实际和教材特点的学习方法,并力求使这种学习方法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一般而言,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果能够举一反三,即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自己去悟出学习语文的规律,那么他的语文就可以说是“学通了”,就可以不需要老师教了。

五、正确对待课改

生:我从您的谈话中受到不少启发。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还要求我们学生正确对待课改呢?

:前面已经讲过,本次课改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次课改不可能成功。因此就有一个学生正确对待课改的问题。所谓学生要正确对待课改,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其次,是要改变“课改是校长、老师的事,与学生无关”的糊涂观念,既要享受课改,更要参与课改,在参与中享受。第三,要高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课改出谋划策。第四,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形式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要敢于抵制并提出批评。这次课改的确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新观念、新方法、新面貌,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落后的甚至是陈腐的观念在改革的浪潮中沉渣泛起,一些早在教学的“酒桌”上上不了正席的“狗肉”借着改革之名又上了正席。对这些,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抵制和批评。我把学生发现、抵制和批评这些现象的能力,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谢谢程老师。以后有问题我们还可以跟您联系吗?

:应本刊编者之约,我将在本刊开设一个专栏,因此欢迎同学们与我保持联系,我将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些问题来写文章与同学们交流。同学们的问题可以发到我的电子邮箱:yuwenweir@163.com yuwenweir即“语文味儿”的汉语拼音。

 


最后更新[2005-11-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