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梦水乡
陈艳阳(上海)
最近,去了一趟水乡古镇西塘。
西塘镇很小,方圆才两平方里,相传春秋时期午子胥就在此开凿水渠,故又名“胥塘”。唐宋时这里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了。逝水流年,西塘历经数朝历代的时光,而今犹如一方古玉,更显得灵光莹莹、剔透隽永。
走近古镇,就觉空气中荡漾着一缕缕的水气,燥热的心顿时清凉了许多。西塘水网交错,河道纵横。悠悠粼粼的河水如血脉滋养着西塘人家。小街傍河,人家依水,青瓦白墙,木栅花窗。忽然,门开了,有青布花衣的少妇端着木盆去水边;船来了,有赤膊露胸的船夫手撑竹篙轻点波。轻舟如梭,吴侬如梦,一河清流如酒,此情此景,只怕惟有在画中才能见着的了。说话间,水也动,波也摇,幽婉清润,如诗如歌,听得人沉沉地醉了,醉了……
有水就该有桥的,而且不在少数。桥,有高高的石阶拱桥,有长长的廊桥;而且桥名也有趣,有望女成凤的来凤桥,有遂你心愿的送子桥,有男先踏左脚、女先迈右脚的运来桥;桥桥相连,横跨着这纵横交错的水道,将整个西塘镇牵在一起。细看,每一座桥都是不一样的,高低,长短,大小,还有桥栏的装饰物;粗看,这才是江南独特的桥,在水的倒影下拱成满月的形状,有联云:“人踏彩虹过,船自碧玉出”,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也许是高的缘故,站在桥上,居然可以看得到附近的一大片了,青檐错落,墙门相嵌,果然是“处处绿波,家家水影,摇橹声声,清风暗柳”,恍然间已是置身桃源之境,在淡淡的水雾之中愈远愈淡,最后缥缈不见。顺着河道望过去,被两边黛色沉稳的民居夹隔着,天空也便在水面上延伸了,直到前面另一座桥;只是这片天空里多了几点篙影船形、乌蓬竹笠在远处隐现,显得更为宁谧、幽静……
走在青黪黪的石子路上,只见石桥上人们络绎往来忙着手中的活计,飘着荷叶香的廊棚上也飘着炊烟。面对这样和谐的景象,没有人会去探究这座古镇有着怎样的历史,它曾经历了怎样的沧桑,连一向喜欢追根溯源的我也忽略了这些,是闲适淡定的人们使我忽然有了一种浪漫的感动,那夜便决定在古镇住下来。
借住的人家名曰“水烟楼”,主人姓徐,是一位历练超然、深藏不露的杏坛耕夫。屋中,保存得相当完好的雕花女儿床,床上藕荷色的丝绸软被,明清式的桌几和老式的梳奁妆台,让我惊喜不已。入夜,白日斑驳的古镇在夜空下变得黝黑,檐下瓦当的影也似是夜的波。坐在凉台上,拿着精致的绢扇,听主人讲西塘的古与今、远与近。仿佛能听见那嘈杂的吆喝声,船上楼里觥筹交错的喧哗,还有闺房中续诗对歌的朗朗之声,也该有小小绿罗纱裙淡淡的遗香,或许还会有太白酒醉豪放的余音……而今剩下的就只有小街两边高低厚薄的门栏,历史将其变迁世事的魅力展露得极致无遗……
夜,静静的,小镇,静静的。垂柳呢喃,水波呢喃,人声呢喃,人家窗口浅黄色的灯晕如蒲公英花儿在夜色中柔柔地开着,凡俗的尘世已远离我而去。此刻,我已是清河旁的一棵柳,水波中的一尾鱼,古镇就是我梦中永远的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