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新课改呼唤民主化课堂》
出处:绍棠编辑    作者:杜经惠   阅读次数:242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课改呼唤民主化课堂

     新课改呼唤民主化课堂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前海校区  杜经惠

当下,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语文教学更本真、更丰富、更广阔、更具活力的课堂教学视野和空间,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不断冲击和淘洗中,已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身处在这日益波澜壮阔的课改浪潮中的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我以为,一堂语文课,无论教者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取法怎样的教学模式,形成怎样的教学形态,它的优劣或者成功与否,乃是与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思想的高下息息相关的。

那么,与时代节奏合拍的现代语文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我看来,语文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课堂教学三个维度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创造力,实际上就是呼唤语文课堂的教学民主,要全面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民主。“民主”本不是新名词、新思想。自“五四”以来,它已历经风雨,深入民心。这里不谈政治,谈教育,谈我们的母语教学,这个词对于当今的我们绝大多数语文老师而言,还是一个新名词,一种新思想。因为课堂是老师能成其为老师的生命载体,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教学状态种种,不难发现,老师们离“民主”还是很远的。很大程度上,这还是教师的“权威”在作怪,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反思一下。

其一,教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仍是笼罩与凌驾于课堂,仍呈现出一种精神层面的统治。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较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所谓“师长”带上一个“长”字就无形中赋予了这个为师的更多的权力,威严,。不夸张的讲,就像赋予君王那手中的权杖与头顶的王冠一样。已经步入21世纪了,社会上这样的言论还是比比皆是:孩子就听老师的,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学生哪有不怕老师的,学生就是要怕老师。现在独生子在家里无论怎样百般呵护、怎样顽劣调皮,送到学校后大多数还不是乖乖的,家长的话是耳边风,老师的话可不敢轻易不听。自然,权威在谁的身上谁都受用,为师的也喜欢权威,也应该适当运用权威,但不能以为只要做了老师,站上讲台,它就该属于他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它。课堂上老师如果缺乏相对的民主,往往会淡漠、忽略、或完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孩子一个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他的思想与情感等,造成学生无论是言语、行动、还是精神思想上的或绝对服从或被压抑或完全被压制状态,严重的造成一种伤害。我们不妨设想如下情境,老师课堂提问,点名一学生回答,学生站起来不能作答,直楞楞望着老师,又或者学生站起来后低着头涨红着脸不知如何回答,权威的老师也许就会有如下反应:对于前种表现,自然生气,心想:你不知道,还不谦虚一点,居然还敢抬眼正视我,说话的声音就不知不觉提高了:看什么,我的脸上又没有写字也没有答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等等之类气恼的话。又说不定还会厉声呵斥。对于后种情况,学生实际已处于老师的威严之下,但回答不出问题究竟没学好,权威的老师多少仍会借机批评几句。如果教学民主的老师面对这两种情况,他可能会这样处理:第一种,他有可能机智一些,微笑着对学生说:你这样急切地望着老师,是不是想要老师帮帮你?其实这个问题你再好好想想,说不定你自己就能解决,于是老师再趁机启发一下。对于后种,民主的老师首先会在情感上安慰与支撑学生,“没关系,不知道又不是件很丑的事,大胆一些,把头抬起来,知道一点就说一点,我们大家会帮助你的,不是吗?同学们。”说不定老师这样一番话还会激起其他同学鼓励的掌声,这个学生的自卑怯懦也许从此烟消云散。这里我还想说一种情境,如果学生因为课堂走神或做小动作讲小话之类,老师发现后故意让他回答问题,哪知学生站起来就说“不知道”。权威的老师此时可能会气昏了头,怎么有如此不知羞耻不懂礼貌的学生,于是有可能恶语相加,亦或肆意嘲讽一番。民主的老师不会发怒,但也许会平和中略带严肃的语气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是个很坦城的孩子。那你能不能再坦城的告诉大家,你刚才在做什么呢?老师送你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你现在站着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弄清楚以后就坐下,好吗?”以上种种,面对同样的状况,不同的处理方式,是受不同的教育思想支撑的结果。其优劣高下,无须再评判。而两种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可能都是无以估量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所有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即从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旦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意识行为。在校的孩子,至少前两个需要层次大体是能加以满足的,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努力屏弃权威意识下的精神层面的统治,努力作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平等与亲和,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寻求到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如能寻求到一种被爱的归属感,能寻求到一个被接纳的课堂,老师和同学们帮助其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最终为实现民主化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石。更重要的是,作为语文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承与发展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使命,语文本身又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是播种、继承、发扬人文精神、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一堂课,在作者、文本、学生、时代之间,很大程度上的桥梁与媒介就要依靠我们这些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在精神层面上,如果泛滥“权威”,就极不利于学生美好情操、精神、品质、人格的熏陶与培养;思想及个性的顺利形成与成长。我们惟有把“权威”缩水,放下我们为人师的架子和所谓的一些尊严,真正贴近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做到引领学生。只有以民主的思想与作风来引领与驾御课堂,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力的21世纪的一代新人。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莫过于对人的压抑,哪怕他只是一个小孩,一个学生。

 其二,在课堂教与学的诸多环节中,教师的权威仍深刻的影响和左右着师生,使学生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这种权威主要体现在教师仍占领着话语权。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板书是老师既定的,问题是老师提的,分析理解大多是老师说的,是非对错老师一句话,最终答案结论还要靠老师拍板。在课堂上,老师还是在自觉不自觉的充当着语言和知识,分析与理解、判断与感悟的代言人。可以说,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话语权的过度掌控目前仍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其原因还是我们老师不能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而且仍深受教参的束缚以及自我知识水平、能力与认识的影响、限制。教师占领着话语权,也就意味着教与学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只凸显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同样也是教与学诸环节的主体,即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关于学生主体性这个根本概念,虽然目前教育界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如有的学者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有的学者则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但对主体性的结构认识还是一致的,即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本质认识上,我个人支持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的对主体性的这种看法。由此可见,当教师在课堂上统领话语权,也就不可避免地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也就无法使外界刺激良好的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和发展,也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原则。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赋予学生话语权。让我们再度审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新课标重申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学习的载体,它的表征体现在它的工具作用,同时它渗透着人类文化与思想,人文内涵与精神是其内核。因此,作为一门鲜活的语言,它不仅具备一种常态下的语言的规范性、大众性、约定俗成性,同时它又是不断演变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它的另一本质属性——人文性,有着作者、环境、时代的鲜明烙印,由于语文学科的这两个本质特性,语文教师本身也就存在着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与时俱进的过程,虽然讲坛够神圣,老师值得尊重,尊重老师就是尊重知识,但老师既不是圣人也不能代表真理,我们在尊重文本的同时,我们同时也要尊重个性理解、个性解读、个性体验、个人感悟。教与学诸环节中教师还是必须以教学民主思想为统领,以此教学相长。在课堂上理应呈现出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互相质疑、研究;二者平等融和、相互渗透促进得以共同提升的符合语文教学生成规律的民主教风,决不能独断话语权。如老师的板书可在备课中形成雏形,在课堂上再根据教学实际生成而出的知识重难点、疑点而加以成形完善,有时教学需要,还可让学生上台板书;在问与疑方面,教会学生面对文本问什么,怎样问,鼓励学生善问,善质疑,舍得给时间让学生充分发问与质疑,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水平与问题的质量亦会越来越高,也会渐渐养成质疑的习惯,教师也会在学生的问题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分析、理解、感悟,探究、归纳、总结,老师的责任重在启发、点拨、指正、提升、引领与调控,真正达到作者、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对话。这样,学生有了属于他的话语权,也就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自然学生也会日渐成长为学习的主体、主人。这样,我们的教与学才能真正具有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期盼的。    

 时下有一种现象还得要提。有些看似热热闹闹的竞赛课、观摩课等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民主,很大程度上是老师所表演出来的“民主”,所施舍出来的“民主”,这种“民主”是带了面具的,一离开这种课堂,老师的笑脸,老师的亲和、老师的平等,老师的尊重也许就又减去几分甚至荡然无存了。事实上,这还是因为“教学民主”的思想尚未深入到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的内心和我们平日的课堂,从而使这样的“伪民主”也伴随着我们的观摩、竞赛课堂而演变成了一种表演,一种时尚,一种功利的副产品。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的。建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课堂,新的语文课堂,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种新的思想的生根发芽壮大,首先还是来自于我们反思的力量,我们推陈出新的步伐。民主的教育思想理应深入到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想中,作为基础学科的重中之重,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如此。惟有这样,民主的思想才会最终渗透和表现在我们的课堂。我最后要说的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一名普通从教者,我当会为此竭诚奉献,孜孜以求。对于受教者,它理应伴随人们成长的步伐以至最终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乃至心灵。


最后更新[2004-9-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