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街头,不时与光头遭遇。有人说,那是做作;有人说,那是时尚。打开电视,常常与长发男人“邂逅”。有人说,那是招摇;有人说,那是时尚。仿佛一夜之间,我们这个刚刚涉足工业文明的古国,一旦从睡梦中醒来,竟突然不无尴尬地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以都市时尚为特征的大
众文化地毯式的轰炸。时尚文化一开始还只是零星地、羞怯地在“娱乐”的名义下被推举出来。然而,这局面很快被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不仅仅是武侠、言情等小说,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录像、流行歌曲、摇滚乐、卡拉OK、游戏机、蹦迪、网吧……几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时尚就像风,一旦形成就立即刮过去了。时尚的领地里没有永恒的说法。你时时刻刻紧紧追随着它……而对时尚你无处躲藏,你不知不觉地没入时尚找不到自己了。
请以“时尚套住你我他”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化的时代,时尚一直在变化着,并且是层出不穷的,话题中的“套住”表明每个人都在受着时尚的影响。这个“影响”不仅仅是发型、衣着、背包、鞋子、手机、手链等,还包括生活方式、度假方式、娱乐方式等等。我们在构思时,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自己或周围人追逐时尚的事件,或就这一切现象发表议论,阐明看法。
例文
时尚的时尚
时尚一词早先与“潮流”、“风行”这样的词语相联系,后来逐渐演变到追求个性,世界顶尖服装设计师朱力安?麦奎恩说:“我要让拥有我衣服的女性,除了展示她们身体的柔媚以外,还反映出她们的智慧与独立。”可见,时尚一词的定义,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外形的独树一帜,而追求精神层面的超凡脱俗。
我们按照自己的理念生活,完善自己的个性世界,这便是超越庸俗的时尚,时尚中的时尚。
东施效颦被人耻笑,正是因为她不懂得对内心世界的完善而胡乱模仿,她精神上的粗陋使她的外表显得更加愚蠢;燕国人也一样为了表面的风雅邯郸学步,连原本的气质都抛弃,最后爬着走路,贻笑千古。人只有在具有良好的气质以后,才能在外表上发散出智慧与高贵,才能让别人赞叹羡慕,变成“时尚”。如果不注重内心的修炼,又只知道追随潮流,那便如同沐猴而冠,不伦不类,这就好比一个胖子不懂得减肥,却硬要穿紧身衣使自己“苗条”,结果这只能使他的肥胖更加彰显。盲目追求“时尚”一样是可笑愚蠢,到头来不过是被动地跟着时尚转,对真正的“时尚”只能自叹弗如。这又好比学舌的鹦鹉,它能清晰准确地模仿人说的话,可是却不能创造词句,因为它没有创造语言的智慧。
我们要走在时尚的先锋,就要让我们的真个性发射光彩。中国组合“女子十二乐坊”以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结合现代的流行元素,用自己的理解在音乐上独辟蹊径,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狂潮,相比之下,那些被唱片公司按照欧美流行模式炮制出来的“时尚音乐人”对此也只能望洋兴叹。我们摆脱掉时尚的束缚,真正的自我才能独立,我们的生活于是不同凡响,也就走在了时尚的前方。纽约人在“9?11”以后对过往的游客镇定地描述那一幕可怕的场景,然后满心欢喜地说,瞧,我们的大厦将被重新建筑。纽约人带领的勇敢乐观的时尚就在于他们的坚定独立。我们亦该如此,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批评抑或赞美,那是别人的事。
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不论你在乎与否,你都已然是时尚的引领者。
〖唐诗欣赏〗白云泉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 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字句浅释】
天平山:在今苏州市西二十里。当时在山腰上依傍着山崖建有亭子,亭子旁边有清泉长流不竭,名叫白云泉。无心:没有心机,无心无意。
【全诗串讲】
天平山上有个白云泉。在那里,天上的白云无心无念,随风舒卷;泉里的清流自在悠闲,淙淙潺潺。泉水啊,你何必奔流冲泻忙着下山?已经是波浪太多的人间,用不着再添波澜!
【言外之意】
用平淡清浅的语言,说云和水如何恬淡闲适、逍遥自在,其实是作者心中希望有这样的生活;叫泉水不要奔泻而下,以免向人间再添波浪,其实表达了自己息事宁人,不愿为已经充满烦恼的世人再添烦恼,更不愿对社会风浪推波助澜。自己希望淡泊闲雅、心无牵挂的生活,也希望世人都和自己一样享受到这种平静、舒适的生活。
作者是个心地善良的佛教居士,又是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由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推己及人,联想到普天下的世人都应有同样美好的生活,希望世界风平浪静,人人安享太平。作者心中充满善念,曾经利用自己手中权力为当地人民做过许多好事,甚至留下历史遗迹。心存善念而有权,权就是为民造福的工具;心怀恶念而有权,权就是伤害好人的凶器。过去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