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让语文教学走近生活》
出处:钱冰山 转载自中学语文网中网    作者:赵秦乙   阅读次数:193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让语文教学走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近生活

赵秦乙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是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教科书,我们从生活中感受了喜怒哀乐等情感,这些情感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不断的丰富积累就形成我们的人生经验。人生经验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因而,人必须贴近生活 、融入生活才能更快地成长。对于学生来说,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教育,他的教育就是他的生活,决不能把学习与生活 学习与生长看作是分离的。否则,教育脱离了生活也脱离了人生,也就不称其为教育了。中学生这一群体,有着与成人明显不同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新知快,他们对这世界充满了疑问和探究,这决非象牙塔式的教育所能满足的。教科书不能代表生活,把学生束缚于课本而不走近生活,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如何解决生活和课本的矛盾是今天教育的要务。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仍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工作量大,疲于备课、改作业,一天一个教案,每两周一百二十本作文再加上其他作业,使语文老师成为同行业中最累的人;另一方面,虽然教师付出了辛苦劳动,但学生却并不领情,他们对语文课的情感淡而又淡,认为缺几节课关系不大,上课不听也无大碍,再加上数理化作业需要完成,对于语文,能保证课堂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已实属不易,哪还有时间格外关注呢!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了课外读书作业,效果却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学生说,其他学科作业第二天要交,当然要先做,等做完了这些作业,已经是深夜,哪里还有时间看书呢,并且困的要命,也看不下去了。我想`,在这里,学生不仅仅是为自己没完成作业找借口,也道出了语文的处境。

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是已经很高,早已达到大纲要求,无需再学了呢?显然不是。现在高中生的阅读量普遍偏低,一年看不了几本课外书,作文质量偏下,到了高三为了使作文有材料可写,就抓住《读者》一类的杂志恶补,写出的文章可想而知,再者,错字连篇,文句不通者大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让人不知所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的人也不在少数,考试时,失分最严重的也是语言表述题,表达不准确不到位也是失分严重的一项。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远远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那为什么学生却不愿意学语文呢?我们的教学到底在那里出了问题? 

二.语文教学问题的实质

㈠学生需要什麽

就人类来讲,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物质层次上求实的生活,有人喻为“散文式的生活”。一种是精神层次上求真求美的生活,友人喻之为“诗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的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为圆满的人生。教育就是在这两种生活之间不断地保持和谐与平衡,才能达到学生精神的全面发展。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期望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要满足他们日常“听、说、读、写”的要求,要能够用语言准确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 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工具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们渴望了解这个社会、探究生活的意义,追寻真善美的脚步,陶冶自己的情操,他们渴望那种重充满想象、充溢激情的生活。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能满足吗? 

㈡语文教学给了学生什麽

  首先,我想从教材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材,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与现代社会有联系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特别是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是说不要学习古代的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我们的教材应该有反映当代社会、弘扬时代旋律的内容,我们的教材也应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教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才不会觉得假、大、空,才不会觉得难以接受。

其次,课堂教学是否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也很远呢?我们现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以实现自主学习自主课堂,但是,由于缺乏长远的计划和目标,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只是靠某些教师单打独斗,或只是作为表演课展示一下,真正有计划有目标去实行的有几人呢?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遵循旧的教育模式,不顾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讲析着。我想,目前课堂教学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认为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课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把课文内容讲透彻。
    应该说,理解、掌握课文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但是将此作为唯一的任务或者最终的目的就不妥当了。 我们知道,课文的教学一般有四个层次:其一是让学生识记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常识、生字词等;其二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其三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特色;其四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以课文为例子,带动实践,使语文真正成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如果只停留在前面三个层次上,只注重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不注重其“工具性”,就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去掌握载体,任何抛开“载体”而大谈特谈其思想文化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但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恰恰是在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上成了常识课。

②认为学生了解知识是首要的,只要教给学生“这是什么”就够了。
    这种认识固然有其客观因素的一面,因为众多的学生用书、考试命题都只停留在“这是什么”的基础上。 但是,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那么,为什么不能只让学生“了解知识”就够了呢?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一个载体,语法、修辞、逻辑等等,都依附于语言而存在,这些依附着的东西,一旦被简单地抽出来,就变成了纯粹的“知识”而不是语言的本身了。这种知识掌握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能设想,一个了解、涉猎甚至精通了众多语法修辞和写作方法的人,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但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今中外众多著名的作家,他们并不深入研究语法学、修辞 学,有的甚至根本不懂这些“知识”,却同样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赞可夫说得好:“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地迅速地弄懂这些新东西并掌握它。只有具备一定品质,有较高发展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应付这种情况。在这个时代,学生的发展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啊!” 用我们一句老话来说就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的“ 发展”(能力)得以加强.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教材、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矛盾。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解决好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才能解决教学的实质问题。      

 三.语文教学如何走近生活

2004年高考试卷以给我们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语文教学必须要实用、要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请看试卷的第23题:

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4分)

材料:许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系我国红学界的后起之秀,

                                                                                                

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

                                                  

(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的题。③符合口语特点。④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这道试题与学生生活结合的就十分密切。在要求中,它强调了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突出了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这说明我们的高考也将逾趋人性化,把训练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放在重要地位。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还怎麽能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中,只是去体会书上的思想情感呢?

那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呢?

(1)作为教师,一方面,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贴近学生生活的意识,设计教学环节,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知识与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力争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所得,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应该是指在广阔的社会空间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语文课堂、教科书的学习。因为汉语是渗透于我们学生生活的一切空间与时间的,所以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语文,让学生在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其意义将更为深远。如课外阅读、参加文体活动、参加社会活动、衣食住行等,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机会。要交给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语文的方法。

(2)课堂教学应贯穿实用原则。

课文教学时,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回答或者只告诉学生中心思想是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那里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应该进一步询问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中心思想,为什么要运用这种修辞方法,为什么不采用那种说明方法呢?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这是什么”的层次上,而要让学生知道为什麽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浓缩教材,适当向社会延伸。很多老师喜欢把书上的课文篇篇精讲,有的课文甚至花一个多礼拜才能讲完,认为只要是书上的必须讲透讲实,才能安心,其实,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课堂上老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接受多少呢?况且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把学生的目光束缚在课本中,学生目光狭窄、学习被动是必然的。我们可以浓缩教材,精讲少讲,让学生主动探究,并适当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成文。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能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从生活小事中发掘生活的意义。只有贴近生活才有真情。作文的材料,不是写作文时想出来的,而在于生活的积累。平时不知积累材料,作文时抓耳挠腮、无话可写也就很正常了。有人认为平时积累材料很难,其实不然,重要的是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我们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了解生活、研究生活,让他们保持对生活的敏感,逐渐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学生作文时就不会无材料可写了。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材料本,可以记录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也可摘录所读书中的资料,我们还可以采取师生同写日记的方法,教学生捕捉生活浪花、学会选择有价值的材料。

(3)换个方法布置作业。

刘国正先生说过:“课堂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传统式的假期作业因其题型单调、缺少鲜活性和信息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该改革了。近两年,我试着给学生布置一些新颖的假期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摘录几条如下:

记录假期中发生的一两件社会事件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针对中学生上网问题,写一份调查报告(其他热点问题也可以)。

写一两则自己的格言,作为座右铭。

自拟题目,创作一首诗歌(题材、体例不限),表达某种情感。

与家人共同完成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

读两本好书,并分别用500字向同学介绍出书的内容,开学后展示交流。

打电话向自己的亲朋好友问候、拜年,语言要得体。

…………

总之,生活是根,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坚韧扎实的根系才能孕育出教育的常青之树。生活是源,语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只有生活源头的活水才能浇灌出学海灿烂的春天。走近学生生活去教学,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最后更新[2004-9-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