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语文教育研究的反思
桑志军
语文学科自1903年的独立成科,到今年已整整百年,百年时间,对于一个学科建设来说,还谈不上漫长,但也不能说不让人汗颜——整个学科的基本理论构架都还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资格。还不能不让人对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研究状况做出深刻的反思。
一、语文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严重缺陷。各种西方哲学思潮经常左右着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研究者们将西方哲学中对人的发展的理解直接移植到我国语文教育中,缺乏以语文教育为本位去思考热闹的发展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我们的母语叫成了西方哲学的应用学科。我们知识哲学上所探讨的人,并不是指的具体的人,不是指的我们语文教育现实中的对象,它所涉及的是人性中的根本问题。如“人性的构成”“人性的本质”等,它是以思辩的对象出现的,更多的是涉及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方向,而忽略了人在具体的历史人文条件下人的发展,回避了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而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人,包括教师学生,都是具体的人,是有着我们 特定历史背景文化中的人,而正是这样一些活生生的人,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被漠视了,近年来将各种西方哲学中的“主义”“理论”来和我们母语教育的简单化结合就是这种缺陷的直接表现。
二.语文教育研究在思维上,沉溺于一种经验现象的描述,缺乏理论的建构。语文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广大的语文教师、教研人员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育经验,这些经验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宝贵财富。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简单的经验总结上,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并且还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臆测性和简单的形式推理。这就使得我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还始终停留在一种较为笼统的整体认识阶段,不能形成自身的真正独立的学科,学科的理论体系一直不能形成。语文教育研究专业术语使用混乱不规范就是一个例证。
三、语文教育研究在具体方法上轻历史传统的纵向研究,语文学科的独立虽然只有百年时间,但是语文教育在我国却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有语文教育研究的众多宝贵经验尚待挖掘,而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却经常有意无意地轻视或者是忽视了它。事实上,现代语文教育的产生它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必须继承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合理部分。针对这种现象,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对于传统经验,过去几十年没有研究过,只有全盘加以否定。”(《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第154页)“近百年来,传统经验中那一部分符合汉语汉文实际,又符合比较科学的教学论的做法,似乎没有得到重视,得到发扬。”(《张志公语文教学改革》第77页)的确,我们所进行的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它受到我们本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制约及心理特点的制约,我们必须建立适合自己国情的语文教育之路,不能单靠从国外引进。大教育家王森然曾说:“一国的文学,是国家精神生活的结晶……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内容工具,似乎都还可以有借镜于他国先例的地方。独有国文,非由我们自己来探索不可。”(《中学国文教学概要》第3页)来看看我们这一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研究,先是解放前的一味学美国,然后是解放后的一味学苏联,再到当前对西方教育思潮的“兼容并包”,惟独没有哪个时期真正深入地去研究我们的传统语文教育,这的确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四、语文教育研究主体的二元背离。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语文教育的研究也必然投身于这种实践之中,研究主体必须实现语文教育实践和语文教育研究的结合。然而,反观百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主体却不是这样。从事语文教育实践的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是对语文教育最有发言权的——却游离于语文教育研究队伍之外。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语文教育研究主体构成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必然是外行指导内行,研究不深入、肤浅化、表面化、形式化,甚至为了教研功绩而闭门造车,违背语文教育的规律。造成这种二元背离的现象主要是教育的体制问题,对语文教师只要求专注于当好教书匠,提高升学率,而缺乏对语文教师从事科研的激励措施,以提高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而广大的语文教研员则没有深入到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去,高高在上,专职“研究”。实践证明,凡是在语文教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必是深入到语文教育的一线,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
总之,当我们反思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研究,它带给我们众多的启示,其根本就是语文教育研究要以语文为本位,注重母语的特征性,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进行语文教育研究。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8月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5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