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语文教学之“艺术的空筐”摭谈》
出处:少堂编辑    作者:陈 萍   阅读次数:214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教学之“艺术的空筐”摭谈

语文教学之“艺术的空筐”摭谈

陈 萍

深圳市松泉中学语文科组  

摘要  新形势要求语文教学走一条改革与创新的道路,本文提出了语文教学之“艺术的空筐”的新观点,并具体阐述了语文教学之“艺术的空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空间,创造空间。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艺术的空筐

 

引言

21世纪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社会,新形势要求语文教学走一条改革与创新的道路。新课标《语文》教材的编写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努力,在课文的选编、课后练习的设计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如注重语文(课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从成长入手,从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生活,感悟生活。语文学习的过程理应是对生活的不断唤醒和对生活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教学中应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精神,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在生活中留意于语文学习,另一方面也应将语文学习自觉地与生活相联系。教学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培养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鉴赏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美。新形式要求语文教学要建立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学方式的突破。

一.文学作品之“艺术的空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平台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西方接受美学为我们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结,而仅仅是文学活动的第一阶段,文本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收活动中才逐步实现。读者与作者共同生产与创作,读者不只是鉴赏者、批评者,同时也是作者。任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不是永恒的、封闭的,而是一个无穷延伸的可变曲线;文本中存在着“隐含的读者”,读者的接收要受到文本内在的“召唤结构”的制约。文学文本使用的是“描写性语言”而非“陈述性语言”,其中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因此,文学文本就不可能是决定性的、而只能是一个有待完成的图示结构。只有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在阅读欣赏活动中赋予文本以确定性的意义,去填补其中的意义空白,去阐释那些未定点。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的空筐”。语文材料本身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二.语文学习之“艺术的空筐”,重在发现,重在探究

课堂教学中的发现意义非常深刻,它不是胡乱猜谜,而是知识的运用,潜能的爆发。教师讲课是为了指导学生学的,或者说是为了指导学生发现的。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至少应确保学生发现的机会和条件,然后是引导。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的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因而阅读智能是学生的阅读、学生的实践,决不能用教师的阅读实践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教师的阅读体会或教参中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体会。

   1.在思辨中发现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多多地“发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学生“发现”了,他们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达成。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搞架空分析,或脱离语文学习搞“科学教育”。 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心理品质; 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的交际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在突破中探索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既要学会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又要分清良莠,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的诱惑。还要突破思维定势,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它也越来越变得让人类难以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类。科学的发展怎样才是符合人性的,如何为未来营造既是科学的又是人道的社会,这是人类,包括每位学生在内都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大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终身学习”

这是一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观念:人是社会的人,不仅要适应现实,还要面向未来;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人来推动,需要能动的人的探索和创造。“全人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的集合与统一。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性发展;不是单纯的学术能力的提高,而是包括组织、沟通、领袖、应变和创新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还应有良好的品格、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素质要求;“全人发展”,需要经验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社会,需要经验智能、体能、审美的发展历程,需要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多体验;“全人发展”,需要更多的课程空间,更灵活、更有弹性的运用整个学年的学习时间,需要有跨学习范畴的活动,经历更连贯、涉猎更广、更多样化的学习生活,以充分开发出学生的潜质和个性。

语文教学之“艺术的空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空间,创造空间;新课程改革也致力于创设“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宽松环境。让我们把握机会,创造佳绩,使语文教学之“艺术的空筐”结满思辨的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  主编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       张晓东  编著  《课程理念的更新》

3.   王德俊  王格奇  编著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

4.   刘泽兴  主编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

5.   学苑出版社  《中学语文创新教法》

6.   湖北大学主办  《中学语文》2003 .5.

                                   

 

 

 


最后更新[2004-9-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