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东湖中学 姚波
内容提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工具性,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学习的语修逻文知识;作为人文性,要把一个平等的民主的课堂交给学生,真正使课堂教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既让学生既知道知道学什么,又知道怎样学,还要乐于学习。把学习语文当成学生毕业的乐趣。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而人文性则为众多人文学科所共有。语言文字的教学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语文的教学内容,就选文看,大多上文学艺术类,其次是论述类和实用类,几乎涉及到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这一课程内容决定了语文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就其工具性而言,语文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运用规律,所以它科学。我们应该注重语文学习的语修逻文知识,工具性是决不能否定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要“能主同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应“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掌握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师是学习主题的创造者、设计者,是组织活动的协调者,是学生实践指导者和服务者。语文课上是老师把学生组织起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诱发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更是一个力图紧密追寻时代节奏的课程,它有极大的动态性,常常需要老师和学生创造和更新。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学习主题的创造和设计进行有机建议,使课程的主题实践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在八年级上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有《莲文化的魅力》一部分,在这部分中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又有细致的分工,分别在网上和图书馆里去查询有关莲的科学探究(包括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等;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迷;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千年古莲发芽之迷;莲生长繁殖得特别快的原因);有关莲的文化(莲的古今诗文、赋予莲的含义、莲与佛教、著名的赏莲胜地等),先汇总材料,然后再把这些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如照片,多媒体,诗歌朗诵,舞蹈表演等等,不拘与形式,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展示自己对莲的有关方面的认识。这样使同学们真正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进行这项活动中,学生一定掌握了大量的有关莲的知识。不仅教学生们读什么,而且还教他们怎样读。在结合学习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课文,提供有关的线索,组织学生从书刊电视、网络等各主要媒体寻找资料,对文中人物及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起他们去收集更丰富的信息资料的欲望,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得到真正想要的信息。使学生们能够运用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去去搜寻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占有材料,把它很好地变成自己的东西。
张定远先生在《20年语文教学的成就和问题》中说:“教学不从实际出发,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教学活动呈现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僵化的自然泯灭了活力,僵化也就自然会扼杀个性,使原本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训练课。
语文,作为母语,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精神,它决不只是一种工具,它负载和承传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文化。古老的中国,礼仪之帮,自古有其人文精神。自古以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的仁爱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善心德行,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行……都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如今古老的人文精神有注入了新时代的血液,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等等,这正是我们语文课程植根生长的一片沃土。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些课程理念正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的丰厚沃土,正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之所在。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发生变化,由知识的传授型变为促进型,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参与人,把一个平等的民主的课堂交给学生,真正使课堂教学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自身的局限,导致了教育过程中人文意义与价值的不平衡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又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新的含义:浸润人文精神。其核心是引导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那么语文课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着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趣,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的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怎么把他们的火种点燃,就是利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心灵的对话,是师生共同创造、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这种师生的互动可以随时挺进未知方向的旅程,随时发现意外的风景和图画。课堂应该是向课堂中的每一个心灵都敞开温暖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明显的标志,应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能让学生们面对一个奇妙的问题始终还有好奇,以至要把它们解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讨论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读读议议,议议读读,既可解决一些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又可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讲《桃花源记》一课时,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就设制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既然桃花源是一个美好的社会,那么那个渔人为什么要离开呢?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再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说出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再加上教者不失时机地点拨,使同学们知道,这是由作者陶渊明当时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的矛盾的思想决定的。
又如在讲《大道之行也》一文的最后,也提到“文中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就幻想过,我们认为在那样的社会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你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是不是有可能实现呢?”这个问题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请看下面同学们和老师的对话::
同学1我认为大同社会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人人都有私心,并且人的私心是不会得到满足的,也是不可能满足的。一旦满足了,就不再有进取心了,社会也就不能进步了。
同学2: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到了许多年以后,人们都已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人们的生活富裕了,那么就不会发生小偷,盗窃,杀人的现象,人们就可以出门不用锁门了。
同学3:我认为是不可以实现的,因为人是贪心的,即使每个人所有的财产相同,他们也是贪而无厌的,怎么也满足不了他们心中的贪婪。再说,人的贪婪与嫉妒心是天性的,那些贪污犯,贪了十几万,几十万,他们还是不满足,还是要贪。
同学4:我相信有“大同”的社会,现在的瑞士,政府给老百姓的福利是很多的,街上根本就没有乞丐,难道说,那不就是“大同”社会吗?所以我认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可以实现的。
同学们在这样激烈的讨论中,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老师,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过程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现代教学观视语文教学为一种富有社会性的沟通,教与学是沟通中的伙伴关系,师与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在这种互为主体的交互伙伴关系中,教学过程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是否提问,而是在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与这些问题是否能让学生们享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在于这些问题是否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美的过程。语文教学本身“文质兼美”的内容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带领学生探究其中的艺术形象之美、语言形式之美、文章结构之美、风格情调之美,让学生置身之中,通过亲身的情感去感受,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觉自愿地出于对美的渴望和向往,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我们语文的教学目的。
依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个基本特点和要求,让学生既知道知道学什么,又知道怎样学,还要乐于学习,把学习语文当成学生毕生的乐趣。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不要忘了让语文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那就是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扫除一切程式和窒闷,开发学生们的创造潜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