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东湖中学 姚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材中的“综合训练、口语表达与写作”的这一部分恰恰是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
语文老师只有认真地领会这一理念,并且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才能把轰轰烈烈地语文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一、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向教材挑战,向权威人士挑战。在讲授《海燕》时,有一段的内容是“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然后文章另起一行,“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
我让同学们反复地读这个部分,问他们是不是就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同学们读了之后发现,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应该和下文“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成为一个自然段。这样才符合文章的愿意。当学生自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成功的快感,他们可以平等地和课文对话。
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主人日再食,”如何理解这句话,当时我是让学生们自己来翻译课文,有一个同学说这个地方翻译起来很别扭,她就找了其他的参考书,从另一个版本中发现,“主人,日再食。”他认为这样可以翻译成:“”,我首先在班级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求真求实的精神,然后在和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哪一种理解更为合理。
二、 让学生自己主动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屈原》中最高潮的部分,并且它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很难让学生把握屈原的思想性格。于是在上课前,我给学生留下两个问题,一是在网上查找《屈原》的全文,二是找出郭沫若写这部话剧的时代背景。第二天在上课时,我仍然遇到了难题,就是学生不能够把屈原当时被诬陷流放时的心情读出来,于是我就又留下一个作业,根据《屈原》的剧本改编成小话剧。学生自愿分成三个小组,自己安排角色,有编剧、导演、演员等,并且要在演出之后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给他们一个周末的时间来排练。演出时,三个组分别按照他们对剧本的不同理解演绎了不同版本的《屈原》。其中第一个小组忠实于原文,“小屈原”的刚毅不阿的形象表现得鲜明生动,而第三组却演绎了一场《屈原》的喜剧贺岁片,其中“小南后”的形象狠毒而可爱,博得了阵阵掌声,表演完毕,就是由大家来评选“最佳”,大家共同推选了第一组的“屈原”。我问大家,为什么第三组的掌声最响,而却没有获得“最佳”呢?第一组的同学说,屈原的这出戏是表现了屈原被诬陷被流放,写了当时黑暗势力的嚣张,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悲剧,而第三组的同学却把它演成了喜剧,歪曲了作者的原意。我及时地对此给予极大的肯定,并且告诉同学们,文学作品中的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第三组的同学们之所以这样编排说明了他们没有很好地把握剧本的思想内容,但是他们的这种创意值得肯定,最后追加了一个最佳创意奖,以资鼓励。在这次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课文表演出来,,学生将课文表演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加深理解的过程。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先前对课文的解读有很多不全面,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从而又形成了对课文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老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的讲解所得不到的效果。
三、 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而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多学少教要求教师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 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和“悱”状态的问题必须教,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精力,使学生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乐,感到课堂是愉快而轻松的所在,是广阔而丰富的所在。只教课本,是以本为本,是对教材功能的一种弱化和窄化,课本只是课程的载体之一,也是实施课程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上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剧目。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是对课本资源的最大值的利用,它能使我们不仅完成对课本的构建,而且完成了课本以外的提升。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必须深入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而不是把教材当成圣经,教师成为传道士。我通常地做法是,每个星期用三节课的时间来讲解教材中的精讲部分,其他的两节课是让学生阅读、作文,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时都让学生找出与这个单元内容相近相似的文章来读,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自己把找到的文章在课堂上和其他成员交换,交流读后的感想,然后把这几篇文章中公认的经典的词语和句子抄写下来,进行知识积累。
新课程还提出重过程,淡化结论,强调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运用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调查等,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行为。有了这些行为,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教材中的综合训练、口语表达和写作部分,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合作、研究的空间。如在“寻找春天的足迹”中,我把学生分成科学、文学和艺术三个小组,去查找有关春天的科学、歌颂的春天文学作品和展现春天的歌曲舞蹈等。同学们把搜集来的材料汇总到组长,再由组长把这些材料提炼、加工组织,用多媒体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各组的成果,并且评出优胜者,这样大大促进了同学们的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