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穿越时空,用平等注目名人
——《梵高传》教学后记
石岩公学初中部 阮秋红
以下选录的是初二(1)班学生在学完《梵高传》后的作业,作业的要求是:“假如穿越时空,我们找到某种方式可以与梵高沟通,你最想跟他说些什么?”
*若有下一世,我希望您能再一次地伫立在伟大道路的前头,让艺术再一次升华。 ——郑晓文
*您留下了伟大、神圣的作品与精神,遗憾的是却没留下您自己。——金杰
*大家都认为您有投身艺术的忘我精神,而我却认为您接受周济,任人侮辱,从未反抗。您不仅忘记了自己的健康,还忘记了一个人应有的尊严!——贾津耀
*您本人就是一幅画,只不过,是一幅特别的画。如果让我来画您,我会把您分成两大色系:从头到肩是明亮的、温暖的亮色;以下部分是灰暗阴冷的暗色,而心就是过渡之处。您一定会问我为什么吧!因为您有一颗感念的心,而您把手和脚仅仅当作是劳作的工具。——刘敏立
*您对画画的热忱,我懂;您的作品只想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我懂;您不被理解的寂寞,我懂;您有画画不被接受的悲哀,我懂。但是,先生,我还想说,您首先必须有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您必须把生活与工作分开,您必须把黑夜分开,您太追求完美了,可是,世上并没有十全十美呀!……愿您可以打开心底那扇尘封已久的窗,让阳光照进去。靠近阳光,您会更温暖些。——郑雪琳
*您不被人理解的生活实在可怜,或许,不应该用“可怜”来形容,因为,您的精神是不能被征服的。——林逸聪
*您在我们眼中,展现的是一个铁人的形象,对困难的不屈不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爱情的痴迷……一切看来是那么完美。……可是,原以为执着是一种难得精神,其实,执着也可能是一条不归路,因为它封锁了您呀!——林丹萍
*其实您把人生看得太沉重了,只要你坦然、愉快地接受,您的生活也许就没有那么孤独了。——谭旭东
*您像您画中的向日葵,永远面向太阳,追寻着阳光的炽热与温暖。只是,您是孤独的向日葵。——李燕娇
*先生,要知道,您的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与您的内心孤立有很大的联系,您为何不向您的朋友倾诉您的心声?为何不主动去寻求精神的援助?为何不愿打开心扉,让阳光洒进?——曾嘉瑜
*先生,其实您可以用静静的思考去替代那没日没夜的苦干;用有规律的休息替代那鲁莽的忘我;用仔细的琢磨替代那轻率的投入。那样,您的生活会更好。
——刘怡然
*先生,您很成功,也很失败!……您是懦弱的。不要总以为自己有多可怜,至少,您比他们强,因为他们连思想也没有……你很傻。天空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变色,花草不会因为你的离去而枯萎,而爱你的人却会因你的离去而伤痛,你是多么自私。……先生,青草上的露珠还会再次出现在春天,阳光依然会在夏天穿透树枝,落叶的秋天还会像羞涩的少女,而雪白的冬还会让世界纯洁,只是,您已离去。您遗憾吧?——刘瑞娇
*曾经读你的传记,那一次悲惨、充满坎坷与辛酸的人生,不断地勾痛我的心灵。是那个世界不了解你,抑或就是你不屑于沉沦于那样的世界?我难于去判断你的痛、你的苦、你的爱、你的恨。但我一定明白,画就是你生命的全部。尽管你的心灵已近乎崩溃,但你的心灵深处,一定有像你画一般明媚的阳光。……因此,我敬佩——上苍让你饱尝了世间的悲痛,你却将美丽带给了这个世界!
——陈基渠
*先生,我理解,自杀对你来说并不是逃避,那是你在那个时代唯一的去处、唯一的栖处,从此你活在了你的画中,也永远地活在世人的心中。——彭镇江
*有人说,你生而为一颗太阳、一片田野。你将你的灵魂暴露在火热的阳光下,金色的田野里,华丽而绚烂,又似乎捎带着几分狂野。那真的就是你吗?还是说,你是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你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当我的双眼一张一张掠过你的画,我感到心中有些什么缓缓地撕裂,然后静静绽放。我惊了。你笔下所流淌出的是怎样地一种美丽啊!如孩童般的纯真甜美,在明媚的阳光下倾情绽放,在浅浅、明澈的夜空下肆意流淌。我由衷赞叹并深深折服。——李露茜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可以说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他从传记中想传达出的是:悲惨命运不只降临于普通人,它同样也降临在伟人身上,以他们忍受痛苦为榜样,我们可以自觉地承担属于自己的命运;信仰中才产生出承受痛苦的勇气和能力。这种榜样式、典范式的阅读目标,其实渗透到许许多多的人心中。中学的新旧版教材中对传记单元的教学目的都是这样表述的:“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实验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他们的“人生历程,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实验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汲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以他们的奋斗精神砥砺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教版教材初二下册)
无疑,我们还是把名人树立在我们阅读前方,并自觉地为他们搭起了一个高台,然后,我们远远地仰视着、统一地赞叹着。——这就是我们的传记阅读习惯!也是我们传记教学的“优良传统”。
其实,教材编写与课程标准是还有一段差距。课标总目标的第一点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实施建议中也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其实,假设我们仔细地反省我们的传记阅读习惯,我们会发现,有些阅读的体会并不是、或者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初衷、公众的共识,远的不说,说起雷锋螺丝钉精神,我们不也悄悄地慨叹他的个性的失落吗?这就是阅读的反思、阅读的个性,它是走出背景、融进时尚、结合自我的一种可贵的阅读收获。
那么,语文课的传记教学是有必要有所改变,去真正去落实课标!这是我设计传记单元教学的出发点。而我从学生的作业中,欣喜地看到,对名人或赞、或叹、或惜、或怜甚至或贬的独特阅读感受,正是我追求的教学目标,也是我最愿看到的学生全新的读传方式和情理收获。
我的教学设计是:设计阅读期待、创设感受氛围、营造对话空间。
阅读是个性行为,我们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去阅读指定的传记,梵高作为一名世界级画家,就像油画并不是大众所能欣赏一样,梵高的人生经历也并不是人人都感兴趣的。但是,教与学得有兴趣,才会产生期待,才会激发更高的兴趣。因此,开篇的《吃土豆的人》油画初赏,同学们只能略略说其画面,让学生“初战失利”;再引《梵高传》作者欧文·斯通的话:“他(梵高)的一生是人所经历过的最为悲惨、然而成就辉煌的一生”,以“悲惨”和“辉煌”为起点,概说其一生,略说其画价值,人物贫困与作品昂贵的反差、画家油画之高雅与我们自我之无知的反差,自然唤起阅读之期待,文本的阅读渴望水到渠成。
阅读习惯的扭转不能采用反叛式,阅读最忌无所适从,传记教学改革我想最应关注这一点。伟人的确还是有许多优秀的精神与品质值得人们百年千年地学习,只是其优秀之处见人见智,初二(1)班在学习《陈涉世家》时,让同学们最欣赏的并不完全是陈胜的胸怀大志、勇敢无畏等,而是他临危时超凡的号召能力,平常反复练习的语言“简明、得体、连贯”曾挫伤了同学们的自信,而陈胜三言五语、慷慨激昂的话语及效果给了他们很大的启示,陈胜优秀的领导才能得到了最具体的诠释。可见,仰视名人也是人之常情,仰视的产生往往是对比后落差的必然,只是,人之微妙的心理是“自己能做却尚未做好”时最能自觉抬头仰望,“永不能及”时可能只是“仰而不视”。因此,准确地寻找文本中的切入点十分重要。
品评《吃土豆的人》的相关文段,应该就是切入点,首先它启发了“无知”的同学们如何欣赏名画,其次它自然表现出主人公废寝忘食、甚至甘于屈辱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这样的切入点的寻找,使文本的阅读教学迎刃而解。之后学习中诸如人物的心理、动作,以及作者的评价,都能透过文字去深入理解。
当然,理解并不等于认同,于是,才有第三个教学环节:营造对话空间。
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阅读是个三维空间,教师、学生是实在的参与体,作者与人物也是阅读的参与者。我们崇尚平等式的课堂模式、共享式的阅读教学。因此,传记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调低视线的角度,除了老师主动走近学生外,还要请名人走进课堂。在梵高遭受的贫困与歧视中,我发现同学们最难理解的是梵高竟然有这样的人生选择,同学们强烈关注到的是他完全有“选择”权,也就是说,他的这种人生遭遇有他主观的成份,那么探究他选择的理由、探究他选择的必要度、探究他“他选”的可行性、探究他自我与伦理责任的处理等等,都是学生所乐于思辩的,这是对名人的审视(不再是仰视了),同时,也是对自我人生观的一次反观。
我想这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批改学生这样的作业时,我的心里有一份感动,有同学在作业中写道他已迫不及待地去图书馆借《梵高传》、《名人传》了,有同学准备上网查找更多梵高油画学习欣赏,有同学去请教美术老师油画知识,有同学共同在探讨挫折时的心理健康问题、理想选择问题……
我想,这是梵高带给我们的,又不仅是梵高传记带来的;
我还想,这是语文课,这又不完全是语文课了。
我咀嚼着,我想,这大概是深圳中语界所推崇的“语文味”,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