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情与中国文化】问题讨论》
出处:責編 王白石    作者:香港某中學中文科組   阅读次数:252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情与中国文化】问题讨论

【情与中国文化】问题讨论

1.    中国文化中,「情」与「义」有甚么关系?孔子为甚么重视人情?你对孔子斥宰予、重礼之说有甚么意见?

答:

中国文化中,「情」与「义」是密切相关的。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其实仁就是一种合乎礼义

2.    作者认为杜甫的作品最能表现出中国文化中人情的极致。你同意吗?试以课文所举作品为例(或以所学杜诗为例)分析杜诗之情的具体内涵,并说明杜诗之情与儒家「仁心」之关系。

答:

1)课文中举出杜甫作品共十四首,分写各种人情:

《月夜》写作者和妻子两地相思之情。

3.    中国人对妻子(配偶)以至古人、乡土、山川皆有深情。你对这种情有何体会?

答:

中国人较念旧,对妻子之情除了两性之爱外,尚有共患难、同甘苦的恩义。这种感情使人感到爱与被爱的幸福,体会到人性之善良美好的一面,因而体会到人情之可贵。中国人对古人、乡土、山川皆有深情,使个人与历史、文化连成一体,感受到4.  中国人对两性之间之情的看法和西方人(以美国人为例)的看法有甚么不同?你认为今日的香港人对情的态度和哪一种看法相近?你自己对情的看法如何?

答:

中国人对两性之间的情是以关心、顾念(concern)为主的。除了情欲外,尚包含了对对方的珍惜、恩义。因而两人之情义可以超越生死,贯通阴阳幽冥,如陆游、苏轼、元稹等人作品中所显示的情况。西方人(以美国人为例)则

5.    作者认为今日的美国社会,不重情义,产生了甚么问题?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试抒己见。

答:

(1)    作者认为今日的美国社会,不重情义,产生了文化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没有情感的感通,人与人之间是孤立的,疏离的,冷漠的,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6.    中国人对「物」之情和西方人对「物」的态度有甚么不同?你的看法如何?

答:

(1)    中国人对「物」也有深情。中国人自始即感谢天覆地载之恩而对天地有无限感激崇敬之情。中国人视大自然万物为有生命的机体,采取欣赏、融和的态度,对万物皆有情,甚至视万物为友,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认为和谐共处、天人合一才是理想的宇宙。

(2)    西方人对自然一开始就以好奇(wonder)探究为主,再进一步便是征服自然,视自然为敌,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体,因而对自然万物无任何感情。

(3)    (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可自由发挥,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西方人以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视万物为敌,因此富进取精神,但亦可见西方人的自傲自满,以人类有限之知,破坏了大自然无限的美善,导致生态失衡,遗祸子孙。中国人对万物有情,虽欠进取,然能虚己接物,正足补西方文化之病。

 

 

7.    西方人和先秦儒家认为应怎样处理感情的宣泄?你同意吗?试抒己见。

答:

(1)   古代西方以柏拉图为代表,主张富于情感的人,应受富于理性的人如哲学家的治理,由理性管辖情感。十八世纪哲学家康德甚至认为人的情绪或情感的表现是心灵活动的疾病,主张以理性控制的心才是健全的心。十九世纪以来则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是当然的,而且对人类的心理、生理的健康都有益处。

(2)   先秦儒家对情感的宣泄,多采消极的态度,主张不应放任情感,而要有所节制。《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主张人宣泄情感,要平淡中和,合乎礼节,要求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8.    中国文化中,道家和佛教对「情」的看法怎样?它们对中国人的情感的表现有甚么影响?

答:

(1)    中国文化中,道家对情的态度更为消极悲观。认为情是变幻无常的,庄子教人要忘情去欲,方能不为情欲牵系,才能得到逍遥自由。最好能做到「哀乐不能入」,这使人多遏止感情,或采取超越观赏的态度。

9.    本篇所论之「情」与中国文化之重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有甚么关系?试结合唐君毅《与青年谈中国文化》一篇加以评论。

答:

本篇所论之「情」正是中国文化重人文精神,重伦理道德的具体表现。本篇之「情」,即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仁」。恻隐之心的扩展,表现于人生日用之中的实况。如作者以「仁」为一种合乎礼义,发而中节的情感。以忠、孝、悌去说明人对君上、父母、兄长应有之情,对夫妇重恩义,这正是儒家人伦之教,正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视的「仁德」、「礼义」。而人对万物有情,正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重和平而不尚争竞的精神。可以说,两篇文章实互为表里。吴氏之文,正为唐文所论之中国文化精神提供论据,以见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色正在于重人文的精神。

 

 

 

 


最后更新[2004-9-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