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抒情文寫作指導(四)(11--15)》
出处:責編 王白石    作者:香港某中學中文科組   阅读次数:573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抒情文寫作指導(四)(11--15)

11.从一件别具意义的物品想起    抒情文

   

我们每人都拥有一些别具意义的物品。这些物品虽然并不特别,但对我们却十分重要。试作文一篇,通过一件别具意义的物品,抒发你的感受。

 

审题

1  这是一篇抒情文,内容应抒发由一件别具意义的物品所引起的感受。

2  题目的关键词是「别具意义」、「物品」和「想起」。

(1)  「物品」多指一常生活中使用的东西,也可以指一些特别的东西,例如纪念品、礼物等。文章应通过一件别具意义的物品抒发感受。

(2)  「想起」表示从一点开始,想到其它。文章须写出从这件物品想起的人或事,并仔细描写、记述,从中抒发感情。

 

写甚么 

l  这件物品的基本资料

   (1)  性质:日常用品、纪念品、礼物等。

   (2)  类别:衣物、家具、摆设、文具,珠宝等。

   (3)  特征:质料、形状、颜色、大小等。

 

2  物品的来源

   (1)  别人送的。

   (2)  别人留下的。

   (3)  自己制造的。

 

3  这件物品别具意义的原因

   (1)  奖品:记录了自己艰苦奋斗的成绩,例如奖牌、奖座。

   (2)  礼物:传达了别人的心意,例如钢笔、小摆设。

   (3)  信物:具有某些特定的意义,例如项链、戒指。

   (4)  用品:代表某人的精神,例如袋表、椅子。

 

4  这件物品令你想起的人和事

   (1)  人物:爷爷、爸爸、老师、朋友等。

   (2)  事物:跟这物品有直接关系的事件,例如你得到这物品的经过。

 

5  你的感受

   (1)  物在人非:从物品感受到友情、亲情的可贵。

   (2)  事过境迁:想到一件令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往事。

 

6  你的体会

   (1)  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2)  好好对待身边的人,认真体会自己遇到的事。

 

怎样写

l  建议大纲

   (1)  引子:指出这件别具意义的物品是甚么。

   (2)  主体:

l       描写这件物品的特征。

l       记述由这件物品想起的人和事。

   (3)  总结:抒发你对相关的人和事的感受。

 

2  写作方法

   (1)  开门见山,直接介绍这件别具意义的物品。

   (2)  运用描写法,描写物品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声音等。

   (3)  不可以只停留在物品的描写之上,必须写出从这物品想起的人或事,并以该人或事为全文的中心,展开叙述,抒发感情。

(4)  通过以物抒情的手法,在描写物品的字里行间,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体会。

(5)  用顺叙法,把相关的人事记述出来,注意组织和分段,做到条理分明。

(6)  运用人物描写法,具体写出相关人物的容貌、言语、动作和心情等。

(7)  选取并突出一个场面,刻画跟这件对象有关的重要情节和事件,以突显文章主题。

(8)  运用首尾呼应手法,在文章结尾把叙述和抒情的焦点再放到这件物品之上,引发更深刻的感情。

 

参考范文

从一件别具意义的物品想起

   

 

   在我家的大厅里,摆放的全是设计新颖的家具。可是在窗台边,却有一张陈旧的中式花梨木凳子;凳子的面板,镶着一块圆形的云石;云石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这凳子是我爷爷的遗物,那云石上的裂痕,记载了一件难忘的往事。

  

在我五岁那年,有一天,爸爸妈妈都上班了,只留下我和哥哥跟爷爷在家里。我们两个小鬼趁爷爷睡着了,就在家里玩捉述藏。不知甚么时候,我攀到双层床的上层,而且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脑袋刚巧踫到爷爷那张花梨木凳子上,登时头破血流,把那沉重的凳子也「砰」的一声碰翻了。

  

爷爷在梦中惊醒过来,看见流血不止的我和惊惶失措的哥哥,慌忙把我背到医院的急症室去。结果我的脑袋要缝上十多针,哭得我死去活来。回到家里,爷爷发现他心爱的凳子的云石面板裂了,十分心疼,但他并没有生气,还坐在凳子上,把我搂在怀里,多番安慰。这情景,我至今还印象难忘。

  

这事发生至今不经不觉已有九年了,我们也搬家好几次。爷爷每次搬家,都舍不得拋弃这张凳子。我也很喜欢坐到上面,享受那从屁股传上来的凉快感觉,蛮有趣呢!可惜爷爷前年去世了。现在每坐到他这张凳子上,我都想起了他的慈祥,感到他搂抱着我的温暖。云石面板上的那道裂痕,就跟我脑袋上的疤痕一样,留给我一个永难磨灭的回忆。


12. (昆虫/动物)*的颂赞(抒情文)

*试选择一种你最欣赏的昆虫或动物,抒发你对牠的颂赞。

 

拟题原因

大自然里有很多有趣而可爱的生物,牠们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例如秦牧在《蜜蜂的赞美》(中三课文)一文中,便赞美蜜蜂辛勤酿蜜的行为。本文是一篇咏物寄意的文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借咏物寄寓感情或道理。

 

写作指导

1.建议大纲

(1)      引子:说出大自然里有许多惹人喜爱的生物,而自己最喜爱的是那一种生

物。

(2)      主要内容:说明这种生物吸引人之处,从而抒发自己对牠的热爱和赞美。

(3)     总结:再一次强调自己对该生物的感情。

 

2.重点提示

(1) 引起动机:老师可询问学生最喜欢甚么动物,或举行一个动物选美会,选出最受欢迎的动物。

(2)    审题:

l   学生可选择昆虫或动物作为赞美的对象,但只能选其中一种。

l   本文是一篇咏物寄意的文章,学生不能把它处理成一篇描写丈,纯粹描写该生物的形态;而是要借该生物某方面的特质,抒发自己对牠敬慕之情。

      (3)     内容:

l           大自然里值得赞赏的生物很多,小昆虫有蜜蜂、蚂蚁、蝴蝶、螳螂、蜘蛛、蚕、飞蛾等。而动物方面,包括野兽(如象、狮、虎、豹)和家畜(如猫、狗、牛、羊)

l           学生赞美某种生物时,所颂赞的内容必须合乎情理,并且必须是该生物某方面的特质或品格,例如所咏的是狮子,便不能赞美牠温驯可爱;所咏的是大象,便不能说牠娇小玲珑等,否则不能令读者感到共鸣。

l           文章以抒情为主,绝不能把它写成描写文或说明文,但仍可有描写、说明甚至议论的成分。

 

(4)  写作手法:

l           学生可用衬托的手法,先泛写一般人喜爱的生物,再突出自己将描写的生物独特、优胜之处。

l           要将生物写得生动传神,学生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适当地采用拟人法、比喻等修辞技巧。

l           学生在抒发感想时,可把昆虫或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相比较,指出所描写的昆虫或动物类似社会中某类人物,借此寄托道理,这样会使文章更具意义。

l           学生更可运用象征手法,表面写物,实际写人,那么文章的层次就会更高了。

 

3.字词提供

智能、聪明、勤劳、勇敢、威武、驯长、纯洁、灵巧、活跃、敏捷、刻苦耐劳、翱翔、自由自在、海阔天空、高瞻远瞩、忠诚、可靠、独来独往、羡慕、歌颂、模仿、美德、自愧不如、自豪、顽强、生命力、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抗争、奋斗、尊敬。


13. 感谢你!(抒情文) *感情的对象可以是人物或对象。

拟题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物或对象曾经帮忙过我们,而我们不是没有留意,就是无动于中。本题便是希望学生能加以省察,对某人或某物,作出感情上的响应,说一些感谢的说话。

 

写作指导

1.建议大纲

(1)      引子:介绍要感谢的对象。

(2)      主要内容:说明这个人物或这件对象怎样帮助自己,并抒发感激之情。

(3)    总结:再一次强调自己感谢之情。

 

2.重点提示

(1)内容:

l           感谢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如自己的父母、师长、兄弟、姊妹、朋友、同学等)、某类人(如清道夫、邮差、司机等)或某件东西(如太阳、月亮、星星、电话、电视、闹钟、纸笔等)

l           学生必须具体说明这个人或这件东西怎样帮助自己,不能凭空抒发感情,这样文章才会感人。

l           写抒情文所流露的必须是真情,避免为文而造情。学生应以他亲身的体验,抒发心中真实的感情。

 

(2)写作手法:

l           文章无须刻意修饰,以平实真挚为尚。

l           以对象作为感谢对象时,可运用对比的手法,想象失去该对象时所造成的不方便,从而突出该东西的重要性。

l           本文虽重在抒情,但也可以兼及叙事,藉叙事以抒情,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但避免把文章写成记叙文。

 

3.字词提供

(1)   有关对人的感谢:关怀、爱护、养育、恩情、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劬劳、含辛茹苦、春晖、卜昼卜夜、供书教学、抚养、辜负、期望、教诲、诲人不倦、苦心孤诣、悉心、歧路、指正、支持、勉励、嘉勉、挫折、沮丧、鼓舞、燃点、崎岖、艰难、忧伤、克服、风浪、勇气、奋进、无惧、由衷。

(2) 有关对物的感谢:辅助、减轻、省却、提供、准时、风雨不改、丝毫不差、恒常、忠诚、迈向、成就、有赖。


14. 一个令我最(形容词)的地方--XX(抒情文)

试选择一处你最有感情的地方,并用一个适当的形容词抒发你对这地方的感情。

 

拟题原因

人是感情的动物,有些人对某人某物产生感情,也有些人对某地方产生感情,而对不同的地方,所产生的感情亦有所不同,有喜有憎,有爱有恨。本文旨在让学生抒发他对某地方的感情。

 

写作指导

1.建议大纲:

(1)     引子:指出那一个地方是自己的描写对象。

(2)  主要内容:抒发自己对该地方的感情,并说出自己产生那份感情的原因。

(3)  总结:重申自己对该地方的感情,并说出你对这地方的感情会不会改变。

 

2.重点提示:

(1)  审题:老师宜先划定「地方」的范围,让学生有径可循,本题所说的「地方」,范围有二:

l       指某一类型地方,如茶楼、医院、图书馆、坟场、游乐场等。

l       指定某一个地方,如海洋公园、沙田中央公园、宋城等。

 

(2)  内容:

l       学生所抒发的感情,可以是喜欢或厌恶的感情:向往、留恋、怀念、难忘、喜欢、爱惜、讨厌、害怕、恐惧、憎恨、厌倦、悲伤、沮丧、失落等。

l       地方本身并无特别值得纪念之处,必定是因为某些事情曾在这里发生,才会令人对该地方发生感情,故叙事部分不可缺少,但学生只能借叙事抒情,以抒情为主,叙事为宾,切勿把文章写成记叙文。

l       学生可记叙两、三件和该地方有关的事情,以解释自己为甚么对该地产生那样的情怀。

l       本题以抒情为主,亦可兼具叙事或描写部分。如描写该地的环境、气氛等,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l           学生在抒发他对某地方的感情时,可以藉此寄寓他对某人的怀念。例如文题是「一处令我最讨厌的地方--殡仪馆」,学生写此题时,可以抒发他对某死去的亲人的怀念。

 

(3)  写作手法:

l           注意抒情、叙 事、描写三者的结合,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l           本文无需刻意修饰文句,只要感情真挚,文章便能感人。

 

3字词提供

(1)   正面的感情:怀缅、怀旧、珍惜、留恋、思念、流逝、时光荏苒、足印、欢声笑语、热闹、欢呼、高兴、忘情、和洽、天伦之乐、欢渡、消磨、尽兴、充实、善用余暇、得益不少、裨益、开怀、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2)     负面的感情:烦忧、苦楚、抑郁、痛苦、挫折、寂寞、无聊、迷醉、迷惘、污秽、骯脏、乱七八糟、藏污纳垢、纸醉金迷、黑暗、伤感、黯然神伤、悲哀、厌恶、憎厌、混乱、死寂、灰暗、恐怖。


15. 我爱夏日长(抒情文)

 

拟题原因

夏天,骄阳似火,暑气逼人,夏树苍翠,百花飘香,是一个热情而充满生气的季节。学生可以借着描述夏日的优点,抒发他对夏日的热爱。

 

写作指导

1.建议大纲

(1)      引子:漫谈四季吸引人的地方,突出夏天可爱之处。

(2)      主要内容:描述夏日的种种优点,抒发自己对夏日的热爱。

(3)    总结:劝勉人们珍惜夏日的时光,好好享受夏天的一切。

 

2.重点提示

(1)      引起动机:询问学生最喜欢那一 个季节,并请他们解释原因。

(2)  内容:

1      夏天是游泳的好季节。

2      夏天天气晴朗,适宜作户外活动

3      学生有漫长的暑假,可以松弛身心。

4      夏夜漫长,舒适写意。

5      开了冷气,享受冻饮,和友人闲聊,是消暑良法。

6      夏天水果,种类繁多,令人胃口大开。

7      夏天阳光普照,景色怡人,充满朝气。

l       本文是抒情文,不是说明文,学生不应只谈夏日的好处,而忽略抒情的部分。

l       所抒发的是热爱的感情,因此所用的字眼不妨强烈些。

l       夏天的的缺点(酷热难耐)可以提及,但必须和它的优点作出比较,强调优点多于缺点,以突出主题。

 

(3)写作手法:

l       文章可用衬托或对比手法开始,以春、秋、冬三季衬托夏天,指出夏天比其它季节更胜一筹。

l       要使本文写得出色,必须恰当地使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例如:「夏天像一个热情的少女」、「无人可以抵抗夏天醉人的魅力」等。

l           文题「我爱夏日长」是一句感情色彩浓厚的短句,学生宜于文章结尾时加以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

 

3 字词提供

炎夏、阳光普照、蔚蓝、弄潮儿、碧波畅泳、欢乐、洋溢、蓝天碧海、金光闪闪、大自然的怀抱、漫长、消磨、愉快、时光、松弛、放开怀抱、无忧无虑、消暑、解热、舒适、夜凉如水、凉风习习、心旷神怡、沁人心脾、偷得浮生半日闲、垂钓、露营、闲聊、漫步、林林总总、开朗、陶醉。



最后更新[2004-9-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