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
徐希明
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文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理念,对于当前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就阅读教学中的“生本对话”做些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 文本接受自主化
在阅读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本文潜在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方能揭示出来。这正如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家H·R尧斯所指出的那样,“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使命没有它的接受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生本对话”,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对本文的自主接受。
我们主张学生对文本接受自主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旁落。这是因为教师是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能敏锐地感知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思想情感的种种差异和变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及时创设、调整各种教学环境,可为学生充分体现创造提供空间。其次,学生面对的文本,或生于久远的年代,或生成于大洋彼岸,文本接受时,势必存在着很大的时空距离;学生一般阅历尚浅,认识水平还不高,对阅读凝聚着高远的见识与深邃思想的文本,在思想认识上也难免遇到一些障碍。所以,在“生本对话”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还离不开教师的相机引导与帮助。文本接受是一个融合了读者(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机智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感悟、理解也许是肤浅的,不全面的,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文本解读多元化
孔子在谈诗的社会功能时所说的“兴、观、群、怨”,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蕴涵着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读者可以兴,得到审美的感受;可以观,观风俗之盛衰。文学作品自身具有多义性,不同的阅读者以其固有的体验、性格、情感,对于同一文本做多元解读,可获得一个个染上个性生意意识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对文本多元解读简明又形象的表述。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相当数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名篇意韵丰厚,耐人寻味,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学生对文本是能够作出多元解读的。问题是我们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一时还放不开手脚。往往将“教参”,给学生设计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路径,设法让学生沿着这条路径找到这个答案,其结果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发出同一声音,唱出同一腔调,课堂如一潭死水。
我们提倡文本解读多元化,要求教师在“生本对话”过程中,不用固定的框框去把学生思维圈起来,也不用唯一的答案去排斥学生的异议。学生完全有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的自由,有不接受教师或权威意见的自由。对出现不同看法的问题,不是强迫学生接受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个未定的模糊领域,师生在这些未定的模糊领域里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独特个性日益张扬,创造精神不断增强,使他们无限的创新潜能能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 文本呈现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要把熟悉的东西通过加工变得不熟悉,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奇特,从而对它产生兴趣,产生去仔细观察了解的强烈愿望 。这一陌生化理论,对“生本对话”的实施,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所谓文本呈现陌生化,指的是阅读教学中,教师从文本出发,有意改换方式呈现文本,给学生造成文本陌生感。如教《守财奴》,有教师将文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如果学生不与文本深入对话,是很难把握住葛朗台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的,其表演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可见,文本呈现陌生化是促进生本对话的催化剂。又如教《荷塘月色》,有教师运用一张设计非常精巧的教学光盘呈现文本,其中配有中国古典音乐、多幅油画画面的男音全文朗读。典雅的音乐,精美的画面,富有磁性的声音,将学生带到一个别样的境界。这时学生与文本对话,会激发起对这一片“荷塘”,甚至更多像是这样的“荷塘”的无限想象,会体会它的美,感受“观荷人”的心境。
文本陌生化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增删式、置换式、情景式等,但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文本呈现陌生化,说到底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教学机智,切实为“生本对话”创造良好的情境,提供创造的平台,让“生本对话”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