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03.4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共15小题45分;第Ⅱ卷共11小题105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写在小答题卡上。同时,用黑色钢笔将姓名、考号、座位号、试卷类型填写在模拟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模拟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最后,将模拟答题卡上的答案转涂到小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模拟答题卡和小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国粹 憔悴 鞠躬尽瘁 猝不及防
B.点缀 拾掇 啜泣不止 日夜不辍
C.湍急 蹬踹 惴惴不安 仔细揣摩
D.狙击 诅咒 神情沮丧 耐人咀嚼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径庭 不胫而走 卓识 真知卓见
B.狼籍 聊以慰籍 勉励 再接再厉
C.漂泊 虚无缥缈 更迭 重峦叠嶂
D.济世 和衷共剂 边陲 功败垂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些为战胜散漫而处处________的人,为战胜惰性而反复___________的人,为战胜暴躁而时时________的人,为战胜怯懦而不断_________的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A、自制 自律 自励 自策 B、自律 自策 自制 自励
C、自策 自励 自律 自制 D、自励 自制 自策 自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抄袭”已经是人人喊打了,而另一种学术腐败——劣质译著汗牛充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B.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休戚相关。
C.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极具个性的文化传统成了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优雅的负担。
D.陈师傅是学雷锋的老典型了,一年下来,仅在厂区信手拈来的螺丝钉一类,就攒了大半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知道一大堆的影星、歌星,却不知道科学院的院士,这能怪孩子们吗?看看我们的媒体每天都在传播些什么吧。
B.对待因下岗构成生存危机的弱势群体,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不会也不可能置之不顾,但是如何解决这一人群的生存并非易事。
C.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能否做好水的开源节流工作是西部开发成功的关键。
D.研究所深入开展了对非典型性肺炎治疗的研究,认为要彻底根治这种疾病关键在于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起决定作用。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便是黄州赤壁,陡峭的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 有了视角与空间的变异,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 。 ,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产生各具特色的审美愉悦。
①但一仰一俯之间就有了气势,
②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
③因此也就有了冥思和游观的价值
④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⑤主观感情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
⑥客观物象只提供一种审美可能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与中国神话相关的几个问题
神话创作的黄金时代在史前时期。中国史前文化大致上可分为东、西两大系统。西部文化朴实,东部文化浪漫;西部勤于人事,东部繁于祀神。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决非偶然。玉器缺乏实用价值,主要用于宗教礼仪。东部地区玉器繁荣,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物化表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又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表现。相应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话,都出在东部地区。商是东方民族,宗教意识浓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识淡薄。
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能说明中国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因为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经过周文化的过滤势所必然,故它可以说明周文化的特点,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我们不能以周文化代表中国史前文化的整体特征。周公东征以后,重人事、讲实际的周文化开始统治中国。东部民族的原有神话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而仅存的神话残余,还要遭到儒家的扼杀与曲解。例如孔子把“黄帝四面”(四个面部)的神奇形象改说为圣人垂听四方,将“夔(神话动物)一足(脚)”的神话说成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满足)。焚琴煮鹤,不知灭了多少美丽的神话。幸好新中国考古成就辉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大量玉器与大规模宗教遗址的出土,把我们引进宗教发达、神话繁荣的史前世界。只要我们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那么,一部分沉没的史前神话,就可能渐次浮出水面。
当我们把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寄托于考古资料时,千万不能对传世文献掉以轻心。中国的传世文献对神话特别吝啬,惟其如此,片言只语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像考古学家珍惜陶片那样,争取从陶片复原或设想成完整器皿。不要以为今天没能看到某种记载,当时就一定没有这种说法,失载的神话比记载的不知多出多少倍。传世的先秦文献的确没有关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的明确记载,但不能因此就把他们的婚期定在唐朝,甚至连他们在汉祠汉墓画像上的名字都加以抹煞,代之以抽象符号“阴阳之人格形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使本来就十分稀疏的神话资料飘零入泥。汉代人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已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但愿文献中的这些片言只语,像是海面上的片片木板,能引导我们去打捞沉船!
(摘自《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
7.对中国神话与中国史前文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文化玉器繁荣,祭祀繁多,宗教发达,为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B.中国史前西部文化朴实,勤于人事,宗教不发达,因而西部文化中不可能产生神话。
C.史前文化主要是神话文化,而西部文化宗教意识淡薄,不重视神话,因此它不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D.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都属于中国史前东部文化系统,这表明东部文化宗教发达,浪漫、繁于祀神的东部文化为神话创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8.“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
B.周文化重人事,讲实际。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经过了周文化的过滤。
C.儒家扼杀和曲解南方人著作中的神话残余。
D.研究中国神话的人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而不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
9.对本文提出的发掘中国神话遗产的方法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
B.主要从考古资料中去发掘,还要十分珍惜和正确解读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
C.珍惜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用考古资料加以补充,使中国神话复原。
D.根据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展开大胆的设想,再用考古资料来印证。
10.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西部文化少有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商代应该是一个神话繁荣的时代。
B.中国传世神话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之中,但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未能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C.“夔一足”本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却被孔子误解成为“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
D.“伏羲女娲结为夫妻”可能是中国史前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张廷尉释之者,以訾为骑郎。中郎将袁盎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言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问,尉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通“影”)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跸”:皇帝出行,开路清道,禁止通行),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罚金。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曰:“廷尉当是也。”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11.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甚悉 悉:熟悉
B.举错不可不审也 错:错误
C.廷尉奏当罚金 当:判罪
D.教儿子不谨 谨:恭敬
12.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B.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D.久之,以为行已过
13.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皆以美于徐公
C.今法如此而更重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释之既朝毕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14.下列各项都能体现张释之不迎合皇帝心意的一组是
①于是言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③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
④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
⑤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A.②⑤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④⑤
15、下列分析和鉴赏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张释之劝止皇帝不拜啬夫为上林令的主要理由是担心由此造成不务实际的不良风气。
B.对“惊驾”事件的处理体现了张释之执法公平、刚正不阿的特点。
C.在“惊驾”事件中皇帝对张释之仅判肇事者以罚金大发脾气,提出的主要理由是肇事者冒犯了他的尊严。
D.本文以写实的方式记叙了张释之守法不阿的事迹,含蓄地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之情。
第Ⅱ卷 (共105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必须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指定的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能答在试题卷上,否则答案无效。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17.赏析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诗人在抒发秋思时,不同于一般唐诗的那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而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2)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于容易却艰辛。”从这首诗看,诗人用了几个寻常的动词“见”、“欲”、“恐”,却包含丰富的感情。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动词,简要谈谈你的感受。(2分)(意思对即可)
(3)当家书要托人带走的时候,诗人又匆匆拆开信封。拆开信封之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一种是诗人什么都没有补上。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哪一种可能更“美”?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18.在横线上默写原句(4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诗化人生
王兆胜
一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是说,人们都要面对着悲伤、怨恨、疾病、绝望和死亡等人生的苦难。那么,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呢?比如有的人忧思百结,总是闷闷不乐;而有的人却笑口常开,充满欢歌?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情、不同的心灵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天上的月亮每月也不过有几日之圆,天空和大地也不是总充满白昼而没有黑暗,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还有严寒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样。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天地人生的根本的悲剧性,理解了这个世界与人生的先验“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有了一颗正确对待人生“缺憾”的心灵,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人的人生将是轻松与快乐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一生辛苦,却身体健康、精神旺盛、生活幸福;而有的人一生虽锦衣玉食,清闲无事,甚至过着寄生的生活,但他们却身心疲累,一脸愁容。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的“心”累与否。同样,一个人一生是否快乐、幸福,有时主要不是取决于外在的劳累和不顺,而是主要看他能否有一颗快乐的心,一颗“诗”心。如果能用一颗审美的心灵看取这个世界,那么他的人生将总会如枝头上小鸟的歌唱,如不冻的河水汩汩地流淌。
二
其实,人之所需无多,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孔子《论语》也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看来,最关键的不是物质的多少,而是“精神”与“心灵”的高度和境界。
有了诗心,就可以与挫折对抗。比如苏东坡。他被放逐到荒僻海南,夏天极其潮湿,秋天阴雨连绵,所有东西都发霉。床柱上还长了许多白蚁。要什么没什么。六十岁的老人,水土不服,无朋无友,寂寞无聊,但他却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失去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理想。他自己制墨、采药、盖房,同时,抄录了《唐书》、《汉书》,注释《尚书》,编定了《东坡志林》,考定药书,赋诗作词。似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将他打倒,因为他总有一颗“诗心”。
当有了诗心,人们也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天地一年四季,春天繁华,夏天挥霍;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生命就进入了晚秋;而严寒到来,万物将激情收敛珍藏,这就是冬天了。其实,这种更迭与人生何异?生命在自然与死亡韵律的和谐上实际上具有一样的节奏。自然生命和人生就如同一首诗,一首有着成长和死亡韵律的和谐的诗。通过“诗心”,在发现天地和人生蕴涵的诗意后,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新境界:人生就是一个进程,天地都有生死、悲欢,而渺小的人还有什么困惑和滞碍呢?
通过诗心,人们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并将这种生命与自身的生命贯通起来,那么,个体就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大。比如,看到一树绿叶,我们不要对其熟视无睹,而应该用诗心去体会。当你的诗心与绿叶的生命接通,那么,在你的意念中一股生命的泉水就会顺着树叶的脉络汩汩流出,直流入你的身心之中。可以设想,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
诗心就如同和煦的阳光,他不仅能消融冰雪,还可以驱尽黑暗,使人生如明媚的春日,其乐融融。
(摘自《散文》2003年第2期海外版,有删节)
19.“诗化人生”的关键是要有一颗诗心。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诗心”的内涵。(4分)
20.综观全文,作者从哪两方面说明了人生要有一颗“诗心”?(6分)
21.根据文意回答
(1)“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是有几分道理的”。如何准确地理解这个句子?(2分)
(2)作者说:“当有了诗心,人们也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请写出你从大自然得到的一点新的体悟。(2分)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文章展现了不同人对待生活苦难的性情和态度,但不无“阿Q精神”之嫌。
B.“可以设想,在与大自然接通时,人不仅进行了生命充电,同时也在进行精神充电。”其中“生命充电”指从大自然吸取物质能量,“精神充电”指从大自然得到人生感悟。
C.用苏东坡被贬海南的生活为例子,生动地揭示了用诗心与挫折对抗的意义,深化了“诗化人生”的主题。
D.文中引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一句,其中“不过一枝”和“不过满腹”都表明了人生是有缺憾的,是有苦难的。
E.这篇哲理散文饱含生活的激情,生动地阐发了追求人生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富于辩证色彩。
六、(12分)
23.用一句话概括以下一段文字的要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包括战略、战术是否得当,武器装备、兵员素质、士气是否占优等,一般来说,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强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双方综合国力相当,则战争将陷入胶着状态,可能形成持久战;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胜负则会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二战后的多次战事清楚地显示了综合国力对战争进程和结果所起的关键作用。美国入侵格林纳达(8天)、海湾战争(42天)、科索沃战争(78天)等重要战事,由于交战双方实力悬殊,基本上是速战速决。
24.用“西安”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时至今日,气派不倒的,风范依存的,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仰观那城墙、角楼,禁不住豪情长啸。
改为:西安
25.请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注意原句的修辞、句式和内容(4分)
原作:九月初九的炊烟,
诉说着挥不去的绵绵乡愁
——儿时的土炕,
母亲干枯的双手……
仿写:
26.作文(60分)
所谓“从容”,就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在日常生活中,“从容”是一种气度,一种心境,一种对人生的透彻把握,一种大智大勇的完美结合。“从容”是中国文化推崇的人格范式之一,而面对急功近利流行,信息瞬息万变,人际竞争激烈,心态普遍浮躁的现实,“从容”也许更加可贵。
请以“人生的从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深圳市2003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卷 选择题部分(共45分)
题号 |
考点 |
答案 |
分值 |
说 明 |
1 |
语音辨析 |
C |
3 |
湍tuān 踹chuài 惴惴zhuì 揣chuǎi
A.粹、悴、瘁均读cuì B.啜、辍均读chuò C.沮、咀均读jǔ |
2 |
文字辨析 |
D |
3 |
A.真知灼见 B.聊以慰藉 D.和衷共济 |
3 |
词语辨析 |
B |
3 |
“散漫”需要自我约束(自律),“惰性”需要自我鞭策,“暴躁”需要自我克制(自制),“怯懦”需要自我激励(自励) |
4 |
成语运用 |
A |
3 |
A.“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易动摇。。B.“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句中无祸福之意。C.“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宜用于贬义D.“信手拈来”,意为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
5 |
语病辨析 |
A |
3 |
B.“解决”一词缺宾语中心词“问题”。C.正反双向搭配不当。
D.“不管”与“但”搭配不当。 |
6 |
连贯运用 |
B |
3 |
一空与前面“俯瞰”“仰望”照应;二空先“游观”后才有“冥思”;三空,审美愉悦产生于客观物象。 |
7 |
信息筛选 |
D |
3 |
A“玉器繁荣”等应是东部文化;B“不可能”叙述武断,绝对化;C西部文化应是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
8 |
信息筛选 |
B |
3 |
A否定了东部文化;C不是最主要原因;D答非所问 |
9 |
信息筛选 |
B |
3 |
A归纳不准确,不全面;C研究考古资料应是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方法;D同C (本题参照B答案,注意第二段最后一句和第三段第一句) |
10 |
归纳推断 |
A |
3 |
孔子是曲解儿非误解。(体现儒家文化对古代神话的利用) |
11 |
文言实词 |
C |
3 |
A.详尽;B.通“措”,措施,施行;D.严格。 |
12 |
古今用法 |
D |
3 |
A.“便宜”:文中指“对国家有利之事”;今指价钱低,不应得到的利益,或方便合适。B.“响应”:文中指“如声响相应”;今义为比喻用言行表示赞同、支持,动词。C.“其实”:文中是名词性短语“他的实际”;今为副词,承上文含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
13 |
文言虚词 |
C |
3 |
均为转折。A竟,于是 B.因,认为 D.已经,不久 |
14 |
信息筛选 |
A |
3 |
①是听皇帝的话;③是皇帝的言行;④与迎合皇帝心意无关 |
15 |
分析鉴赏 |
C |
3 |
皇帝提出的主要理由是:“固不败伤我乎?” |
非选择题部分(共105分)
16.【文言翻译】(5分)
(1)调子放低一点(或平实一点),不必太唱高调,只要讲些让现在可实行的就行。(3分,一个小句一分)
(2)现在法令规定如此却再加重判刑,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百姓了。(2分,一个小句一分)
17.【诗歌鉴赏】(6分)(以下答案只供参考,学生答题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寓情于事,或借事抒情,或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来抒情。(2分)(意思对即可)
(2)“见”:秋风无形,本不可见,但它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如树叶黄落,百卉凋零——则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思乡之情,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意思对即可)
“欲”: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意思对即可)
“恐”:把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刻画得细致入微。(2分)(意思对即可)
(3)后一种可能更美。“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虑和担心。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意思对即可)
答前一种,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全分。(2分)
18.【名句名篇】(4分)
(1)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分)
(2)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2分)
19.【句意理解】(4分)
“诗心”指一颗快乐的心,一颗审美的心。(快乐的、审美的各2分)
20.【内容归纳】(6分)
①从人生的客观实际说明,人生难免有缺憾(或“劳累、不顺”),要用一颗“诗心”去对待。(3分)
②从“诗心”的意义或价值说明,有了“诗心”可以与挫折对抗,有了“诗心”可以体悟大自然的规律和心情,通过“诗心”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3 分)
(意思对即可。第二点若无“从‘诗心’的意义或价值说明”这种概括性语句,则三小点答对一点得1分)
21.【内容归纳】(4分)
(1)作者认为,人生有缺憾,所以佛家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承受苦难”的说法有几分道理,但作者又不全同意佛家的这一看法,所以佛家的说法又只有几分道理。(意思对即可)
(2)本题答案是开放的,只要是从大自然体悟的,言之成理,且不是照抄原文,就可以。如: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收冬藏,四时代序,“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等等。
22.【分析鉴赏】(4分)A、D.
A. 错在“不无‘阿Q精神之嫌’”,本文提倡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D.引庄子原话是表明人的物质生活本来“所需无多”,人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的境界。
23.【压缩语段】(4分)
综合国力决定战争的胜负和进程。(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24.【句子重组】(4分)
西安时至今日,气派不倒,风范依存,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最具魅力的古城,使人仰观那城墙、角楼,禁不住豪情长啸。(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或:西安是时至今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气派不倒、风范依存的最具魅力的古城,使人仰观那城墙、角楼,禁不住豪情长啸。
25.【仿例造句】(4分)
(修辞1分,句式1分,内容2分)
26.【写作】(60分)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附翻译
张廷尉释之,因为家中财多而被任命为骑郎。中郎将袁盎请求文帝让他调补为谒者。释之朝见文帝后,就上前论述利国安民的措施。文帝说:“平实一点,不必唱高调,只要讲些实际可行的。”于是论述秦为甚么会灭亡,汉为甚么会兴盛的道理,说了很久。文帝甚为赞赏。有一次释之随侍文帝出行,到虎圈去。文帝问上林尉各种禽兽簿录的数目,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们都回答不出来。虎圈啬夫在旁代替上林尉回答这些问题,答复得很详细,想藉此显示他答问题有如声响相应,好像问不倒似的。文帝说,“难道作为一个官吏不该像他这样吗?上林尉都不可靠!”就下命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上前说,“现在陛下由于这个啬夫口齿伶俐而让他越级擢用,我只怕天下的人望风披靡,争逞口舌之能而不务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受到在上位者的感化,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来得快,所以一切的举动措施都不能不审慎啊!”文帝说:“对的。”于是打消了念头,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了。文帝任命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一同坐车入朝,到了宫殿外的司马门,却不下车,释之追着阻止二人,不让他们进入殿门。于是举奏他们不在公门下车,不恭敬。薄太后听到了,文帝摘下帽子谢罪说,“我教导儿子不够用心。”薄太后于是派使者拿着诏书赦免太子和梁王之罪,然后他们才能进殿。后来又任命他为廷尉.不久,文帝出巡到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来,惊吓到天子座车的马儿,于是派骑兵去追捕,交给廷尉治罪。释之问他口供,那人说:“听说清道禁止人行,便躲在桥下。过了很久,以为队伍已经通过了,就走出来,却撞见皇上的车驾,于是逃跑罢了。”廷尉上奏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他惊吓到我的马儿,幸好我的马儿驯服和顺,要是换了别的马,岂能不让我受伤呢?但是廷尉居然只判他罚金!”释之说:“现在法律规定如此,而再加重判刑,则是法律不能取信于百姓了。廷尉是天下最公正的执法者,若稍有偏失,则天下用法皆可轻可重,而没有一定的标准了。这样人民岂不是手足失措丁吗?愿陛下明察。”过了许久,文帝才说:“廷尉的判决是对的。”后来,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的议论公正不阿,于是与他结交为好友。张廷尉从此被天下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