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卷
说明: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本试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答题时,请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书
写答案。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3.请将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分别填写在答案卷规定的位置上,不要遗漏。
【注意】本卷设卷面分3分。
一、抄写题(3分)
1.将下面一句话抄写在答题卷相应的格子里(要求:正确、端正、整洁)
|
|
书 |
法 |
艺 |
术 |
源 |
远 |
流 |
长 |
, |
以 |
其 |
独 |
具 |
的 |
艺 |
术 |
魅 |
力 |
, |
给 |
中 |
华 |
民 |
族 |
的 |
文 |
化 |
艺 |
术 |
增 |
添 |
了 |
色 |
彩 |
。 |
|
|
|
|
|
二、语言积累和运用(第2题15分,每横线1分;其余每题3分,共30分)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__ ▲ __、__ ▲ __了。
(宗璞《西湖的绿》)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__ ▲ __,——是的,遮不住的!(高尔基《海燕》)
(3)但愿人长久,__ ▲ __。(苏轼《水调歌头》)
(4)忽如一夜春风来,__ ▲ 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春风又绿江南岸,__ ▲ __。(王安石《泊船瓜洲》)
(6)__ ▲ __,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7)__ ▲ _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8)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 ▲ __,__ ▲ __。(陶渊明《桃花源记》)
(9)予谓菊,__ ▲ __也;牡丹,__ ▲ __也;莲,__ ▲ __也。(周敦颐《爱莲说》)
(10)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__ ▲ __,__ ▲ __。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不但他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而且兴趣广泛,文艺、体育各方面都很棒。
B.毕业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C.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
D. 人与人相处,应当学会建立一种友谊、融洽的气氛。
4. 对下面这句话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 )
【语文试题卷6-1】
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
A.“正确”改为“恰当”。 B.“正确”后面去掉逗号,加“的”字。
C.“在于”改为“是”。 D.“能够”和“善于”前面都加“是否”。
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描绘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的动人情景,表现了__ ▲ __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子女要__ ▲ __的炽热情怀。诗中的“__ ▲ __”后来成为母爱的代名词。
6.仿照上下句,在下文空缺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整段文字内容完整,结构和谐:
那些具有崇高的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__ ▲ __,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养。
7.张明是一名高三学生,曾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浙江赛区一等奖。下面是报纸上的一则新闻,请你从中提取出两条与张明有关的信息,转告张明。
今年高考新规定 加分不得超20分
本报综合消息 从教育部昨天公布的《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看到,今年同一考生加分投档分值不得累加,最高增加分值不得超过20分。
今年共有四类应届高中毕业考生享受加分提档政策,分别是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在高中阶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获得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上者;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的考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并经省级招生委员会在报考当年组织测试、认定的考生。
信息①:__ ▲ __ 信息②:__ ▲ __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回答第8题至第18题
(-)(18分)
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 ▲ 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
【语文试题卷6-2】
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 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
(选自200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8. 文中说“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3分)
依据一:__ ▲ __
依据二:__ ▲ __
依据三:__ ▲ __
9.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 ▲ _和__ ▲ __,说明了__ ▲ __ 。(4分)
10.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 (3分)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说法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1.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 )(2分)
A.普通人 B.仅凭肉眼 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 __(2分)
12.本文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引起了一场讨论。许多人对本文的内容提出了疑问或不同看法。有人认为:
【语文试题卷6-3】
我们通常说的“太空”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太空中看得见”也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说,“长城在太空中是否被观测到”,取决于观测者所处的轨道(与地球的距离,角度等),平台,观测手段,天气状况,季节,背景地物及反射状况,甚至观测者的主观意愿等等因素。因而一直以来关于“太空中看长城“这个笼统命题存在许多证实或证伪的说法与争论,甚至在有亲身经历的宇航员之间也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理论上,在“太空”中长城是可以被“看见”的(可能的前提:相对低轨道,最佳观测条件等),而且也的确曾经被“看见”过。杨利伟没看到,是因为杨利伟虽然环绕地球14周,但只有在起飞不久和接近降落的时间里他才在中国处在阳面(白天)时飞越中国上空,另外的两次飞越中国上空都是在中国的夜晚时间(阴面)。杨利伟自然没有机会去观测到长城,他当然没有看到长城,但这并不等于说在飞船上看不见长城。
请你也对本文的内容请提出一个疑问或不同看法,并简要谈谈产生疑问的原因或不同看法的理由。(4分)
疑问或不同看法:__ ▲ __
原因或理由:__ ▲ __
(二)(18分)
兰 草
小时侯,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字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就在我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qìn)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5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
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怡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
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
【语文试题卷6-4】
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选自2000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作者 李志宏)
1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 _ ▲ (qìn)人心脾 ②没( ▲ )膝深
14.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_ _ ▲ _ _ 的特性。(2分)
15.文中有两个短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短语是:__ ▲ __(小时候);__ ▲ __(救灾时见了兰草)。(2分)
16.作为一篇散文,本文在构思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请你就本文的构思方面设计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作出简要回答或分析。(5分)
问题:_ _ ▲ _ _
回答或分析:_ _ ▲ _ _
17.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富有表现力。请你指出其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3分)
答:_ _ ▲ _ _
18.文章结尾说:“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在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① 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2分)
答:_ _ ▲ _ _
②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_ _ ▲ _ _
四、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解答第19题至第25题
(-)(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⑴肉食者鄙 __ ▲ __ ⑵牺牲玉帛__ ▲ __ ⑶小信未孚 __ ▲ __
2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C.属予作文以记之 忠之属也
D.可以一战 遂许先帝以驱驰
21.简答: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答:__ ▲ __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 ▲ __
【语文试题卷6-5】
(二)(8分)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①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②,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释〕①子房:张良字子房。②留:地名。
2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分)
A. 未尝有战斗功(曾) B.此天以臣授陛下(因为)
C.臣愿封留足矣(足够) D.与萧何等俱封(一起)
24.文中有一句话,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这句话是:_ ▲ _ _(2分)
25.张良在功成名就后只“愿封留”,“不敢当三万户”,你对此有何评价?请简要谈谈。(3分)
答: ▲
五、作文(60分)
26. 几乎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为人民谋幸福”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对于什么是幸福,每个人又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解释是:①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②(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②字数不少于500字,如写成诗歌应不少于十四行;
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语文试题卷6-6】
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答题卷
题号 |
卷面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分 |
(一) |
(二) |
(一) |
(二) |
得分 |
|
|
|
|
|
|
|
|
|
【注意】本卷设卷面分3分。
一、抄写题(3分)
二、语言积累和运用(第2题15分,每横线1分;其余每题3分,共30分)
2.(1)__ __,__ __
(2)__
(3)__
(4)__
(5)__
(6)__
(7)__
(8)__ __,__ _
(9)__ __,__ __,__
(10) ,
3.( ) 4.( )
5. , ,
6.
7.信息①:__ __
信息②:__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语文答题卷4-1】
(-)(18分)
8.依据一:__ __
依据二:__ _
依据三:__ _
9.说明方法是__ _和_ __,说明了__ __
10.( )
11.( )理由:
12.疑问或不同看法:__ __
原因或理由:__ __
(二)(18分)
13.① (qìn)人心脾 ②没( )膝深
14.
15. ,
16.问题:_ _ _ _
回答或分析:_ _ _ _
17.
18.①
②
四、文言文阅读(18分)
(-)(10分)
19.⑴ ⑵ ⑶
20.( ) 21.
22.
(二)(8分)
23.( )
24.
25.
五、作文(60分)
【语文答题卷4-2】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卷面分3分。
一、抄写题(3分)
二、语言积累和运用(第2题15分,每横线1分;其余每题3分,共30分)
2.略 3.C 4.D 5.母亲疼爱子女,报答母恩,三春晖
6. 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引用名言有误或人、言不符可酌情扣分,句式不一致的不给分)
7.信息①:张明今年高考可以加分。信息②:今年高考加分不超过20分。(意思对即可,只写出一条的给1分)
三、现代文阅读(36分)
(-)(18分)
8.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
(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9.作比较(1分)、列数字(1分),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2分)
10.C
11.B,理由:“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言之有理即可)
12.疑问或不同看法2分,疑问不能是本文已经明确的问题,看法不能与本文雷同;原因或理由2分。
(二)(18分)
13.①沁 ②mò 14.生命力极强(或具有超强生命力) 15.想见兰草,肃然起敬
16.问题必须是构思方面的,如:本文为什么以一些女孩用“兰”字取名来开头?(2分)
回答或分析要基本正确。(3分)
17. 修辞方法有排比、拟人,能正确指出一种即可(1分),表达作用分析2分。
18.①揭示(表现、突出等)主旨(中心、主题等)。
②含义理解要点为: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或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灾害(困难),重建家园(美好生活)。
四、文言文阅读(18分)
(-)(10分)
19.⑴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⑵指牛、羊、猪等祭品。⑶诚实。
20.B 21.政治上取信于民。
2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凭实情来判断。
(二)(8分)
23.B 24.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
25.评价要点:张良居功不傲,不争权夺利,值得肯定和赞赏。(学生如能指出张良这样做是因为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的道理,明哲保身,应予鼓励。)
五、作文(60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