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福师大教授孙绍振谈“新世纪”初中语文实验教材
核心提示
由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初中语文实验教材,近日顺利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标志着我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套“国标”中学教材的诞生。本报编辑萧春雷的散文《刀斧手胁迫下的批评》入选该教材第五册。近日,本报记者特地赴榕采访了主编孙绍振先生。

孙氏教材的封面也别具特色。
学语文不是学套话
孙绍振说,过去的语文教育,实际上是把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来传授,也就是说,学语文的目的在于会识字、写字,获得阅读和言谈交际等能力。当然,语文确实是一种工具,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因为语言毕竟是人类进行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语言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接受文化、感受文化、塑造个体文化性格从套话中解放出来的过程。而且,把语文当作一门工具来传授,还会带来一个弊端,那就是学会一套通用的套话,使原本相当有趣和生动的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这次他们对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大的改革,其实就基于对从前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尽可能去掉那些机械的、教条的、扼杀学生个性和心灵的东西,首先让语言具有天然的童趣,唤醒他们内心深层的共鸣。
他说,语文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的历史、认识自我;语文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同时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塑造一个丰富情感的心灵世界,这些要比单纯的识字、阅读、作文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百万专款编写新教材
孙绍振介绍,前些年,社会各界对流行多时的传统语文教材作了猛烈的批判,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成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年前,国家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各界权威人士编写了多套全新的实验教科书。他从2001年3月开始介入这项工作,负责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课本。孙先生牵头组织的该套教材编委会,是由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大学老师(博导4名,教授、副教授十余名)、全国各地的中学特级教师(4名)组成的。有关部门专门为编写计划拨出150万元经费,饱受陈旧教材之苦的教育界对此教材抱有很高期待。
孙绍振说,语文书中的选文很有学问,其实不过三个部分,中国古代、中国现当代和外国。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想给孩子们什么?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还是西方现代的思想?每个人肯定有自己的偏重,这就会影响到“你究竟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说,在这套教材中,中国的文章比重占得更多一些,因为语文毕竟是母语教学,外国的文章经过翻译,难免要失色不少。但这并不是说要单纯传承一种传统文化,而是力求把经典性与当代性结合起来,当代的、贴近时代特点的文章将占据一个空前重要的比例,一些陈旧的曾经风行一时的文章将失去地位。
父爱不仅仅有《背影》
孙绍振告诉记者,在编写委员会发出的征求意见稿中,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同一个话题,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的文章,其中观点和情感、价值取向反差很大,因此很多人担心:中学生和中学老师会接受这样的教材吗?
他对此的回答是:以往的教材,基本上每篇课文都是孤立的,互相之间缺少一种关联和比照,而他们现在的这套教材,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对课文进行专题归类,做到阅读、口语与写作一体化。另一重要区别是: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使经典文章与现实具有可比性和参照性,而不会导致与当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脱节,让学生产生隔膜和反感。例如,在收录古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他就特地收录厦门晚报编辑萧春雷写的散文《刀斧手胁迫下的批评》,以使学生对“进谏”有深刻的理解,知道“进谏”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从而倡导和呼唤一种民主意识的形式。
他进一步解释,比如关于父爱这样的话题,该教材中不仅有朱自清的《背影》,也有毛泽东自传中叙述自己反抗父亲的文章,还有林肯在国会会议上公然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的文章,甚至有关于动物的亲子之情的文章,目的是表现出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而陈旧的教材呢,写父爱,就只有《背影》,写母爱,就肯定是冰心的文章,其后果,就是模式化,好像天底下只有这么一种父爱、一种母爱,可事实上,人的情感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用一种模式来涵盖一切,对青少年会造成不利影响。
比如说秋天,按照以往的思路,秋天只能是树叶枯黄了,只能是一种略带忧伤、凄清的感情。这实际就是一种模式了,其实很多人对秋天的感觉是各有不同的,刘禹锡就把秋天写得很刚劲。而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则把秋天写成一个成熟、丰收、欢乐的季节。通过反差很大的文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和自我同样有无限丰富性,就有可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肯定自我,以心灵去体验看来没有差异的生活。
教育战场的“持久战”
孙绍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为艰巨。教科书编得再好,让一些观念陈旧甚至顽固的老师去使用,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他最苦恼和头疼的问题。我们的国家这么大,教师队伍千差万别,少数教师的思路已经比较僵化,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很顽固的排斥心理。他担心,真正到了教学第一线,一些人可能会把教材教得不三不四、面目全非。
因此,从接手新教材编写任务的同时,省教育厅和福建师大等有关方面就开始组织培训各地的骨干教师,以让他们接受和运用新的教育观念。但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工程浩大、旷日持久。以福建省为例,全省大约有一万多名中学教师,而一年只能培训几十个骨干,按这样推算,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任务。所以,有人提醒他:“你的努力,其实只是往大海里面投入一颗石子,悄然无声,只有一点转瞬即逝的涟漪。”但他并不这样看,他把这项工作视为一次教育战场的“持久战”。
孙绍振强调,任何改革都是曲折的,艰难的,真正的改革家往往是要作出牺牲的,而历史前进了以后,当年反对改革的人,最后不得不走上先驱者的道路,这时人们或许会想起先驱者,或许就遗忘了。历史往往并不向先驱者道歉,而真正意义上的先驱者是不需要道歉的。
■人物名片
孙绍振,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历任北京大学、华侨大学中文系教师,1972年调入福建师大中文系。1990年至1995年,先后到德国、美国和香港等多所大学讲学。
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常委(1996年起)、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写作协会名誉会长、福建师大文艺创作美学研究所所长。
著作有《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学全书》、《挑剔文坛》等十多部。
(记者 吴慧泉 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