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电影情结——校本课
刘真真
母亲节刚过,好友从远方发来短信,告诉我他正以评委的身份在北京参加第十一届大学生电影节的闭幕式,同时也顺祝我母亲健康快乐。正一头雾水、茫然失魂于新一周校本课开发的我,嗖地从椅子里跳出来,为好友今终圆梦而欣喜快慰不已,也为其寥表心细感动涕零。母亲节是有过的,不过因为距离烦扰着女儿对母亲的千言万语,而思念的消磨也往往淡忘了堆积。还好记忆里迅速串出当年第六届大学生电影节时的情景,而那次我也亲身经历、感受了。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也是工作这一年多来才开始慢慢去体会她的责任与内涵。有人开玩笑地说:前世做商人今生教语文。不错,商人重利轻离别,而教语文的往往又是那么多情善感,我想这就是报轮回吧。在缺乏情感交流、精神支撑的年代,我们教语文的能很好的起到桥梁的作用,尤其是对我们的学生,对于特区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能创造出能让彼此心灵沟通的空中花园,那将是我们最幸福和骄傲的事。更贪心一些,如果这种体会、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多的存在于他们的亲人、家庭,那么,那一幅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又岂止是他们看来的奢望呢?
翻看日历,母亲节虽过,父亲节将至。我要以怎样的方式来填补母亲节拘形式忽内容所留下的遗憾、在父亲节到来之时呈上我多年来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同时借此机会让所有的学生共同来思考交流这个亘古永恒的话题呢?对,在我的校本课上,父亲节是个很好的理由,也是学生们心底认同的为数不多的西方节日,我要让学生实实在在的领略一种平凡、质朴的魅力;对,电影——多元的、具备极多可能性的、具有种种魅力的艺术形式;对,《那山、那人、那狗》——久挥不去的电影情结。
那年,电影节上,我把手中神圣的一票投给了霍建起导演的艺术片《那山、那人、那狗》,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没有生死离别的情节,仅有一片云遮雾罩的大山、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只不会说话的黄狗、一对连名字都没有的父子,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的一次翻山送信……令我们感动不已、思绪万千。
今天,在校本课上,我把心仪已久的《那山、那人、那狗》放给学生,当我告诉他们我们将安安静静、完完整整地去体会一种心情时,他们互觑、激动良久。
影片如流水般缓缓驶入,稍躁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有的只是一组组质朴、清新的画面;一张张原始、稚嫩、期待的脸。山里的老邮差年老多病,即将退休,儿子接了他的班。第一次去送信,老人不放心,便赶着“老二”(那狗)陪他一同去。漫漫山路上,父子俩头一次这么长时间在一起,无语,无语……。再看,学生们早已融入了角色,叹气声、着急样,恨不得马上跳入银幕,那眼神、情绪分明就是想要告诉父子如何改变那种不和谐的节奏、尴尬的局面。可惜,差的就是一句话,只有等待……
累了,父子二人席地休息,喝水,“累不累?”当二人异口同声问出这蹩脚的三个字时,全班笑了,由衷的笑,不经任何修饰,温暖甜蜜,幸福洋溢。
山民们对老邮差所表现出的亲情使儿子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因相处的时间少而造成的陌生感渐渐消失了,儿子由衷的喊出了一声“爸爸”,老人一辈子孤独的工作,从此刻起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此时,满足已不仅仅局限于电影里的人物,他成就了许许多多和儿子一样的在现实中活生生的学生们。此时,他们所思考的,在我看来,很多很多……
这就是魅力,这就是一种叫美感的东西。实际上,艺术也好,文学也好,不一定都需要曲折神奇的情节,也不一定都要塑造超凡的“英雄”,真正的、独特的领域是平凡的事物,教会我们品味日常平俗事物的魅力。当今银屏上充斥着清宫片、武斗片、离奇片,五光十色的歌舞晚会,小儿科式肤浅、幼稚的种种竞猜综艺……因而纯朴、清新、真挚,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的文学艺术样式特别受学生欢迎。
影片结束了,我并没有关掉播放器,而是让字幕继续,我想这应该是对电影工作者的尊敬,对电影本身的敬重。学生也并没有因为内容的完毕而开始游离,很明显,有的同学还不愿意过早的从片子中出来,那种味道熟悉而陌生,弥香且久远,姑且给他们短暂的沉浸……
有人长吸一口气,趁火打铁,该是轮到我说话的时候了。我想表达两层含义:一个是父亲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他们做着很艰苦的工作,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在别人看来,挺亏,挺窝囊的。其实别人不了解他们,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的比我们想象的多,而且他们习惯了艰难。父亲一个人,常年累月,靠步行在大山里送信,来了去,去了来。在我们看来,这种生活简直无法想象,他的寂寞和艰难也许超过了很多作品中所描写的“插队”或“劳改”,但他并不抱怨,甚至没有多少牢骚,他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很重,他觉得他的付出很有价值,或者说付出就是他的责任,但他并不要求别人把他的工作称之为“奉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这种感觉,都能生活得这么充实,这个人很普通,很平静,他的工作也掀不起什么波澜,但他很可靠,很负责,他为别人的生活提供了平静的保证。这个人在的时候,大家往往意识不到,但一旦他走了,留下的空白难以弥补。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是靠很多这样的人在支撑的,而支撑他们的,不仅仅是觉悟和毅力,也有收获和满足。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也很配合。当我现场调查在座的男同学有多少和自己的父亲沟通自由、无隔阂时,只有4名孩子能自信的举手。于是我很自然地转入主题,也就是我要讲的另一层含义:父子之间的感情。多数父亲和成年的儿子之间都比较隔膜,男人之间不容易表达感情,父子之间又多了一层敬畏,彼此间虽然有很多话却说不出口,有时候一辈子都没有找到交流的机会。对于这对父子来说,彼此的交流就更多了一层难度:父亲常年不在家,他对儿子缺少应有的关心和了解,他甚至连儿子脖子上的疤是什么时候留下的都不知道。儿子对父亲也比较陌生,“爸”都叫不出口。这样两个男人单独相处,本身就潜在着差异。两代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观念又在同行的路上不断发生着碰撞。同时,那种内在的、深厚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亲情,那种相互间的依存、寄托又在这次旅途中不断的加深,涌动。于是,在不理解中理解,在无法表达中表达,构成了两个男人的感情碰撞。而深一层的意思,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悟。
讲到这,我发现许多学生的神情凝重,他们已深深的陷入了思索当中,我知道,他们参照、审视的正是自己现在的角色。又有一个节日马上就要到了,我善意的提醒他们。“父亲节!” 正中下怀,全班齐刷刷的回答,集体相视而笑。班长提议大家做点什么,主意到不少,教室里七嘴八舌,每个人都很认真地阐述自己的意见。此时,该是我发表建议的时候了,我大声宣布,周末每个同学和自己的父亲进行一次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并用文字把内容整理记录下来,到父亲节那天送给他们,题目就叫做《我和父亲有个约会》。
晚上,我收到学生高一(9)班赖柏智发来的电邮:“老师,今天看了《那山那人那狗》,好羡慕,里面的那种父与子的理解,母对父的包容,当然还有远离城市的乡村……我也把你给我们讲的讲给了我爸爸,他居然对我说我长大了。老师,谢谢您!”对了,就这样,把学生写给我的这些转发给我的父亲,当作父亲节献给他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