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率性写吧
>
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想起了何小竹》
出处:绍棠编辑 作者:阿来 阅读次数:203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想起了何小竹
想起了何小竹
阿来
偶尔在深圳《晶报》上看到“何小竹”的名字,上网点击何小竹、李亚伟、廖亦武三个中的任何一个名字,就会有上千条信息,不禁想起我的诗歌和人生来。
88年的时候我在四川涪陵师专读中文系,是师专 “江畔诗社”的社长。刚去的时候做社长的叫胡华,是个小个子。在《星星》上发过组诗《我们的村子》的,中文系大三,毕业了。其实当时有大二外语系的一个叫冰城的诗歌写得很好,是副社长。中文系大约不愿意诗社叫别的什么系弄了社长去,就在中文系里找会写诗的。又找不到写得好的,就一直拖着,社长由我们诗社年轻的指导老师韦继木兼任,继木现在是涪陵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比我大不了几岁,和我就是哥们那种,他老婆还是我的铁姐们,中文系高我一届的诗社干将邱明淑。按说,还是我撮合的她们,两口子现在还过着,没有离,可见我做月老也是不错的。
师专当时是不对外省招生的,我是外省人,地地道道的外省人。因为要做流浪诗人,高中的时候跑遍了中原华中西南八省,后来流浪到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参加了高考,本来是报了警校的,成绩也高出好多。可是,我那个时候除了流浪,还有一个深爱着的女孩在中原,于是考完就回到了河南,错过了四川省警校的录取面试 ,据说,当时人家还找到了我上户口的一个土家寨子去调查我的情况,可那个时候,我正在浩浩涨水的唐河边整天的等着自己的情人。
那些时候我寄住在朋友的家里,那个地方叫白秋,是一个不村不镇的地方。我早出晚归,整天只做一件事,就是等那个女孩从家里偷偷溜出来。我流浪到唐河的这个叫桐寨铺的小镇呆过十个月,那个时候,河南小镇还是特别封闭的,一个体面人家的上高二的女孩和一个流浪者恋爱,闹得简直就是满镇风雨。最后,我只有怀着无限伤感,我又开始我流浪西南的生活。放暑假了,他们家自然看她看得紧,但也是没有预料我回来找她。开始的几天,我们在河边的见面还很顺利,每天都是她从家里偷出二个馒头和二个鸡蛋来,这就是我的中餐。
朋友的父母开始以为我只住几天,蛮客气的,后来看我没有要走的意思,也就不再特别招呼我。为此,朋友和父母吵了好多次。加上又是农忙,我也就不好意思再叫朋友父母伺候饭菜。所以,每次我晚上从桐寨铺回来时,我都会说我吃过了,这样,从早上到晚上,我就靠她给我的二个馒头和二个鸡蛋生活,那个时候正是能吃的时候,可为了爱情,我挺住了。
唐河边的夕阳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太阳落山之后,我得往回赶,回去的路有十八里。我记得有一次,在回白秋的途中,我实在饿的不行,差点昏到,我只好拐进路边的村子,我知道河南农村人特别好,尤其是老婆婆。那个时候,你走在路上,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遇到有人问你吃饭没。要是老人,你只要愿意,跟着他回家吃饭,他也会很高兴带你回家。我看见一个老婆婆,我装着问路。老婆婆自然问我吃了没有,要不要吃点东西。我说,我只想坐一会,喝点水。我是外地口音,老婆婆热情地端来一碗水,拿来二个馒头,他们晚饭刚吃完,馒头还是热的。她告诉我她儿子媳妇乘晚上凉快下地去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顿饭。好多次我都想再次回到那个村子,看看当年的老婆婆还在不在,可是这么多年来,我竟没有能够实现我这个小小的心愿。我始终是因为俗务和变迁没有去寻找这种温馨?还是我是不是始终都有一种不愿去将这种温馨与现实去做真实地对照?那个地方是不是还是那么淳朴和原始?今天如果有一个像我当年的小伙还会不会遇到像我当年的老婆婆?我是不是害怕这种温馨已经再难找寻?它是一个梦,我怕现实会破灭它。人生,有时一件小小的温馨会让你记一辈子,那个老婆婆也许已不在人世,但想想,竟觉得十几年来没有多少事情可以保留在记忆中的,能够回忆的竟是那些不经的小事。
我在河边等我的情人的日子持续了大半月,后来被女孩的家人发现了,他们家找人把我赶出了河南。等情人的同时,我也在等四川方面的消息。那个时候通信很不发达,我给我的秀山同学说了我河南朋友的地址,让他给发电报,告诉我警校面试的时间,他发了,可我竟然没有收到。我回到秀山的时候,已是八月中旬,我的同学们都说,四川因此少了一个吊儿郎当的警察。
也是命中注定,我去的时候好几个师专因为招不满在补填志愿。我那些酒肉朋友都正经起来,说,全班都没有几个人考上,你基本上没进班上过课,还考这么高,不拿一个大学通知书回来怎么对得起恩师?知道你不愿当老师,但你得补报一个,就是不上,也可以牛逼,拿着录取通知说我不上这破大学。我就填了。记得当时我第一志愿还是填的那个唱康定情歌的甘孜、阿坝、康定边远川西的师专---康定师专,第二志愿才是涪陵师专。也是打算越是偏远,越容易录取,而那么偏远,反正我是录取了不上的。随后,我就扬长而去。
高中毕业意味着我的流浪生活的结束,我必须面对现实,是继续流浪,还是选择读书?父母的眼泪让我回到了学校,我报名读武汉大学的自考班,当时,这种班和正常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但吃饭、上课是在学校本部,其他的学校都不会管,文凭比考上的学生难得拿。我和仙桃的一个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准备好好的学三年,我学的是对外商贸。二十多天后,我的哥哥和我在武汉的表叔还有我二嫂在武汉的舅舅找到了我。他们手里拿着涪陵师专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这个通知书几经辗转,才由秀山民族中学转到我在湖北荒湖农场上班的哥哥手里,那是我留给我同学的唯一的湖北的地址。在农场,人家不知道有我这么个人,还是我嫂子的哥哥在邮局工作,说到有一个通知书的事,那个时候,邮局对别的信也许并不在意,但是他们从好久无人领已经破损的封皮看出是大学录取通知书,觉得很蹊跷,还是我嫂子细心,看了,原来是我的,就这样,我命中注定要当回老师了。
每个人都劝我,上公立的师专,就这样,我经由秀山,办了转户口的手续,拜了老师,乘上碧绿的乌江水上的航船,开始了我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大学生活。
来到长江乌江交汇处的涪陵师专,人家已经开始学前教育。我拿着我在秀山的恩师马昌玉老师的介绍信。马老师当时四十出头,是重庆合川人,我当时到秀山就是她接收的我。我在外面租房住,成天喝酒听歌写诗自学,我高中是以极高的分数考入湖北省重点中学---洪湖市一中的,且在那里读了一年半,那个时候荆州的升学率在全国都赫赫有名,我和老师都认为我在秀山就是玩都能考上大学,更何况我本不那么想上大学,因此我过得逍遥无比。周末的时候马老师还会叫我上他家和她家老徐喝酒抽烟。那个地方,当时竟然就是这样,大胆的恋爱了的学生还会成双成对的在端午之类的节日去老师家看老师的。我那个时候就有好几个女同学总是爱到我住的地方玩,我记得端午节的时候,我到马老师家喝酒,晚上回家的时候我靠窗户的桌子上堆满了粽子和枇杷之类的水果的。但我因为心中有了人,也就当她们是妹妹,现在想起来,真为自己那时候那么熬得住感到不可思议。
马老师和涪陵师专中文系的林心治老师是插队时认识的,林老师当时是中文系的主任。我拿着她的信,虽然迟来了几天,也就没什么事情。而且,后来林老师从马老师那里知道我好多事情,听说我会写诗,在上中学就发表诗歌,叫我写了几首给他。他看了说很了不起。随后,系里开迎新晚会,作为唯一外省的学生,业余诗人,流浪诗人,加上又是林老师朋友的高足,我在晚会时被隆重推出。我一下就成了中文系里的名人。
顺理成章,我成了诗社的掌门人。
大学的三年,是我收获最丰的三年。那三年,我写了很多诗。多得我后来在出诗集的时候,不知如何选择,就只好将我感觉不好的诗歌燃炉化灰,以免我再三再四的挑选之苦。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涪陵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当时在中国诗坛活跃着一批第三代诗人,四川主要的几个就有何小竹、李亚伟、廖亦武就都在涪陵,还有我的当代文学老师朱亚林,也是小说界一杰。就是现在,你在互联网上只要敲击这几个名字,就会看到几百条他们的信息,可见,他们依然是活跃在中国诗坛的翘楚。
廖亦武是85年从省城调到涪陵市的干部,何小竹在涪陵一个部门工作,李亚伟曾在涪陵酉阳丁市中学当语文老师三年,我师专时的同班同学黎书祥就出自其门下,亚伟其时也在涪陵。后来我在杨黎采访李亚伟采访录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当时涪陵写诗的很多,就是何小竹把写诗写小说的画画的经常喊在一起连续喝了几天酒,可能涪陵就是文艺界的都来了,呵呵。一次我在给他们朗诵朗诵。他们从来没有听过朗诵,他们只晓得那种朗诵,就是装腔作势的那种,普通话,朗诵古诗啊或者之类的,他们没听过的用四川话读现代诗,我敢保证,你问何小竹他们还是感觉很新奇。用四川话朗诵《武松之死》,朗诵《中文系》。一个烂茶馆,我正在朗诵的时候,何小竹突然说,唉,那边调了一个廖亦武来,我去把喊起来。他自告奋勇地就去了,廖亦武来了有点装撒,就他好像还是干部,省里面来的嘛,好像他自己也觉得他成名了的,有点装。来握了个手,我们见面从来不兴握手的,跟那个穿得很干净,胡子梳得很光滑,握了个手。对其他还很傲慢不屑一顾的样子,就跟我说了几句话,他跟我说话的原因还是他说他跟万夏是朋友,你有啥子事来找我,说完就走了。呵呵呵。他走了。其他人就是可能觉得被狗日的廖亦武冷落了撒。当时那里那些人还是那个时候的人,按现在的说法还是贱,还是想跟廖亦武交往。”
其实那个时候我也在中间的,那是因为涪师中文系出面请过他们几次给我们中文系作讲座,诗社和他们就有些交往。作为社长,就渐渐的就认识了。加上朱亚林老师的引荐,自然就比其他人熟些。而且,在诗歌上,我是初出茅庐,但喝起酒来,凭着年轻好几岁,身体又棒,不像他们,除了廖亦武,何李二人整得跟豆芽菜似的,他们几个还都不是我的对手。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思想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甚深,物质上当时也不富裕,也就没什么架子,所以,我和他们混得更加厮熟。
以我当时对诗歌的热情,对诗歌的那份执著,以及对诗歌的独特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圈子,我想,我肯定会是中国诗坛迅速升起的一颗新星。可是,造化弄人,89年的那场运动,改变了一切。
杨黎采访李亚伟,采访录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6.4发生过了,我们在策划那种就是做一个朗诵。那个时候廖亦武来了,廖亦武来了,他就说他要先做。他说他要出国。他还带了国旗,就是反正就是啥子人呢就是搞啥子东西。他已经在家里录了他的朗诵磁带,关于6.4的朗诵磁带,到处送。那个他的朗诵我听过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我觉得,就是他的声音很大,很吵就是那种。但是他说他要出国,就让他来先做,做他那种,就拍他的。我们就已经拍了一两天了,准备工作已经做了很久了,到了那天还喊了一些女诗人,那时万夏出来要求她来导演,呵呵,整个事情就做进了监狱。”李亚伟、廖亦武、何小竹在6.4过后,就都进了监狱,我因为是学生,属于挽救的对象,领导让我和他们划清界限,专心读书。第二年,我也就被发配回了我的老家----湖北监利,通过关系,我留在了县一中。用我父母的话说,这是祖宗菩萨牌位供得高。
我成为诗人或者文学家的梦想就此破灭,中国只是多了一个不错的教书匠。
后来因为书教得不错,调到武汉,通过全国招考又来到深圳。但我还是一个教书匠,虽然出了本诗集和三本破书。
看到何小竹在《晶报》上的文章,知道他现在在成都做自由写手,也就是他所说的住家男人,就是一篇文章投很多地方性的报纸,如《晶报》,《xx都市报》、《xx晚报》等等,这些报纸又是不计字数把他当专栏作家的给他润笔费的,心里就羡慕不已。什么时候我要是能够抛开一切,做一个自由写手该多好啊。可是,何小竹是靠坚持闯出来了,他现在每个月只要写二篇稿子就可以养活自己,所以,可以这样自由自在。而我,做了十几年的老师,在想做回像他这样,呆在家里写东西,嘿嘿,不能矣!
最后更新[2004-10-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