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剖2003年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
1998年开始的语文中考改革,从考试的形式、内容以及命题研究三个方面较之以往都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移,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由客观性试题向主观性试题的转向。
各地中考命题者都在努力适应形势的变化,张张试卷都凝聚着命题者对语文中考改革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既不像各级政府颁布的“指导意见”那样的高蹈,也不像一线教师那样的实际,更不像业外人士那样潇洒的指点江山。
因此,认真的分析各地中考试卷,体会命题者的用心良苦,对我们理解中考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对深圳市中考语文的改革,不无参照作用。
本文对2003年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共计40套作结构类型的解剖,不涉及具体题目,与之参照的深圳中考是2001年、2002年试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003年中考只考一篇作文,情况特殊,不做参照。
一、 书写
2003年各地中考试题有30%的地区出现了书写单列考察的题型,而2002年省级中考都没有此类题型。说明命题者对书写的重视在逐步提高,而我市中考早在2001年就把书写单列考察,可谓领时代之先。
具体考察形式有两种:1、抄写词、句、段。2、结合全卷给分。其中宜昌市中考是典型的“骑墙派”。“此题(书写)根据抄写文字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
个人认为第二种考察方式较好。既减少试题,又能全面公正评价学生书写能力,也没有增加阅卷负担。
除此之外,还推荐武汉市经验。书写和语言基本功结合考察,很有新意。见下:
书写及语言基本功考查(10分)
说明:本题不需直接作答,依据你的A卷书写及语言表达基本功来评分.请特别关注以下评分标准:①你的书写工整、规范,可得书写分4分.②由阅卷人从你的A卷答案中随机选取三个句子,三句中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可得语言基本功分6分。
二、古诗文部分:
统计各地试题,古诗文分值比例为16.4%,深圳市为14%。显然深圳中考古诗文部分分值相对较低。
1、 默写部分
近几年来,各地中考试题古诗文默写部分出现新题型即理解性默写。试题提供有关的情境或提示,由考生填写需默写的内容。这类试题把识记能力与分析、理解能力结合在一起考查。
今年更是高达60%的中考试题出现了理解性默写,其中山东、陕西省的古诗文默写全部是理解性默写。而深圳考察形式的是给上(下)句,要求写下(上)句形式。主要考察识记,相对比较简单、机械。
个人认为增加理解性默写有利于初中古诗文教学,可以纠正以往过于单纯死记硬背,而忽略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不良倾向,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文言文部分
今年中考有45%的地区文言文部分出现课外的文段。比去年增加了许多。大多数是课内、课外兼考,也有部分地区,完全考课外。例如福州去年是课内文言文段,今年是课外文段,没有课内文段。2003年上海中考语文文言文部分考试篇目也由历年来只考课内开始逐步扩展到课外的片段。
深圳中考只考课内文言文段。
本人认为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进一步注重文言语言的积累,增加文化的积淀,对平时文言文教学有很好的导向。只考课内,教师在教学中就紧抠课本,不愿越雷池半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光靠课本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把考察的视野扩展到课外,就能有力的推动教学向课外的延伸。
有人认为课内学生都学不会,还考课外?其实,正因为课内有限的文言文,使学生难以构成认知结构,无法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
也有人担心,考课外就会导致教学中抛弃课文的现象,事实上只要命题遵循“文段在课外,考点在课内”的基本精神,教学就不会,也不敢脱离课文,又能摆脱对课文的死记硬背,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从长远考虑,2005年中考,深圳市初中语文教材版本多样化,更不可能指定版本,只有考察课外才公平,那么2004年作为过渡,适当涉及课外文言文,对教师和命题者都是一个很好的适应。
三、现代文阅读
各地中考只有6个地区还有现代文阅读出现课内文段,只占12.5%,而且分值较小。
深圳中考顺应改革潮流,从2001年起不断降低了课内现代文考察的分值,两年分值只有6分,按照市教研员程老师的原本意见,2003年还将降到4分,逐步过渡。
事实上,这几分能有什么意义?而就为了这几分,教师把课本弄得底朝天,费劲心机去设题。真难为了一线教师,也难为了学生。而且保留课内文段对命题者有相当高的要求。能够命题的都命得差不多了,想要别出心裁难上加难。而作为课内现代文阅读文段的样板武汉市2001年试题,是可遇不可求的。
本人认为与其羞羞答答的保留,不如“挥刀成一快”来得干脆。
四、作文
2003年中考有23个地区延续话题作文,占57%,而据统计去年话题作文占中考作文的72%。显然话题热正在降温。而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又浮出水面。
自从2000年高考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作文露面,一时间,话题作文被认为是作文命题改革的方向,受到各界人士的吹捧,随即遍地开花。紧跟高考指挥棒的中考自然非话题不为。
创设话题作文的初衷是扩大作文命题的空间,增大开放的程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开放性”是话题作文的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追求了开放性就会失去限制性。没有或者很少限制,就难以保证公平性。任何千锤百炼或巧夺豪取的佳作,都能轻松扣住话题潇洒地“写”,谁还会在考场绞尽脑汁,公平“起跑”呢?市教研员程老师对2002年中考话题作文“过程”有句妙评“什么不是过程?”,这样的话题已经没有任何限制。什么都可以写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可以抄,什么都可以套。
这几年高考套构、宿构作文现象尤为严重。今年中考阅卷老师对追杀“死囚”一幕恐怕记忆犹新(阅卷中出现了20多篇雷同卷,主要内容是将一个死囚留下遗书,把自己的肾脏捐给患重病的女大学生。)不能把问题怪罪学生和一线的老师,就好象面对不设防的银行,自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贪欲,他们只是不合理却合法的钻了命题的空子。
据说2003年高考就有专家提议取消话题作文。出于某种考虑,结果出现这样限制性极强的话题作文。
本人认为话题作文可以“稍息”了。只要考试有要求选拔功能,公平性应放在首位。丧失了公平性就没有可信度,考试就丧失意义。其实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都是作文考察的好方式,完全可以借鉴。只要充分注意限制性和开放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就能命出好作文题。
以上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到各地语文中考命题者正在努力使中考起到选拔和导向双重作用,成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而摆脱素质教育的“瓶颈”的恶谥。他们的努力都对深圳市中考语文命题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