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作者:名北   阅读次数:210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03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解析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在考试内容和结构上与2002年大体相当。在内容方面,有变化的是:①文言虚词由20个减少为18个。②在阅读方面,将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要求的“概括中心思想”改为“概括中心意思”,并且首次在现代文阅读中提出了信息“整合”的概念。在试卷结构方面,2003年考题与2002年完全相同,相信考生拿到这份试卷不会感到陌生。
品茗2003年试卷中的语言知识题继续体现出对语言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部分试题在考后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涉及到现代汉语使用规范问题和语言(语法)应用的问题,它提示我们:现代人在使用现代汉语时一定要注意现代的使用规范,有些字的写法虽然在古代存在,或者在有关古代汉语的字典、词典中可以查到,而现在再这么写、这么用就不规范了。比如在现代汉语中,“伶俐”就不能写作“伶利”,这就像“海湾”的“湾”不能再写作“弯”,“暮色”的“暮”不能再写作“莫”一样,所以“伶牙利齿”或“灵牙利齿”就应该看作是不规范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写法。这一点试题分析中做了说明,实际上就是提醒大家今后碰到类似的问题也同样如此。而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法问题,也应该明确,实际上在中学阶段只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语法知识,或者说只需要让学生做到凭借正常的语感能判断出几种常见的语病就可以了(这一点在“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都有明确提示)。而一些更复杂的语法分析内容是没有必要都教给学生的,甚至老师讲了也不一定都能讲清楚。因此无论是考试还是教学,如果过多纠缠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细节问题上,不但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可能误人子弟,对中学生正确和灵活地使用语句反而是一种消极的引导。对有些人关心的语法分析问题,试题分析中虽然做了详细说明,但目的其实倒不在于让大家去搞懂这些问题,而更多的是提醒大家没有必要去无谓地争论这样一些问题。
  2003年的作文题仍然是话题作文,并且继续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开放性原则。考试结束后许多人对作文题发表了评论,有的认为好,有的则认为不好,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应该明确的是,高考作文既有选拔的功能,也还有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关于选拔功能,过去说的比较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至于导向功能,其中又包括两点:一方面是就是要给中学作文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一点从作文的开放性和评分的要求上已经体现得很明确了。
  但还有另一方面过去说得不够,这就是高考作文在形式和内容上所给的提示作用。在形式上,高考作文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等,各种形式的作文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有区别的。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对于检验学生在掌握某种文体和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上具有长处,而话题作文则是在一定限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从而检测学生在作文能力上所达到的高度,也就是说让学生们各尽其才,各显其能。
品茗在内容上,高考作文的题材也应该尽量开阔、触及的面应该尽量宽广。以近几年的考题为例,1999年高考作文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涉及到科学发展和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认知方法问题;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诚信”涉及到对人的道德品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关注;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涉及到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而2003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则是让考生从感性或理性的层面探讨在面对事物时我们是否受到感情的影响。以上可以看到,高考作文每年都在变换内容,这一点就提示我们,学生作文可写的内容面是很宽的,也应该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为他们走上社会铺平道路。如果高考作文题目在内容上一成不变,今年出个“山”,明年出个“水”,后年出个“桥”,结果只会使教学变得单一,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下面就对200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包括6道小题,每题3分,共18分。2003年语文试卷中这部分试题的数量与2002年相同,仅在小题的类型上略有调整。前几年曾归入这一大题的“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今年仍放在第Ⅱ卷第四大题中;前几年曾归入这一大题的“语句顺序安排和调整”,今年也仍放在第Ⅱ卷第六大题中。
  这部分题目重点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即辨识错误读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即辨识错别字),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以及辨析病句等方面的能力。下面对各个小题的命题意图和试题的正确答案做一些具体分析。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诌媚阿谀  借花献佛
  【答案】B
  【分析】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普通话语音的题目,曾经停考过几年,从2001年起仍然作为语言知识部分考查的一项内容。2003年语音试题与往年特别是2002年的试题相同的是,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也不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汉字的字音是否相同。跟去年不同之处则是考查内容改为对异形同音汉字的字音辨识,要求找出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出这类题目的目的除了考虑到每年语音试题的题型应有一定调整外,主要还是因为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同样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应该引起一定的重视。
  虽然从总体上看,这几年语音考试的形式多多少少总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异形同音汉字的字音辨识,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形式,因此考生对这道题应该不至于完全不适应。本题的难度也不算太高:一方面试题选择的异形汉字都是比较常用的;另一方面试题仍然给出了包含这个汉字的常用词语(包括成语),这也可以避免多音字或冷僻字的读音干扰。此外,今年试题中所包含的读音不同的字,与其他读音的字都是在声母或韵母上都有所不同,不涉及声调问题,这也与往年尽量减少声调干扰的考虑一致。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其中“莅(临)”、“(乖)戾”、“(官)吏”“呕心)沥(血)”和“(不寒而)栗”的读音都是lì。其中除“莅临,”一词考生可能会略感生疏外,其他的几个词语都是常用或常见的,其中考查读音的汉字也不冷僻,考生应该能够正确辨识。而其余3组都包含1个与其他加点字的读音不同的字:如A组中的“盥(guàn)洗”,不读作huàn;C组中的“雄关险隘(ài)”,不读作yì;D组中的“谄(chǎn)媚阿谀”,不读作x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答案】A
  【分析】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宇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能力层级为A级。
  2003年对汉字字形的考查形式基本上跟2002年的试题相同,即只要求考生在每组四个词语(包括成语)中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而且有错别字的各组中也只包含一个错别字。
  因此整体上说这道题的难度并不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题目中出现的错别字又是最容易错(至少是不容易辨识)的,而且给出的其他没有错别字的词语中也都包含了容易写错的字,因此对于考生还是会有一些干扰。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其中各个词语中都没有错别字,但有一定干扰的是“部署”容易误写成“步署”,“备受青睐”容易误写成“倍受青眯”,“恰如其分”容易误写成“恰如其份”,“可望而不可即”当然是正确的写法,不过现在也有另一种较常见的写法是“可望而不可及”(《现代汉语词典》:“‘即’也作及”),所以“即”反而有可能被认为是错别字。这一题的其他几组中都包含一个错别字:其中C组“冒天下之大不违”中的“违”应写作“韪”;D组中“通谍”正确的写法是“通牒”:这两题考生做出正确判断应该问题不大。至于B组“伶牙利齿”,正确的和规范的写法应该是“伶牙俐齿”,虽然有个别词典可能也收有“灵牙利齿”或“伶牙利齿”(作为并存的写法),但是根据权威和规范的现代汉语字典和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小学生规范字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汉字形义分析字典》(曹先擢、苏培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汉语成语小词典》(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等),都规定连用或同时出现时应写作“伶俐”,而且也都没有“灵牙利齿”或“伶牙利齿”的写法。所以根据规范的现代汉语的用法,“伶牙利齿”中的“利”还是应看作为错别字。这一题的情况提醒考生,今后判断现代汉语中词语的写法是否正确还是要以权威和规范的字典和词典为准。
  当然本题还需要注意的是有错别字的这三组中其他的几个词语也都有容易写错的字,列在里面无非是起干扰的作用,也就是有些基础不够扎实的考生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词语上,但实际上这些词语似非而是,其中并没有错别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答案】C
  【分析】第3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是每年考试都要采用的一种形式,即考查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今年的试题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其中考查的词语既包括实词,也包括虚词(今年是连接词)。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即应选用“亲临”、“规划”和“不仅是/而且是”。
  ①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亲临”,而不能用“莅临”?“莅临(近似的还有“光临”)”和“亲临”的意思差不多,在有些语境中也不是不能换用。但使用“莅临”这个词要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来访者(莅临者)应该是“地位相当高的贵宾”;其二是用“莅临”一词表示“来访”,一般应该是说话人在把来访者作为当面听话的对方(至少来访者应在场)的特定场合下有尊敬意味(同时也是自谦意味)的特殊表达。但本句中一方面“孙中山的孙女”与“北京大学”之间显然并不能构成悬殊的地位差别,说“莅临”就不大合适;另一方面原句开头还特别加上了“报载”,这也就限定了这句话不是当着来访者的面说的,不需要考虑“尊敬”或“自谦”,因此也就肯定不适合说“莅临”了。
   ②为什么本句只能用“规划”,而不能用“计划”?这两个词(作为名词)从词典释义看差别确实不太大,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对“计划”一词的释义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规划”一词的释义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也就是说“规划”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计划”,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规划”一般用于表示“比较全面和长远的‘计划’”。不过相信考生凭语感也可以大致上判断出在本句中选用“规划”一词更好些。这是因为在实际用法上,“规划”一词一般更多是用于比较全面、长期和重大、而且相对说比较综合、立体和形象的工作计划,像“城市建设布局”就明显是属于这种情况;相反“计划”一般说就不大适用于这种情况了。
  ③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不仅是/而且是”,而不宜用“不是/而是”?其实如果完全不考虑本句的内容,使用这两组连接词都可以,或者说至少在语法上都是成立的。但使用两种连接词在表达的意义上有区别:“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递进性的并列关系,即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而“不是/而是”表示的是选择性的并列关系,即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从本句的意思看,显然要表达的还是前一种意思,而不是后一种意思,所以只能选用“不仅是/而且是”。当然考生要做出这种判断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对“邓亚萍”有所了解,知道她曾是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选手,几年前已经退役,后来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现在还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北京申奥和北京奥组委的工作,等等。由于邓亚萍几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信每一位中学生(更不用说是报考大学的学生)都不会不知道她的这些情况,因此考生在这一句中选择“不仅是/而且是”,一般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答案】D
  【分析】第4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种试题的形式每年都有,跟2002年相比只是把选择“恰当的一句”改为选择“不恰当的一句”。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也就是说这一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当然判断出这一点有一定困难,除了其他几句中使用正确的成语毕竟还是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外,本句中成语“如数家珍”的不恰当之处还不完全在成语本身。因为根据词典释义或者通常的理解,“如数家珍”的意思就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当然“他”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都说到的“如数家珍”的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像’数(说)家中的珍宝一样”。本句中说的“老旧钟表”其实就是“(他)家中的珍宝”,而且句中特别用“老王家的橱柜里”、“多年收藏”和“宝贝”来强调这一点,当然这里用“如数家珍”就不合适了。需要说明的是,回答这种题目需要考生对词语(包括成语)的意思必须有比较细致的把握,不能“不求甚解”。
  其他几句中的成语,即A句中的“捉襟见肘”,B句中的“未雨绸缪”和C句中的“自惭形秽”,使用上都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够理解成语的意思,应该不会判断错。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考试后有的老师和学生(包括网上的一些讨论)提出,C句中的“自惭形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原指因……而感到惭愧”,所以“自惭形秽”中已经有了“感到”的意思,句子中再说“感到自惭形秽”就有语义重复之嫌,因此是错句。首先要说明,本题考点是成语的用法是否恰当,“自惭形秽”这个成语本身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都没有错误。至于“感到自惭形秽”是否是个错句,下面再稍微做些分析和解释。
  一方面“感到自惭形秽”这句话其实凭正常的语感也知道是正确的用法,就像“我很高兴/我感到很高兴”,“我非常幸福/我感到非常幸福”都是正确的说法一样。另一方面仅根据词典释义的语句得出“感到自惭形秽”是语义重复的推论也不恰当。比如可以认为“自惭形秽”和“惭愧”的意思差不多,可是《现代汉语词典》在“自惭形秽”的释义中恰恰就用了“感到惭愧”的说法。如果进一步问,是不是只有“自惭形秽”包含了“感到”的意思而“惭愧”并没有包含“感到”的意思,所以才能说“感到惭愧”呢?可是实际上《现代汉语词典》对“惭愧”的解释也是“因为……而感到不安”,也就是说''惭愧”同样包含了“感到”的意思。所以“感到惭愧”可以说,“感到自惭形秽”也应该是正确或允许的说法。当然细究起来,“惭愧”和“感到惭愧”,“自惭形秽”和“感到自惭形秽”,在表义上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不过这就不是语句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答案】A
  【分析】第5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结构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2003年的这一类试题有一个变化就是把以前判断病句类型中的“结构性错误”和“语义性错误”两种情况分开(当然以前也有过分别考查两类语病的试题)。这样一方面是辨析病句的试题由原来的一题改为两题(其中第5题就是前一类情况,第6题是后一类情况):另一方面由于考生不需要在辨析病句时再考虑两种不同的情况,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类题目的难度。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而B句、C句和D句都有语病。这3句都属于语句的结构性错误,不过其中的小类又有不同。B句的毛病是“成分重复”。“万一若(遇到不测)”中的“万一”和“若”广义地说都是“如果”的意思,只要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连续用了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连词就不免“叠床架屋”了。C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针对”是介词,必须带上名词性的宾语(即使把“针对”看作动词也是如此,即只能带名词性宾语)。而这句中“针对”的后面是两个较长的主谓词组(小句),这也就造成了不合语法的情况,只不过由于“针对”后面的成分较长,所以不容易看出来,或者说也就容易出现这一类错误。正确的说法应在“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增加或建立了石油储备”后面加上“的情况”一类词语。当然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的情况)’’,因而“美国、印度等国家已经怎么样”,“我国也必须怎么样”。但即使如此,“针对”后面同样不能是小句形式,这句话也还是有语病的。D句的毛病是“搭配不当”。“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不通,应改为“平均年龄仅20岁的年轻人的作品”。这一句由于前面比较长,可能会干扰对这一错误之处做出判断。
  考试后有一些老师和考生提出A句“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似乎也是错误的说法。理由是“不止”后面只能加名词性成分,不能加动词性成分。对此也稍微做些分析和解释。
  首先应该明确,现代汉语中“不止”后面并不是不能加动词性成分。如《现代汉语词典》举的例子就是“类似情况不止一次发生”,“发生”就是动词性成分。《现代汉语八百词》归纳“不止”用法中包括“不止+小句”(班里不止我一个人会画画儿),实际上也就是“不止”可以加动词性语句的用法。实际的语料中也可以发现大量“不止+动词性成分”的用例,比如“我每天不止画一幅画儿”,“×××仅在北京就不止有五套住房”。其实“不止”用法最主要的要求并不在于“不止”后面带名词性成分还是带动词性成分,而是要求在“不止”后面必须出现表示“数量”或“范围”的词语,所以上面两本词典中才都说“不止”具有“超出某个数目和范围”的意思。试题中“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恰恰是符合这个要求的(后面有“一个”),因此不能看作是病句。
  其次还必须说明,“不止”结构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不止”结构变化灵活。如上面例子“我每天不止画一幅画儿”,好像也可以说成“我每天画不止一幅画儿”,“×××仅在北京就不止有五套住房”,好像也可以说成“×××仅在北京就有不止五套住房”。无论哪种情况都只能说明这种结构的形式可以变化,不能说哪一句是病句。二是“不止”和“不只(不但、不仅)”容易混淆。不过二者的区别也不是能不能带动词性成分,而主要在于使用不同的词语后句子的表义重点有区别,即“不只”强调动作行为,“不止”强调数量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单独看“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这句话中“不止”和“不只”似乎可以换用,但很清楚如果用“不只”,意思是“不但有文学社团”(“文学社团”要重读),如果用“不止”,意思是“不止有一个”(“一个”要重读)。由于试题中下文接着说“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这显然就突出了后一个意义,而且此处的“不止”绝不能换成“不只(不但、不仅)”。正因为如此,试题中的这句话也不能看作是病句。
  6、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品茗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答案】B
  【分析】第6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语义性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品茗这一题主要就是辨析“语意不明确”这一类的语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尽管其中“无一不是”是双重否定形式,但是语意还是很明确的。而A句、C句和D句都有语意不明确(歧义)的毛病,不过其中的小类又有不同。A句的语意不明是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即“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其中一种是动宾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做某事”:另一种是并列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和取缔某事”。C句的语意不明是由“多义词组”造成的。即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áo)”。D句的语意不明是由“成分指向不同”造成的。即肯定都是“警方表示愤慨”,但“愤慨”的对象,一种是“报案者”,一种是“围观者”:或者说“愤慨”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报案人说了些不实的话”这件事情,另一种是因为“围观者坐视不管”这件事情。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现代文阅读。让阅读的现代文,在2001年以前,曾经长期选用科技文。从2001年起,《考试说明》规定为“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2001年选的《铜奔马正名》属于考古学方面的文章,2002年选的《沙尘暴》属于地理学方面的文章。今年选的这一段文字是有关全球变暖给世界带来种种危害的。本题的赋分、分值及考查形式仍与往年一样,共4个题目,12分,采用客观选择题型。阅读材料选自《希望月报》杂志1997年第8期(原刊于《中国科技画报》),原文的题目:《全球变暖——目前的和未来的灾难》,作者是胡浩波。命题时对原文作了增删和调整,改定后全文约840字。
  本文的内容是讲述全球气候变暖的,涉及气候变化产生的种种灾难性后果,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如何控制全球变暖,以及人类应该怎样行动起来,改善大气环境,等等。在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相信这些内容对于考生来说不会太陌生。文章流畅自然,语言简练,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也没有过多的考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和理论,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和解题能力。
品茗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待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C,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C。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上的这片蓝天。
  7.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品茗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答案】A
  【分析】第7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全球变暖”这一气候现象来展开论述。其中涉及到“温室效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考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温室效应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答案应该选A。这四种选项的材料都来自原文。其实,考生如果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文中关于温室效应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原文中说:“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定义有四个关键词,也可以看作是四个必要条件,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和“保温效应”。为了增加难度,命题时有意识把这四个条件分散开,考生只要能抓住这四个关键词,再看它们在四个选项中的分布情况,就能很顺利地找到正确选项。B项说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只有“热交换”一个条件,显然不对,可以排除。C项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也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说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只有“热交换”和“保温”两个条件,但没有“接受阳光”和“密闭空间”,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保留了全部四个必要条件,只是前后顺序作了调整,“透射”改为“接受”,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应该选A。
  8、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答案】C
品茗
  【分析】第8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列出了四种表述。这四种表述都出自原文,只是有的稍加变化而已。要求考生从中选出一种“最严重”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就要把这四个选项一一还原到原文中去。在原文第一段中,“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以下这一段都是这些“灾难性后果"的种种表现。此题四个选项所表述的都是从中抽取出来的。但是,在这一段的最后有这样的话:“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许多人被迫迁居,数以百万计的入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显然,这正是C项所表达的内容。C项是正确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A、B、D三项了。
  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
 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
  【答案】D
品茗
  【分析】第9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本题选用了文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正确领会,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生态平衡与气候变化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A项说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的归纳,显然是人类自身的活动所造成的,因而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大量开采”和“燃烧”也都是人的活动,也是正确的。C项说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更是直接点明是人类无限制的破坏,也是正确的,也可以排除。D项说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虽然也提到人类,但“雷击”和“虫害”却不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所以是不正确的。D是正确选项。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答案】B
  【分析】第10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呵呵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A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一旦人类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这一推断是正确的。B项推断的依据只是一种假设:“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由此并不能得出“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样的结论。因为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且必要。所以,B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C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显然,科学家提出这个建议,是基于“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点来立论的。至于核燃料可能又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就这个推断来说,仍是正确的。D项推断的依据也是一种假设,但这种假设是基于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带来温室效应来立论的,所以也是正确的。

(未完,待续)

 


最后更新[2003-12-2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