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语文课“变味儿”现象、原因及对策》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陈继英   阅读次数:204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课“变味儿”现象、原因及对策

                         语文课“变味儿”现象、原因及对策

                   深圳教育学院附中     陈继英   

   语文课应该教出“语文味儿”,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许多语文课却“变了味儿”,或缺少“语文味儿”,或没有“语文味儿”,以下略举几种现象,供大家研讨。

过度表演现象。一是教师表演过度。课堂上教师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度表演一下未尝不可,但过了度,就导致“语文味儿”缺失。如讲《杨修之死》,就唱“滚滚长江东逝水”;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讲《背影》,就穿上长袍扮成朱自清父亲的样子学爬月台;讲《故乡》,就专挑杨二嫂卖弄风情处表演等等。二是学生表演过度。有的公开课,先让学生提前排练,到上课时再让学生表演,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或者勉强算是活动课;有的偏离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只管让学生表演,只图表面热闹。其实,即兴表演,是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学生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神情、动作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但表演应该适度,要依据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来进行。

多媒体淹没文本语言现象。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也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课上“为媒体而媒体”,忽视语言训练和对语言的品味,只注重媒体的直观性,形成声像画的轰击,用声像画的欣赏代替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等,这种以媒体的欣赏掩盖文本语言的品味的做法也使语文课有变味之嫌。因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何况这种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作法,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因为画面一旦定格,而在教学中又不注重启发学生作多角度的思维,相当多的学生思维往往就会处于停滞状态。试想,教学中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和语言创造的意境,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何谈“语文味儿”?

应试讲习现象。有的课机械模仿考试出题的方式,将活生生的作品编制成一系列试题,组织学生练习,然后由教师将一些答案剖析给学生。也有一些老师很善于揣摩哪些是出题范围内的内容,考试时会在哪篇文章哪段出题。如此教学,“语文味”何在?

机械化”、“技术化”操作现象。例如,不论讲什么内容、什么文体的作品,都要划分层次,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或主旨,形成了固定的机械性操作模式;有的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技巧操练”,如,叙述的技巧、描写的技巧、说明的技巧、抒情的技巧、升华主旨的技巧、构思的技巧、审题解题的技巧等等,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不训练技巧,但不能为技巧而技巧,不能搞纯技术性的操练,应把文本内容和技巧操练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搞急功近利的短期效应,应在适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悟性、灵性以及人文精神。否则,语文教学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育人”、“立人”功能。

              

以上列举的只是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缺少“语文味儿”的几种现象,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语文味儿”的现象还有很多,而造成语文教学“变味儿”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想对造成语文教学缺少“语文味儿”的原因进行一些综合分析(不仅仅针对个别现象)。那么,造成语文教学缺少“语文味儿”的原因主要有那些呢? 

第一、关于语文教学的性质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影响了教学实践。语文界的专家们始终没有解决好理论问题,从而使语文教学也很难走上一条非常明确的大道。尽管在理论上,“工具论”占主导地位,但强调“文学教育”者有之,强调“思想教育”者有之,强调“人文教育”者有之,强调“综合性”亦有之,孰是孰非,难以定于一尊,这样一来,又造成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听课者各唱各的调,评价者各有标准,但评价的错误,必然造成教学的误区。像所谓“课堂气氛不活跃不是好课”、“以讲为主的课不是好课”、“学生最有发言权”、“量化评定最合理”、“考试成绩最有说服力”等等,应该说,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都失之偏颇,尚应辩证认识。理论上的争论不休,评价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而导致语文教师或左右为难,或各行其是,甚至自以为是。

第二、长期以来片面功利化倾向的影响,是语文课“变味儿”的重要原因

建国以后二十几年,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数次的政治“洗礼”,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强化,语文的德育功能被狭隘化、单一化,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何谈“语文味儿”?

近十几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语文教学正走向语言文字的“纯技术化”操作,每年的高考试卷成了老师们讲课的指南,归纳题型、讲解解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训练解题技术,成为教师上课的必要和重要内容;老师忙找题、编题,学生则在题海中拼题、悟题。这种为应试服务的功利性教学,应该说使语文教学“语文味儿”荡然无存,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和魅力也因此付诸东流。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没有功利性,但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不能搞速成,语文教学应重在打好语言文字这个基础和“人文精神的底子”,这效果往往要在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近两年来,又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科学教育,这也与教学的片面功利性有关,对此,也应该辩证认识。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而这样的时代,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是须臾也离不开的任务,所以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筛选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正确的,但若就此就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科学教育,那就又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误,因为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阅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重在打好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底子”,众所周知,学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较强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则是基础,而这种能力要在适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熏陶、感悟、训练中形成。这个过程是包括科学精神教育在内的教育,而不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专门的科学教育的过程。

第三、我们语文教师的“内功”不足,也是造成许多语文课“语文味儿”不足的原因。语文教学是通过一篇篇互不相连的文本作品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而且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而那一篇篇的文本作品又都包含着作家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其本身的文化、思想、人物性格等等内涵,具有极强的模糊性,这就给语文教学解读作品带来了“模糊”性,面对作品,教师首先考虑是“教什么”,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的地方之一。另外,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与作家作品沟通对话,还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与古今中外那么多的作家作品进行沟通对话。这需要教师要有深厚的内功。然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难以在教学中驾驭自如,不能在作家作品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使语文课“语文味儿”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呢?

我认为,应该对“语文味儿”有个明确的理解和界定。所谓“语文味儿”,是指语文教学既要有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又要有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是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是语言、文章、文学的统一体,语文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同时,还具有审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功能,而后者的教育功能,应该在“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进行水乳交融的艺术性的“渗透”。因此,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讲求“语文味儿”。

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浓厚的“语文味儿”,可以说出好多方法和措施,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要编出一套或几套可读性强的有“语文味儿”的教材,要制定出更加科学更有“语文味儿”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等等。这些方法和措施大多要靠各级政府的政府行为才能解决。下面我想只从我们语文教师自身努力方面谈谈如何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儿”。

第一、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专业课程研究意识。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是教材的执行者,还应该是教材的研究者,要弄清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备哪些语文素质,语文教材怎样编写才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交给学生哪些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哪些对学生求学和就业是有用的,哪些东西对学生是终身有用的。最起码应该做到,面对一篇篇互不相连的文本作品应该知道要让学生学什么,我们要给学生讲什么,而不是从字、词、句、语、修、文、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人物形象等,都不分巨细地让学生学习,而我们也面面俱到地进行机械化讲解,或是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看别人讲什么自己就讲什么,或是教参上说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实际,制定具有“语文味儿”的教学目标。(当然,在许多情况下,教什么和怎样教是分不开的)

专业课程研究意识和教学目标意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语文性质和文本的模糊性、多义性,常常使许多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或者偏离文本应有的目标,从而造成语文课的“变味儿”,变成放羊课有之,变成活动课有之,变成画面欣赏课有之,变成内容演示课有之,变成政治课有之。这种教学目标发生游移的“变味儿”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对于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偏差是主要原因。其实,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培养阅读能力,教会学生读书,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远期目标是育人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要从学生实际和文本实际出发。

第二、我们要练好语言表达的内功,使自己的表达充满感染力。我们认为,使语文教学具有浓厚“语文味儿”的重要因素是课堂上要充满浓浓的情趣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情趣和氛围,需要教师来营造。众所周知,同样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话语来表达,课堂气氛就有很大的区别,同样的话用不同语气来表达,其效果也会大不一样。教师的语言最忌单调呆板,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是“粘”住学生的粘合剂。这样的语言有多种类型:⒈生动亲切的,⒉富有文采的,⒊富有节奏的,⒋逻辑性鲜明的,⒌有激情的,⒍简洁不拖泥带水的,⒎幽默的等等。

第三、语文教师既要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又要有敏锐的教学机智。

语文教学最忌生搬硬套,对文本作品,要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解读和分析,否则,只是依据教参进行教学,则很难把课讲活。大家知道,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阅读,而要教会学生阅读,教师自己必须先会阅读,同时,只有经过教师自己的认真阅读,并读懂读透,才会做出巧妙的教学设计,也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选好学生与作品沟通的突破口,架起学生和作品对话的桥梁。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有的教师教学还是过多的依据教学参考书,这也是导致语文教学“语文味儿”不浓的原因。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学生和文本作品之间的多向交流过程。操作这一过程,既需要较高的学力、学识,还需要一定的教学机智,因为在多向交流过程当中,随时都会有自己事先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妙利用现实环境和课堂上临时出现的具体因素,或捕捉学生的情绪感受,或捕捉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契机,从而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使教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创造出浓浓的语文氛围,教出真正的“语文味儿”。限于篇幅,不再展开陈述。

 

               

作者简介:深圳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通讯地址:广东深圳福田区益田村109栋7H教育学院

邮编:518029  


最后更新[2003-12-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