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乱弹之一
我拿什么来奉献你——希望工程
10月27日星期三 晴
这几日从报纸上了解到香港同胞组织慈善捐款以救济内地贫困学生的新闻,原本平静的心弦仿佛悄然被拨动。内心涌动的不单纯是感激,更多的是感慨甚至是郁闷。
新闻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在“春蕾计划”实施的十年中,已经扶助内地过百万女童重返校园。但很多学生的家境非常困难,即使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用再交学费,仍有很多学生因交不起必须的书本费而无法上学。
“必须的书本费”应该不是很大的数字,但却偏偏成了很多学童难以逾越的障碍,以至成了横亘在他们心头的难言之隐,成了我们心头的难言之痛。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在香港学习的这段时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香港的书本之贵,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且不说市场上的流行书籍随便一本(32开100多页)就要200多元,单只说学生的教材。一个学生一年的教材费大约在2000多元,这个费用在香港普通家庭来看只是毛毛雨。但只要你走进学生之间,你就会发现一些值得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用的都是旧书。难怪我走在大街上,经常能看见一些收购旧教材的招牌,一些大的书店里也有旧教材卖,还有专门买卖旧教材的书店。
如果单纯只是旧教材的再利用,这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要知道,香港的教材使用是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署只有一个大纲发给学校,学校根据自己的意见来选定不同图书公司的教材,然后将书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买。所以每年学校教材使用的变数非常之大,每间学校的教材内容不同是不值得奇怪的(我们几个来学习的老师所在的几个中学教材就完全不同)。香港有很多编写、出版教材的图书公司,他们各自的教材体系、内容都不尽相同。就语文来看,选文和知识要点安排的差别非常大。图书公司的竞争非常惨烈,尽管如此,但旧教材的交易还是很火。但愿买旧教材的同学不是出于经济的原因(或者原本就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但从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旧教材市场上选到自己需要的教材来看,这就是值得称道的,同时也值得探讨。
我们知道,国内的教材是统编本,全国一个样,几年不变。近年教育改革打破了这种格局,但每个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材还是相对统一和稳定的。贫困地区的学童义务教育阶段虽然不用再缴学费,但还是有拿不出不多的书本费的学生因而辍学。为什么就没有人来收购旧教材或者捐献旧教材,而宁愿把它当做废品扔掉或者卖掉呢?为什么从事希望工程工作的爱心大使们不能换位思考,而只是一味的呼吁社会尤其是经济条件稍好的地区但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捐款呢?
也许是我庸人自扰,也许是我杞人忧天。或者无稽之谈,或者坐井观天。
或许公仆们会冠冕堂皇的说:“我们的国情不同”。“国情不同”这句话我听的太多了,但给我的印象更多的就是不负责任的借口。
或许是中国人传统的爱面子的陋习,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呀,上学怎么能用旧教材呢?那多难为情呀。只要你留意,你就会发现媒体经常报道某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开学时终于拿到了崭新的教材(多半是领导重视,多方筹措资金)的新闻。
这原本无可厚非,或者本来就无可非议,甚至应该称道。但我们的公仆们为什么就不能有新的思路呢?当他们花着纳税人的血汗钱,经常打着出外考察、学习、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的旗号而碌碌无为时,是否想过,回头看一看,出路就在眼前呢(我并不是反对有意义的考察、学习)?
我们的国情到底是什么样的,唯愿公仆们认真研究,而不要变成“借口”。鲁迅先生早就提倡“拿来主义”,我看,在这点上就应该大力主张“拿来”。
大路奉献给远方,星光奉献给蓝天,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希望工程?
21时于九龙塘寓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