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离我们有多远
马恩来
摘要:“语文味”的理论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提倡者试图整合优秀的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构建一个语文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美学范畴的全新理念。不少专家认为: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然而,在它的价值和影响日益彰显的今天,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不少语文课,仍然存在大量异化变味的现象——“语文味”依然远离我们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味” 课程标准 反思课堂 异化变味
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语文味”的理论①已有一年有余。在这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已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第二届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论坛进行了专题研讨,“语文味”受到与会者的积极响应;在(香港)第四届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上,少堂先生和笔者的两篇关于“语文味”的论文演讲获得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前不久在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探索暨全国中语会单元教学研究中心第三届年会上,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张定远先生、副理事长陈钟梁先生对“语文味”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赞扬,并建议召开全国性的研讨会。
“语文味”的理论或概念的提出,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是因为“它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②它“鲜明地具有当代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③少堂先生给“语文味”作了这样的描述性的界定:“所谓‘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他指出:“‘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④他强调“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很显然,“语文味”的提倡者试图整合优秀的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构建一个语文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美学范畴的全新理念。
“语文味”的理论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专家认为:“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⑤事实的确如此,近年来,深圳市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少堂先生身体力行,率先实践他的“语文味”的理论,一堂“语文味”十足的实验公开课《荷花淀》给人不仅仅是观念上的强烈冲击,更是一次心智的洗礼和启迪。他的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鼓舞着深圳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踏步地迈向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作为“语文味”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的梅林中学大胆实践创新,推出三堂全市高三语文教学观摩课,获得了本市和兄弟市同仁的好评;翠园中学刘人云老师主持的“语文‘343’课堂创新设计实验”和滨河中学王满英老师领衔的“语文‘自助—互动’反刍式教改实验”,均在努力实践“语文味”的理念,获得丰硕成果,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毋庸置疑,随着语文课改的进程,“语文味”的理念必将日益深入课堂,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力。然而,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和思维的影响,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理解上的误差,也由于语文教师个体素质和理论修养上的差异,不少语文课,仍然存在大量的异化变味的现象——“语文味”依然远离我们的语文课堂。试列举如下:
(一)政治功利主义仍在大行其道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材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语文课堂也成了为领袖人物歌功颂德,向党国权威顶礼膜拜的场所。这种情况,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程度地改观,人文精神和文学功能的张扬宣告语文作为政治附庸的远离。然而,在强调多元互谐和主体个性的今天,仍然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教材文本仍有不少歌颂领袖、矫情滥情的文章,小学六年级教材中的《一夜内工作》就是其中的一篇。作为共和国总理夜晚批阅文件,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义务,就好象教师晚上批改学生作业一样,有何功德可歌颂?有何精神可赞美?编者昏昏,教者昭昭,在一堂公开课上,施教者却充满深情地(实是矫情)让学生捕捉出文章的中心句“多么辛劳,多么简朴”,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两句,男生读了再女生读,单个读了再齐读,最后教师深化中心句:“我们的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多么的伟大啊。”实在很难想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编者和教者为何还要向我们孩子灌输封建的皇权意识?培养他们盲目个人崇拜的因子?
这种政治仆化语文的现象,甚至蔓延到第二课堂。在“经典诗文吟诵大赛”上,某校选送一个《中华民谣》的节目,将几首政治性极强的歌曲的歌词串起来,吟诵之际,搬将出三代领导人的巨幅画像,最后以“庆祝十六大胜利召开”的口号结束。“经典诗文”,就这样被政治功利主义无情亵渎。
诚然,语文教育不可能完全排斥政治因素,我们也应该重视语文的教化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但更应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去熏陶感染学生,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而绝不是让政治主宰语文课堂,使语文再度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和附庸。在一个逐步走向民主和多元的社会里,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教师不要跪着教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
(二)“综合性学习”所产生的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还指出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毫无疑问,“综合性学习”对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认识理解的差异,不少人陷入一个误区:语文老师应成为杂家。
陶成生先生举出这样一个课例:⑥有位教师教学《叫三声夸克》,由于文章是科普读物,文中涉及诸多物理学术语。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花了近半节课的时间,介绍这些术语及它们的关系,运用多媒体投影出原子结构图,用不同色彩来表明原子和原子核,以及诠释基本粒子和原子核的关系等等。也许这位教师的正是在开展“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然而这样的教学形式却不能不令人思索: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科学知识或其他方面的障碍时,是否要语文教师来解释?假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解释其他学科知识的义务,那么其他学科的教师又干什么?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区别又是什么?由此,我们不禁深思:语文教学到底要教学什么内容?
当然,语文课程中可以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但语文教学决不能越俎代庖。有识之士断言:语文教师不应该成为杂家,语文教师也永远成不了杂家。⑦
那种视语文课为其他学科的“拼盘”或“保姆”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典型的异化,而杂家主宰的语文课堂只能远离语文学科的本真,失去“语文味”。
(三)文本解读的僵化和概念化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教条、僵化、贫乏、单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甚至取代文本,使教师在解读中失于牵强和盲从。最典型的是《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解读,某些参考书至今仍然坚持认为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我们的教师也很少从人性的角度去怜悯她的遭遇,赞美她诚实、坚韧的美德。事实上,由于我们部分教师的思维定势和观念陈腐,在传统篇目的解读中依然存在概念化倾向。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仍说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巴金的《灯》仍说是表达对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区的向往。即便是对新课文的解读也未摆脱过去时代的影响,如《世界最美的坟墓》一文,介绍列夫·托尔斯泰,说他受到基督教“勿以暴抗暴”的思想局限等等。
毫无疑问,语文教学改革亟待教师的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在文本解读中担当起主导作用,从解读的单一走向解读的多元,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走近文本、回归文本、拥抱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的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悟言语世界的奥秘,领略真善美的真谛”。⑧
(四)缺乏激情,缺乏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借用荷尔德林的“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一名言,提出“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⑨要让语文教学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味”的倡导者也强调“要有情感激荡于课堂,要有美感震撼于课堂”。
然而,我们不少语文课犹如一潭死水,教师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声调平缓,节奏单调;学生则目若呆鸡,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老师叫累,学生也叫累。其实我们很多教师不乏学识,不乏内涵,课堂上也不乏精辟,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许多教师缺乏教学个性,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不敢把自己的教学中的情感冲动告诉学生。
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 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应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不少教师将生活语言混同教学语言。生活语言自然随意,不够严谨,缺乏韵律,缺乏美感。而教学语言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⑩。它能够使教学中经常出现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回味无穷的美学效应。
因此,用情感激荡课堂,用美感震撼课堂,应是语文教师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五)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双刃剑”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课堂生动性和直观性的加强,教学容量和信息量的扩大,其功能和作用绝不可低估,尤其有些阐释性和展示性较强的学科,多媒体几乎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中恰当而适量地运用多媒体,也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忽略了教材文本的不同特点,忽略了课堂教学的不同要求,一味地使用多媒体,甚至为“媒体而媒体”。因而用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画面代替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笔者前不久听了一堂散文教学的公开课,那堂课共演示了三十余张幻灯片,内容十分丰富,容量很大,画面制作也很精美。授课者想必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幻灯片太多太杂,切换过快,令人眼花缭乱,别说留给学生多少时间和空间,就连教师因紧迫切换出的幻灯片与讲述的内容也不一致,破坏了教学思路,打乱了教学节奏。一堂课下来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散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作者创设的意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这就要求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去诵读,去品味,去感悟,尤其要多读。张定远先生认为:“教出‘语文味’,就要引导学生读,反复读,决不只一遍、两遍。”当然,为了突出强调、拓展迁移适当用几张幻灯片也未尝不可,但切忌滥用。如那堂课里连教师一些表述性的文字内容也用幻灯片演示就更显多余了。
由此可见,“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效果显著,使用不当,适得其反。同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多媒体不能搞“一窝蜂”、“一刀切”。更何况每位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许多教师不用多媒体同样能上出优质课。因此,在常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求多媒体课占多少比例,教学比赛中使用多媒体占多少分,都是欠妥当的。
显而易见,语文教学中“语文味”不浓或变味的现象还有很多,以上列举的只是比较突出的几种。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育改革逐渐深化,“语文味”与同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一样,正在实践中日益显示其价值与影响。我们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倾听到改革的隆隆的脚步声,也都能感受到致力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我们深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洋溢着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的语文课一定越来越多,原汁的浓郁的“语文味”充满课堂一定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① 程少堂:《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17期
② 马恩来:《“语文味”: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③ 刘人云:《“语文味”与〈语文课程标准〉》,《刷新课堂》华龄出版社,2002年,85页
④ 程少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文味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深圳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下同
⑤ 刘人云:《“语文味”与〈语文课程标准〉》,《刷新课堂》华龄出版社,2002年,81页
⑥ 陶成生:《语文教学承载不了这样多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
⑧ 王尚文等:《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3页
⑨ 黄玉峰:《愿我们诗意地教语文》,《语文学习》2002年,第12期
⑩ 曹明海:《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211页
(本文在深圳市中语会2002年年会宣读并发表于《深圳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和《福田教育》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