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本期问题:
1、中小学教师是知识分子吗? 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什么地方?
2、一个紧要的问题是:在应试时代,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我们真的能承担吗?
应试时代的教师责任
四川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魏智渊
张伯苓是南开的创始人。1934年,南开中学在河北会考中成绩很不理想,应邀前来讲学的陶行知先生戏作一首《贺客与吊客》送给他:“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擘/会考几乎不及格/三千里路来贺客/请问贺客贺什么/贺你几乎不及格/倘若会考得第一/贺客就要变吊客。”张伯苓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今天,我们有哪位教师能够像这两位教育家那样洒脱地对待考试?
有许多理由可以为我们辩护,应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已经将教师的空间压缩到无限小,从政府到教师再到民众,对应试制度的批判二十多年来不绝于耳。令人沮丧的是,虽然开出了许多药方并付诸实施,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应试时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标……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却从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这个现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们得摒弃单一思维。我常常觉得,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教育问题,除应试制度外,还与低水平的教育投入,落后的教育理念,低水准的专业化程度,僵化的师范教育等等一系列问题相关。把问题简单化不失为一种痛快的思维方式,但却往往于事无补。不但于事无补,还往往遮掩了许多其实已经相当严重的问题。比如当我们把教育的问题一股脑地推给应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时,实际上是把具体的教育大而化之,从而逃避了我们作为教育者,甚至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我坚持认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不是高考制度,而是师资水平,不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准,而是中国老师普遍缺乏教育理想主义情怀。
仔细考究一下就会发现,许多教师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标等表现出一种叶公好龙的态度。说得更明白一些,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骨子里正是应试教育的热烈拥护者。这类教师数量庞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从应试教育中获利的一些骨干教师特别是名师,他们往往是应试教育的既得利者,或以专家身份去各地做报告发布所谓的高考信息应试技巧,或者编撰各类复习资料名利双收,是教师群中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而另一类教师则是千千万万非常普通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他们往往保守、视野狭窄、专业化程度严重不足。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使他们习惯于年复一年地靠讲解考点知识点来维持日常教学,对即将到来的变革缺乏足够的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话:“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人民,有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把这句话套用一下,我们未尝不能说:“有几流师资就有几流的教育,有几流的教育就有几流的师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问题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关系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因此,一个紧要的问题是:在应试时代,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
我想这种责任应该表现为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情怀。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这种特殊,表现在教育既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比如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要能够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又具有一定的非功利性,比如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要培养学生的美德,培育学生的民主意识等等。而一个缺乏理想情怀的教师,往往对教育的乌托邦属性认识不足,不能培养学生的开阔视野与人文气质。
有论者认为,教师,尤其是普通学校的教师,是“从有知识的人中游离出来,他们不再去从事知识的创造,而是负责传递知识,他们是受雇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雇员……如果说,知识分子以理性、逻辑、普遍的价值作为自己文化的内核的话,那么,教师实际上是以技术与工艺作为自己文化形成的基础,并为自己构造了特定的与知识分子完全不同的语境……”(周浩波:《教育哲学》)这实际上是把中小学教师排除在知识分子范围之外了!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在于,他只把中小学教师看成知识的传递者,没有看到中小学教师同时也是人类核心价值的传递者,不但如此,中小学教师更主要的意义在于,他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意志以及价值观等等。而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也如论者所说的那样为自己定位,放弃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
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什么地方?除了传递知识,守护人类核心价值观等以外,最重要的我以为是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反省意识,一种对于社会问题的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敢于担当的勇气。一言以蔽之,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应该成为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质。对中小学教师来讲,这种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情怀。对教育现实的激烈批判,对自身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刻反省,与应试教育的适度对抗,对于教育理想的执着坚守,对于应试时代教师尴尬命运的勇敢担当都是教育情怀的具体表现。
要求中小学教师完全对抗应试教育是不现实的,但是,一个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他会自觉地拒绝世俗强加于教育的种种枷锁,会在应试的夹缝中为孩子将来的成长争得尽可能大的一片天空。而千千万万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的教师则完全可能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从批判走向建设,影响和改变中国的教育。
回到开头那个故事,无论是张伯苓还是陶行知,面对考试成绩能够如此洒脱,那种底气正是来自于他们的教育情怀。而拥有这份教育情怀的教师乃至于教育家是相当多的: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苏霍姆林斯基……即使在我们周围,也有相当多的教师在用自己的实践与应试教育对抗。青岛的黄玉峰、济南的张晓梅……都是当今高举教育理想主义大旗的佼佼者。
让我们用心灵为所爱所恨所累所苦的教育沉思
沉思一 我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教师
第一种类型生存型教师——无奈的苦捱
特点:
1、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2、把教师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3、将教师职业当作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第二种类型 享受型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特点:
1、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2、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3、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第三种类型 发展型教师——创造的幸福
特点:
1、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2、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3、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沉思二 今天我想不想当老师
每日扪心自问:
1、今天,我在用心的学习与探索吗?
2、今天,我有勇气直面自我的丑陋吗?
3、今天,课堂上的我是胆怯、麻木、茫然还是兴奋?
4、今天,我的教育教学是否有亮点?
5、今天,我抱怨了吗?
6、今天,我快乐吗?
6、明天,我有希望吗?
……
沉思三 教师能给我带来什么
悲观者:生活尽是痛苦
乐观者:痛苦时叫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