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2期将发表下文
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
——中外阅读教学目标比较解析
翠园中学(初中部) 李伦琰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类社会认知世界的最基本方法。通过阅读,人类可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信息,从而不断扩大、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人们常常把阅读看作是人类打开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钥匙。所以,在当今世界各国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观点,从提出并受到普遍的重视,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间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今天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令人鼓舞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观。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急需检讨语文教学理论。此时,《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是雪中送炭,学习并研究新课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目标(7~9年级)有如下表述:“……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客观的说,这样的目标定位相对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首先,有必要比较一下其他国家中小学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目标,下面是德、法、英、美、日等5个主要发达国家的阅读教学目标比较表格。(笔者摘录于此,供大家研究)
国别 |
语文课阅读教学目标 |
德 国 |
1、 小学阶段能使用辅助工具独立地阅读,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技巧,能根据自身经验理解适合于儿童口味的读物,能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形式;把朗读视为一种乐趣,能把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讲述给他人听;能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 在小学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阅读技巧:能够借助工具书从文章中提取原始信息,并会做摘录、综述等笔记;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阅读材料,并能对它们进行筛选和评价; 具备观察多种宣传媒介表现手法的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参与大众交际。 |
法 国 |
1、小学阶段应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朗读技能,并指导他们系统学习默读方法,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力;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多种阅读方法;小学生应有特定的阅读时间和环境。
2、在小学已有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多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提高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增强记忆和判断能力;能够检索、查阅、编排和评价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学习电影、电视和其他视听作品;在系统的文学作品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
英 国 |
1、 使学生能流畅地阅读,并能理解各种不同的读物;能采用适合于读物和阅读目的的读法。
2、 作为读者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具有信心。
3、 在阅读中发现乐趣:为了吸取信息,为了满足兴趣和享受愉悦,或者为了扩充经验和见闻,而努力成为一个自觉的读者;能鉴别所读诗歌和小说的质量。
4、 认识到阅读使个人生活的必需,既是为了校内课程的学习,也是为了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
美 国 |
1、 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的作用。
2、 从一开始就把阅读作为寻求意义的途径来研究。
3、 培养必要的阅读技能,理解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文字。
4、 学会精确的阅读,并能作出正确的推论。
5、 以自己的反应和读物的文学特点为基础,用批判的眼光去评价文学作品。 |
日 本 |
1、 在小学阶段增强阅读兴趣,养成自主的阅读习惯和态度:为了寻求知识、获取信息、进行娱乐,而自觉地利用图书、杂志、儿童报纸、辞书、参考书和图书馆,能够阅读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文字材料;借助阅读,丰富词语,促进思考,提高表现力。
2、 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必要的报纸、杂志和当代文学作品,使他们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养成阅读习惯;学生应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汉文体文章;能辨认戏剧和电影中的是非善恶,能从广播电影电视节目表中选择和鉴赏有价值的节目;能利用图书馆目录和索引选择图书,能使用辞书和参考资料去阅读。
3、 在高中,学生装应掌握多种读书技能,如精读、略读,获取信息的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和娱乐性阅读等;在阅读报纸、杂志时,能辨别事实和宣传,能阅读和理解论文,提高阅读文言文和汉文的程度,了解古典作品的现代意义,喜爱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能鉴赏和批评戏剧、电影和广播节目。 |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个特点:(1)各国都比较注意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比如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快速阅读,使用工具书检索、查阅等等,在各国教学目标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我国的阅读教学似乎更注重精读和理解,而不大注意阅读目的的多样性,如获取信息的阅读、欣赏性阅读、娱乐性阅读等等。(2)各国阅读教学都比较注意读物类型和品种的广泛性;相比之下,在我国语文课程中,对于电影、电视、音像视听、多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还注意不够。当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试验让学生定期收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并撰写读后感时,许多语文教师觉得耳目一新,殊不知在国外,这种阅读形式已屡见不鲜。(3)最鲜明的差异表现在对于读者主体的关怀程度上。德国提出应当使学生认识到阅读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活动。日本也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许多国家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都提出应当重视学生对读物的反应、鉴别、批判和评价;自觉地通过阅读去参与社会,参与大众交际。相比之下,我国的阅读教学目标则是更多地集中在要求学生对于读物客体的精确理解和背诵积累上。事实上,当代国际语文教学对于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选文,转变到注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活动了。而我国颁布的新课标,也在朝这个方向进步。
本人认为,程少堂先生提出的“语文味”理论也许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程先生说:“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从这段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它切中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人文性目标,即阅读旨在增进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形成态度,使学生能继承传统,增加和丰富经验。
“语文味”理论强调的是,由于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阅读教学的方法也存有明显的区别。在阅读教学中有三种完全不同的深层结构:一是模仿结构,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细节,因为它更多地以知识为依据,注重作品的、作家的、文学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分析结构,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反应的技能;三是衍生结构,它强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衍生结构常常采取无固定结构的探究形式,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体验。但探究本身没有预定的结果,因为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引导学生达到教师确定的目的更有价值。路易斯·罗森布拉特(Louise·Rosenblat)说明了这种结构的教育学意义在于:“教学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其个人从课文激发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起点在于必须依靠每个人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针对课文的刺激组织相应的反应。教师的任务就是促使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或更确切地说,是引导具体阅读者对具体作品产生交流。”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的由于个性化教学被视为一种孤立忙碌的工作形式,小学和中学课程已经放弃了在阅读理解练习中详细学习和品味课文,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练习和试卷大战。这样便挤掉了激发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谈话方式,文学和历史的学习因而变得技术化,语文老师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教书匠”!
所以,笔者认为,反对语文异化,促进语文本色的回归——品“语文味”不失为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