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先进理念下的虚假性
深圳市梅林中学 马恩来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它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借鉴西方教育研究成果所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毫无疑问,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时代的呼唤,是个性学习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实践这一先进理念,不少教师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有些教师由于对这一基本理念理解深度不够,或由于对某一学习方式自身局限性认识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不少误区,出现不少偏差。
(一) “自主”的泛化必将导致“无主”
学习是个体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积极自主行为,只有学习者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具有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才能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并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长期进行“他主”的、被动的学习,学生缺乏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对学习和生活作出自己的选择的能力,也放弃了对自己的活动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也就是说,长期的依赖性,使之几乎丧失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在这种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学习,势必陷于学习的无主、盲目和无所适从的境地,“自主”学习显然是虚假的。
有的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无节制地沉湎于学业以外的活动,缺乏“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乱用了对自己活动对象和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如果让这些缺乏起码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那也是骗人的。
我们不少教师喜欢走极端,倡导自主学习,便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当“不管部长”,让学生放任自流,总结经验时竟说:“我们进行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以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现在是学生牵着老师走”。
显然,倡导自主学习,绝不能从形式入手,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个性而强求某一种模式。那些急功近利、形而上学的东西不是我们所倡导的。
我们认为,倡导自主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学习的自立行为。于漪老师说:“关键在培养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与内在动力,激发他们酷爱读书,指导他们学会读书。”王尚文教授则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觉的“语文意识”,并以此为起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合作学习无法替代个人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教师尝试运用多种模式进行合作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小组合作模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
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得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才能完成,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在传统语文教育中,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等诸多方法,都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形成并经千百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这些方法更主要体现在个人的学习上。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合作学习功能,而忽视个人学习的作用,则显然不是科学而完整的学习策略。因此,我们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必须结合其他互补性的方法,使之产生更大的效能。那种“一法统天下”的做法,绝对没有前途的。请记住马克·吐温的告诫:当你手中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铁锤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在你看来,都变成了铁钉。
(三)甄别探究性学习的真伪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于接受性学习,习惯于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这种接受性学习所带来得“被动性”、“强制性”和“简单重复性”,严重制约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
可是,我们不少教师对探究性学习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和科研人员一样,搞发明创造,撰写论文论著。因此在一些学校里,由教师和少数学生组成课题组“攻关”,争取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比中获奖,却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存在。也有一些学校将之视为“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大搞跨学科“研究”,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成了“大杂烩”。
面对诸多认识上的误区,许多有识之士深表忧虑,如“语文味”的提倡者程少堂先生直陈某些语文课,披着先进理念的外衣,大搞虚假的自主,虚假的合作,虚假的探究,使语文课异化变味,远离本真。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确倡导新型学习方式的立意所在,拨正学习的方向,培养全体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