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语文周易
文章标题: 《“语文味”一词已成为诸多同行论著中引用的新名词》
出处:http://www.szsjyx.com/jyz/yuwen/kegai/xiao8/3.htm    作者:小应编辑   阅读次数:383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语文味”一词已成为诸多同行论著中引用的新名词

去年十月份从《语文教学与研究》上看到,深圳市教研室正在进行关于“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研究,这与我多年来追求的教学理想不谋而合,我个人以为“语文味”特征之一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张力。

 

 

教师的张扬与学生的张扬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上出“张力”特征的思考

   

    【案例主题】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其载体内容的多学科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其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这种综合性特征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张力”特征。课堂教学能否具有“张力”,一方面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内功如何,另一方面又取决于语文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去深挖课文本身已具有的“张力”内容,去张扬课文本身的“张力”特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努力追求着要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张力”特征,追来求去,无非是教师的自我张扬,却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笔者在讲授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时,一偶发事件,让我幡然醒悟,我又找到了另一种通向“张力”的途径。

   

    【案例描述】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第四部分,课堂教学进行20分钟后)

    教师:从刚才的学习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得知五位烈士被暗杀的消息后,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与“愤怒”之中,在从“激愤”状态中“沉静”下来后,鲁迅先生完成了《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把自己的“悲哀”与“愤怒”深含其中,以此来纪念我们的五位烈士。同学们,咱们先齐声朗读一遍这首诗,然后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悲哀”与“愤怒”之情的。

    (学生朗读后,讨论得出结论:诗的前四句抒发“悲哀”之惰,后四句抒发“愤怒”之情)

    教师: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诗的前四句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悲哀”之情的?(课堂沉静约一分钟后,在教师的焦急等待中,一学生站起)

    学生一:我认为诗的第一句抒发了作者的“哀”,而没有“悲”。而且“哀”全集中在一个“春”字上,“春”即“春天”。“春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天蓝水绿,繁花似锦,春风如馨,春雨如酥。所以天下所有人渴望之,心系之。可是作者的“春天”却是在“长夜”阅度过的,“哀伤”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鼓掌,学生一起鼓掌,学生一在掌声中坐下,学生二在掌声中站起,掌声随落。)

    学生二:我完全赞同他的意见,不过我还想作点补充。“春除了刚才他描述的形象美之外,还有她的特质美。不是有言“一年之计在于春”吗?这句话说明了春天代表着开始,代表着希望。我还想起了“青春”二字,“青春”何时用来描述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青春”之“青”是指春天里满目皆“绿”,这种“绿色”就代指着一种希望,预示着一种未来,我们这个年龄正像自然界绿色的春天,我们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教师鼓掌,学生鼓掌),春之美还应该美在她的这种特质上。可是鲁迅先生的“绿色春天”却永远是“黑夜”,能不“哀伤”吗?

    学生三:老师,杜甫有诗说“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一词是不是来源于此?

    教师:“青春”一词是不是源于杜诗,老师也不知道,但“青春”一词确实既描写了春天的形象之美,也描写了春天的特质之美,是的,春天……(老师的发言被打断,学生四站起)

    学生四:我不完全同意学生一的观点,这句诗是写出了作者之“哀”,但“哀”之程度在于“惯于”上,抛掉“惯于”而只说“春”是体现不出作者“衷”之程度的。一个“惯”字描写出作者对待眼前一切的麻木感,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作者鲁迅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屠杀场面,面对眼前铁一样的黑暗,他的“哀、愤、怒、恨”都无济于事,于是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使他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他的心几近于绝望,几近于“死亡”,天下还有比这样描写“哀”之情更绝的手笔吗?(老师双手举过头顶鼓掌,学生热烈鼓掌,掌声中学生五满脸通红地站起,看得出他鼓足了所有的勇气才站了起来。)

    学生五:有,南唐后主李煜有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我以为他不比鲁迅先生的差,理由有三:一是这一句比鲁迅先生的更形象,鲁迅先生的一个“春”字太抽象化,而李煜的“春”字后面加一个“花”字,字面上要比鲁迅先生的具体形象;二是李煌的词句比鲁迅先生的诗句有更强的时空感,他加上了“秋月”,秋天无论形还是质都不弱于春天,毛泽东先生不是有言“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吗?关键是三,对“哀伤”之情的抒发,李远比鲁好,鲁迅先生尽管他“惯于长夜过春时”,但毕竟他还过得下去,而李煜是“春花秋月何时了”,“了”字表达的是“无法过下去”。“春花秋月”,多么美好的时光,人人渴盼的时光,作者的感受却是度日如年,盼望的却是何时结束,这一点比鲁迅抒发的“哀伤”之情更深刻。(老师鼓掌,学生随之鼓掌)

    学生六:我以为还是鲁诗好,尽管李词抒发情感更浓烈,但给人的感觉仍是表面的、浅层的,鲁诗的一个“惯”字有深入骨髓之感,鲁诗更深刻一些。

    学生七:诗以形象见长,从这上意义上讲,鲁诗逊于李词。

    学生四:不,……(老师示意学生四坐下)

    教师:出乎意料,出乎意料!老师备课万万没想到会如此,我们不能再争论下去,马上就要下课了,我们只讨论了本诗的第一句,完全打破了老师的教学计划,但是老师今天非常高兴,我们的课就应该这样上。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争论。下面老师布置作业:一是刚才同学的发言启发了我,咱们回去查查看,古诗词文中还有没有用“春天”来抒发“哀伤”之惰的;二是循着今天这堂课的思路,同学们回去好好地琢磨一下这首诗的其他各句,准备并整理好发言提纲,下节课咱们接着逐句讨论,好吗?

    学生(齐声):好!(下课铃声响起)(注:为行文简便,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琐碎之处略去。)

   

    【案例注释】

    去年十月份从《语文教学与研究》上看到,深圳市教研室正在进行关于“语文教学语文味”的研究,这与我多年来追求的教学理想不谋而合,我个人以为“语文味”特征之一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张力。

    这个案例就体现了“张力”的特征,表现之一是内容的多彩:春→“春”的阐释与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引入→“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引入:“惯于”→“哀莫大于心死”的引入→“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引人→“惯”与“了”优劣的争论。表现之二是教育功能的多样性:①对课文内容的深人理解;②对学生的人文教育;③对遣词造句优劣的辨析;④学生联想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养;⑤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这个案例还体现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探索新的知识时,把新的信息与旧知识相联系,从而建构起自己的新的“图式”,于是便完成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只是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抑或是一个引导者。从“案例叙述”中不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在主动探索中与旧知识相联系的,不难看出教师在其间已经隐退为他们中的一个成员(当我意识到要发生争辩时,便打破原有计划,自动淡出了),只有鼓掌再鼓掌的份了,甚而至于学生无视老师的存在,他们可以打断老师的发言,贸然站起来进行争辩。

    如果说这个案例是成功的,它应归功于学生一,倘若没有学生一的一番发言,引发学生二的发言,就不会有后面大争论场面的出现。而学生一的发言内容是笔者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既没有想到“春”的作用,也没有想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

    当我提出要讨论一下后,学生一分钟的沉静,着实让我有点沉不住气了,当时我想自己来讲,正要讲时,学生一站起来了,即时我就有谢天谢地之感。事后反思:学生的沉默源于我的课堂语言太不具备启发性和刺激性了。

    学生一的发言之所以一石激起干层浪,在于他的发言具有刺激性,而他的刺激性源于他走了极端(学生四的发言也具有这个特点),这种极端极易激起反弹,这种极端语言出自学生之口是与其身份相称的,教师可否使用呢?这是困惑一。

    引发出笔者关于语文课上出“张力”特征的困惑之二是,过去有不少课自我感觉也是拥有张力的,但那都是在张扬自我,显示个人才华,由一点而引发,上下纵横地旁征博引,却不能让学生与自己一同“张扬”,如何把“张力”与“学生的主动探索”结合起来是我的另一个困惑,本案例给笔者的启示是要让学生去“张扬”必须要设计一个巧妙的启发点或剌激点。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笔者在学生上高一时,用了一年的时间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古今诗词的背诵与分析,没有这点作基础,学生是不会有上述发言的。

   

    【案例扩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张力”实质上是如何把“新信息”与“旧信息”联系起来的问题,它训练的是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这种实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相吻合的,是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受本案例启发,上出“张力”有两条途径:一是调动学生“张扬”自己,主动把新信息与旧信息相联系,其前提是“新信息”关涉到的“旧信息”必须是学生已知的。二是教师的“张扬”,前提是“新信息”关涉到的“旧信息”是学生未曾占有的。

    在此以前,笔者在探索过程中只重视了后者,忽视了前者。这样发展下去不符合当今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今后在“张力”的问题上,“权力”能放给学生的一定要放给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探讨出“张力”与“学生张扬”之间的结合点,找出“启发点”或“刺激点”。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转摘自《语文学习》2004年第5


最后更新[2004-1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