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关于“语文味”的另类说法》
出处:李伦琰 编辑      阅读次数:212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语文味”的另类说法

                                  试论语文教学“三味”

                                  作者: 钟荣胜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和深入,课程功能已发生了重大转变,现在注重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在此思想指导下,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有了明确的定论,那就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上好语文课,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这些问题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下面,笔者就对“语文味”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语文是一门“大”而“活”的学科,语文教师应有大语文观和活语文观,并要把它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使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具体地说,应有“文味”、“人味”、“时味”,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三味”,或者说是三种境界。
  一、文味——文化、文学、文字
  文味,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原味”。从识字到明理,从学习到运用,从感知到欣赏,古往今来,这一切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从儒家思想到毛泽东思想,从“孙子兵法”到现代战争,从“四大发明”到“两弹”诞生,这一切都打上了中国文化深深的烙印。语文教学应当把这烙印印在学生的“心”上,从而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热情。至于文学,语文教学中更是不可忽视,因为这是原汁原味的语文。“若没有文学的渗透,语文教育就失去了主心骨”,首都师大饶杰腾教授如是说。文学在语文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语文课“文味”浓不浓也就表现在这里了。文学能给学生带来美,并使其学会欣赏美,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曾经有个时期语文课变成了政治宣传课,也有人把课文条分缕析,肢解文意,还有人把语文上成了训诂学,这都是有悖于语文教学本质的。此外,文字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开端,字之不存,文之焉附?故文字教学也是重要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就是“文味”十足的教学。
  二、人味——人道、人情、民俗
  如果说,语文教学中的“文味”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欣赏的乐趣的话,那么“人味”就是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人道,指的是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现在常泛指人事或为人之道、“知书”就是为了“达理”,语文教学应该在教 给学生知识(“文 ”)的同时,还要传授做人的道理。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在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书没有什么好教的,贵在育人。这虽然说不上什么至理名言,但它却道出了“文道统一”的思想。语文是一个大课堂,留心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做人的道理。如学习《为学》一课,就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主观努力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等获得成功的保证;学了《生命的意义》就应该让学生懂得人应该怎样活着,并让其各抒己见。此外,语文教学还应让学生了解一些世故人情,民风民俗等,如怎样才能做到有礼貌,怎样与他人合作,怎样将自己融入社会,逢年过节时如何帮周围人写对联、请帖等。诸如此类,都是语文教学应该渗透的。这是语文课的“人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标志。
  三、时味——时代、时尚、时效
  语文,是一门活生生的学问,不管是口头“语”还是书面“文”,其内容和形式都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时效性和时尚味。就拿打招呼语来说,过去一声“同志”老少皆宜,而现在不用“老板”还真有点举步唯艰。至于新词语,几乎以原子裂变速度高速递增。如合成式的“商品房”,比喻式的“炒鱿鱼”,缩略式的“申奥”,移用式的“扫描”,借用式的“侃大山”、“酷(cool)”、“伊妹儿(e-mail)”等,这一系列新词,是很有“时味”的。一般的词典很难查到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使用。如果语文教学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就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或者是游离于现实的书呆子。鉴于此,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时,要鼓励学生说新事,用新词。当然,语文教师自己也要多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吸纳新生事物,所谓“能博喻才能为人师”,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前些时候,有人对语文教学提出批评、指责,说什么“误尽苍生是语文”,这不能不引起每一位语文同行反省和思考。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有好些语文教师做了各种实践。然而不管方法、手段如何,但起码的一点,那应该是“文”、“人”、“时”三味俱全,也就是要保留文味,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样语文教学才不至于“误尽苍生”,而是“造福苍生”,并且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

走向新课标,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罗阳第六小学       黄梅芳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最后更新[2004-1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