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关于“语文味”》
出处:K12社区论坛转载 王白石编辑      阅读次数:220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语文味”

                         关于“语文味”……

             2004-6-5《为语文味说几句》
“语文味”一说,确实有点“泛”,但是,一个命题的提出之初,这种情况是难免的。只是我觉得山人的“批判”未免操之过急,所以难免打偏方向!
其实,我们有多少语文的概念术语在用,它们何尝就有明确的界定呢?比如看来阵容强大的“大语文”,本身也没有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何况已经研究了21年了--又怎么能要求刚刚提出的“语文味”就那么清晰呢!
在我看来,“语文味”的提出,本不在于与什么“理念”、“模式”争一日之短长,而在于启迪人们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语文究竟是什么?或者反过来说,到底什么不是语文?
我总觉得语文老师当得很窝囊,不少人读了一些文章,就热血沸腾,以为学生们只要学好语文就一定是“品德优良”、“能力知识渊博”,就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一个“好人”。现在出了问题,我们语文老师就“义不容辞”,于是“人文性”、“大语文”“小语文”呀等等等等就“层出不穷”了。
我想:如果我们所有的教师--不管教数学还是历史--只要有语文教师这种“使命感”“责任感”,我们的学生还愁教不好吗?可惜,别人(包括政治教师)都不这么想、这么说……
我们的语文老是受到指责,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常常哀叹“不会教语文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们(其实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给语文附加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它根本无暇“种好自己的田”!
--“语文味”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些清醒的老师们的呐喊!是呐喊,难免有不周到的地方,我们还是弄清楚这一观点的背景,冷静想想,到底有没有道理,不要哗众取宠才好!

==================

2004-6-4《换个角度看……》
对“语文是什么”的讨论,我们为什么老是钻牛角尖呢?
或许,我们是不是应该问一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天天在过着的生活对“语文”究竟有哪些需求?换一句话说:语文,你凭什么立身?你的“不可替代性”又在何方?
或许,我们还应该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不管是发达的还是落后的,它们对母语教学的性质,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老是争论不休?难道它们就没有遇到像我们这样的“麻烦事”么?为什么?
或许,我们还应该想一想……
------
2004-6-18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在工具掌握之后,其承载的思想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口才的高下之分了”
--对于此说,基本赞同,但总觉得似乎有点什么缺陷。
--细细想来,明白了:因为“决定一个人口才高低”的“思想”,是不可能由一门学科解决的!这是一个需要多种学科综合努力的成果,甚至是需要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去体验和逐步提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在求学过程中通过一门学科的学习而宣布已经学到的!何况“语文”?事实上,我们设置的任何一门课程,我们所开展的任何一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其量都是在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打底子”而已。不仅语文,也不仅是政治、历史、文学,数学、物理、化学何尝不是?!
--这样一想,不由疑惑起来:这还是语文(文学)性质的讨论么?

=================
2004-6-21《我所理解的“语文味”》
我所理解的“语文味”,决不是“大语文”改头换面的大杂烩!
我对“语文味”的理解,是建筑在这样两点基础上的:
a、语文,从100多年前作为中国人眼中“有学问”的标志到只是人们必需学习的众多学科中的一门;
b、语文,从一个可以决定人们升迁的、“包罗万象”“不可一世”的“大地主”,沦落为必需重新认识自己的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必需用耕好自己“一亩三分地”来确立自己地位的“课程”(注意:这里对“课程”的理解,应该与“课改”文件所确立的“课程”理念一致!)
现在之所以讨论“语文味”,并不在于要与什么“性”、什么“派”、什么“模式”去争一日之短长。而是要从现代知识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人精神的需要出发,还语文的本来面目,走出一条语文教学应该走的路!
--------
2004-6-22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这是一个无须证明的论断(如同数学课要教出数学味一样)。问题是什麽才叫‘语文味’。从程先生的诠释看,似乎与“味”沾不上边,只是将新课改理念作了一些组装。……‘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作为泛化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但作为科研课题推出未免大而无当,有些勉强。”
--我比较赞同这一说法。“语文味”一说,要能真正站住脚,形成共识,首先应该在这方面多努力,而不是泛泛地喊口号!
“……我们了解到了关于‘语文味’的许多新情况。特别是一些成名人物的表态,可以鼓舞‘语文味’研究的信心。但是如实地说,这些人物已经老相了,他们对于课题立项是重要的,对于研究的进展可能只是普通观众。”
--我也比较赞同。因为,任何一个学说,是不是站得住脚,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自然需要“权威们”托一把,但是,被“托”过的学说多得很,能站住的又有几个?--前不久的“大语文”不也是这样么?所以我以为,还是要打造自身,使“语文味学说”(或者叫“语文味假说”)自身能立的起来才是正途。……
---------
2004-6-23
“看来程先生还是偏爱艺术,偏爱美文啊!也难怪,艺术和美文就是为“语文味”服务的!……我只想说,面对一篇非美文,程先生如何把它上出“语文味”来?”
--山人问的到位!文学作品的“语文味”,并不神秘,说到底就是作品的“文学味”,这里自然有一个恢复文学品味的问题,这正是过去那种解读文学作品过于政治化的反动,关于这一点,无论是韩军还是钱理群,无论是李镇西还是王尚文,他们持的都是这种观点,他们的书和教学实践,实质上就是在为恢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作努力,在这方面,程君的“语文味”,充其量只是步后尘者,谈不上“原创”!!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点也容易把握。但是,社会对语文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对语文的要求,已经大大超越了“文学”。怎样认识非文学类作品的语文味,并寻找这种“语文味”的特征和教法,这可是“语文味假说”的立身之本!

--------------------
2004-6-24
换个角度谈谈“语文味”吧。
社会需要语文,为什么?首先就是要让人们掌握与人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怎样才算满足了社会的这种需要?我想,不妨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衡量:
1、 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
2、 掌握了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规则。
3、 养成了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习惯。
4、 学会了美化该语言的基本技巧。
如果这几个目标没有达到,我们怎么能说“语文”已经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由此,我觉得衡量一节语文课的“语文味”浓不浓,首先应该从这几方面考量。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语文课少了“语文味”,首先就是在这些基本的方面注意不够,而把相当的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去耕别人的田,结果教者吃力不讨好,学者一头雾水。语文自然没有多大成效,有人批评“误尽苍生”,话虽重,但是仔细想想:读了十几年语文,结果自己本民族的语言还过不了关,“尽”或许夸张,但“误”是无可辩驳的呀!
我之所以“为‘语文味’说几句”,就是想提醒大家:如果还是沉迷在“大语文”之中,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不去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有一天,“苍生睁眼”,开除语文的“课程籍”,到时候可不是你所想的了。其实现在学生们越来越讨厌“语文课”不就是一个信号么?
至于体现在语文的文学性中的“语文味”,我一再强调:这是必要的,但不是语文课的全部!发扬这种“语文味”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真正实现全语文的“语文味”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这方面?
-----------------
2004-6-26《语文的串味和还味》
本来“语文味”的说法本身就有点“玄”,被程君这么一解释,更是“玄而又玄”,这种似乎在天国才有的东西,往往是很诱人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好看不好吃”的东西!
其实语文味最朴素的认识,应该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征。任何事物都应该由它自己的“味”,都应该而且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味”。只是有的时候人们不小心让它“串了味”而已。
语文也是如此。
本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到了彼此非说点什么的时候,语言诞生了。广义的说,这不也是语文么?那个“味”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形成的相互之间交流交际的实现所必需的东西而已。这个必需的东西是什么?我想:无非就是:“词汇”-为实现彼此交流的共同指代符号;“规则”-提高交际效率共同的“游戏规则”。随着人们生活的复杂多样化,“词汇”“规则”也日益复杂化,特别当书面文字出现以后,不仅“词汇”“规则”更丰富,而且开始出现灵活应用“词汇”“规则”以提高表达效果最终提高交际效率的“手法”。到这个时候,语文味还是纯正的。
“不幸”的是,由于交际内容的制约,语文天生不可能永远纯正。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特别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科举制度”之后,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科举选人,只能采取书面考试的形式。于是语文开始与其他学科“串味”了!应该说,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种“串味”并非坏事,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但是问题在于,在我们不少人,包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由于长期的“熏陶”,反而把这种“串味”误以为是“正味”!
当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科的分化,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都需要使语文,恢复它本来的“味道”。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只要我们放开眼界看看,为什么那些工业革命比较彻底的国家,他们的“母语教学”为什么就没有我们这里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所谓“性”问题?我想这不会是他们的疏忽吧?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讨论“语文味”,首先还是要摆脱过去习惯的“语文大地主”的思维模式,用“与时俱进”的精神,耕好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产出真正的、纯正的“语文味”,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

最后更新[2004-11-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